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忠恕”就是“仁”,“仁”实际上也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东西。只要是将心放正了,只要是将他人看成是和自己一样的人,也就知道“仁”应该怎么做了,也就知道什么是仁了。如果我们对曾参的话有所怀疑的话,我们看看孔子自己给仁者下的定义是什么呢?在第六篇的末尾,孔子自己说的话正好是“忠恕知道”最好的注解。“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如果想知道什么是“仁”,“忠恕”是需要反复琢磨的。如此,也就真的离“仁”不远了。

如果你还有疑问,那么不要紧,《论语》的编辑者也知道会有疑问的,在接下来的章节,都是用来解读忠恕二字的,慢慢看,就会明白。连我这样愚鲁的人都想明白了,相信大家都比我聪明。

【参考译文】

孔子说:小参啊,我的思想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东西。曾参回答:哦!

孔子出去了,其它同学(不解),问:你们说的是什么意思呀?

曾参说:老师之道,不过就是"忠恕"二字罢了

【连载81】4.16义利之间

【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思考与随想】

通过在前一章的忠恕之道的解读,我们再重新看看义和利之间的关系,是不是有了些新的理解呢?为什么君子要唯义与比呢?为什么小人就要唯利是图呢?有些事情还是真的要想一想才知道的。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话听得俺们耳朵都磨出茧子来了。不过世界上又有几个人能真的做到呢?对于这个我又是只能说上一句“或许有,我未见之”罢了。但是,这个真的就是不可能的吗?可是未必。这一章需要解释一下这个“喻”字,喻”的含义就是晓。不是有个词叫做“晓喻”吗? 似乎现在不太常用了。“喻”字在这里的含义,也就是“知晓;知道;懂得”这些含义。和寓言、比喻一类的没有什么关系。南怀大师扯到寓言那里去不知是何含义呢?人家是大师,我只是一个无名后学,还是个叶余的!呵呵!如果南大师跟我白话医学,俺是绝对有信心的。至于其它的么,呵呵!俺没看那么多书,怎敢胡说呢?其实,我和那些大师们本来就不是一路货。人家都是学富五六车,才高七八斗的大师。我只是一个知一不知二,着三不着四的无聊人罢了。人家都是能纳百川之海,而我只是个流淌着细流的小溪罢了。不过希望我这条小河沟里的水能更清澈一些也好。因为没有什么学问,自然也就不会上解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和。三教之道皆不通达;释老之学不得其解。不晓得禅机命理;亦无卖文取利之念;朝闻道夕不愿死。呵呵!故而写得随性而为,大家亦不心太过认真。人生识字懮患始;好为人师亦可嗟。又说了一堆废话。呵呵!不是报怨!

这一章又是在强调一个问题,说的道理和前面的“唯义与比”、“放利多怨”两章说的都是一个道理,“义”在此处仍然是可以理解为“正当的、应该的”的意思。义字到了孟子那里,几乎上升到与仁同等的高度,甚至有所过之。但对于孔子却不一定。宋儒将这个“义”字上升到了“天理”的程度,实际上却未必是真正儒家的。所以宋以后对这一章的解读,也都沿着“去人欲、存天理”的路子来说开去。但是那些是孔子的吗?都说孔孟之道,似乎孔子和孟子在任何时候都是一致的、一样的。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的,孟子亦有非孔之言论。孔子当然不可能有非孟的言论。孔子在日,孟子他爹还不知道在哪呢?呵呵!但是,孔子对这个“义”字的确不是象老孟那样执着。有时候,是谁的东西还是要分清楚的好。是谁的,就是谁的。骂人也要分清楚是谁的。不能因为爷爷有错误,就说孙子也是不对的。更不能因为孙子犯了罪,就非议爷爷。我们能因为有一个为女真办事的范某是汉奸,就骂“先天下之懮”的范仲淹吗?能因为龚自珍的儿子把鬼子带到圆明园,就否认老龚的爱国情怀吗? 在现实如此,在思想上为什么就分不清呢?在这里,我们不妨就简单化的理解。“义”就是应该作的事也就罢了。

孔夫子要说的也就是:“君子办事,想的是事情该不该作。而小人想的,是能不能占到便宜。”至于君子和小人指的是哪一类,倒不心刻意在德和位之间打转转,除非是要刻意的去说朋什么问题。汉代董仲舒说的是这里的的君子和小人指的是地位上的,他说的是“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也真的是很气人的说法,看来俺们平头老百姓真的是没有什么出头之日了。

为什么总是要将“义”和“利”分开呢?义,其实也是“利”啊。君子为什么要得到“唯义与比”呢,在前面已经说过了,是因为完全的唯利是图是办不到的,因为别人不愿意啊。我们拿“忠恕”二字来衡量一下就知道了。你总是想着怎么占别人的便宜,呵呵,其实别人也是这么想的,那么怎么办呢?想想别人,在想想自己。那么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人其实都是一样的,既想着怎么占别人的便宜,同样的也在想着别人怎么才能不占自己的便宜。那么有什么东西是能让两个人都接受呢?有一种东西叫做“公平”,对“公平”的渴望也是人人都有的。因为有了“恕”,结果是就有了“忠”。这种游戏规则也就是“仁”。能够遵守这样的游戏规则的哪种人,也就是君子了,不尊重游戏规则的就是小人。

所谓的“唯义与比”也不是没有来由的,所谓的“君子喻于义”,也不是没有来由的,在想自己的时候,想想别人也就明白了。

【连载82】4.17见贤思齐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思考与随想】

这一段话也是大家熟知的,不需要过度的解读,如果不过于执着的话,这一章也就是在说一个人如何才能提高自己,以及以何为师的问题。说到底也就是在讲如何成为一个仁人的途径或者方法的。道理很简单,看到好的就要向他看齐,见到不好的就要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也那样?唉!道理人人会说,可是作起来呢? 呵呵!尤其当要求是指向自己的时候。

“见贤思齐”如果不作深究的话,我们可以仅仅把这个贤字理解为“好”,至于究竟指的是贤人,还是贤行,似乎也没必要绝对分的那么清楚。至于“齐”本身自然是可以理解为“看齐”之意,其实同样也就是向其学习、以及追上那人之意。这句话也就是看到有人比自己好,就要力争上游,努力赶超之意。这当然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我们又是如何作的呢?

看到比我们好的,首先产生的心理动机是什么呢?--嫉妒!谁能真的没有嫉妒之心呢? 似乎大部分人都作不到,至少我没见过真正没有的,至少我自己是作不到的。嫉妒真的可以蒙上智慧的眼睛,可以让人疯狂。其实我们目的也是一样的,也是要“思齐”的。不过不是自己去学习,不是要去追上他人,而是要拉住那个超过自己的人。最好把他人拉到自己的后面为止,呵呵!这种也是一种"齐",不过这种齐还是少些好。这就是我们经常做的事情。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可是我们呢?见到不贤,我们是真的会“自省”吗?又是指的怀疑的事情。一般的反应是什么呢? 首先是作出鄙视的表情,划清界线来表示自己的清白。然后呢? 当看到不贤亦可获利了呢? 我们在这时候都是有勇气去力争上游的,哪里还管什么贤不贤,对不对的事情呢?呵呵!反正我们都会给自己辩解:“他都那样,如何,如何。我才这样,怎样、怎样。凭什么……?”呵呵,这就是我们经常作的。但是,这是对的吗?能因为别人犯过这样的错误或者罪恶,我们再去作,就可以减轻我们的罪恶吗?这是什么逻辑,还有没有些是非观念?其实我们都是很会活学活用的,呵呵。什么东西到了我们这里都是会变味的,不过这当然这不是孔子要告诉我们的。

孔夫子说的当然是如何成为一个“仁人”的方法,什么方法呢?也不过是一个“恕”字而已。我们的眼睛是看不到自己的,我们想要看自己,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找一面镜子。什么才是我们的镜子呢?那就是他人,看到他人,其实也就看到了自己。不论什么时候,看到别人的时候,都要想想自己是什么样子的。想要别人怎么样,自己也就应该怎么样,不想要别人怎么样,自己也就不要那样去作。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恕”,也就是由以己推人,进而以人推己。这也是孔子思唯模式的核心,用洋人的话说:这种以人推己,以己推人的换位思考的模式,就是孔夫子哲学体系的方法论。孔子的一切思想最基本的概念就是将别人看成是和自己一样的人,这个在孔子那里就叫做“恕”,进而也就叫做“仁”。

【参考译文】原文已经很达意了不再过度翻译了。

【连载83】4.18事父之道

【原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思考与随想】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4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4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