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孔子在这一章说的话是对谁说的呢?虽然没有记载,但是从语境上看,孔子这句话是必然是对那些整天忧虑的那些学生们的。都说孔子弟子三千,但是实际上真的跟着孔子东奔西走的也不过是那百八十人罢了,太史公提到这个用的也是一个“盖”字。这些弟子们,到孔子这里来学习,是为了什么呢?你说能为了什么呢?还不是为了学点本事,混个一官半职来养家糊口嘛,这自然也是人之常情。就像现在上大学、读硕士、读博士,都是为了啥呀?呵呵!你以为真的能有几个是因为对知识的渴求,有几个是因为对真理的探究吶!如果不是全部,至少也有大部分是为了那张破纸。然后再用那张破纸,换个饭碗罢了。嘿嘿,至少我就是一个。孔子当年的学生们也不过如此,至少入门前是那样的想法居多的,这无足为奇。所以前面才有“子张学干禄”那样的事情。在孔子之前,这个就叫作修习儒业。凡是能够通过学习,掌握一些技能,能够混得一口饭吃的都是儒。在孔子以后,“儒”才慢慢的成了一个专有名词,从而特指成了以信奉和践行孔门之学的那群人,并且最后演变为读书人的统称。荀子骂子夏,子张为贱儒。也就是指的这些以混饭吃为目的,却又打着孔夫子旗号的那些人。这些人最惦念的是什么呢?是“位”!这个位,可以理解为官位,或者是职位。

惦记着官位,惦记着职位有什么不对吗?当然没有什么不对的,力争上游当然也是没有什么不对的,人的本性就是如此,这也是非常正当的。孔子没有后世那些高人那样假清高,从来也没有说求得官位不好。有了职位当然好了,可以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嘛,混饭吃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只有不是只想着混饭就行了。既然是想着位,那么就要被人知道,尤其是被那些能够给予这种位的人知道。只有被人所知,才能得到想要的那种位。几千年来都是如此,但是如果没有被人所知呢?如果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那个“位”呢?我们的读书人,在这样的时候都要作什么事情呢?呵呵,多半是吟唱,吟唱着自己的或是别人的诗句来发牢骚,上来就是一句“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孔子这群高弟们,估计这样的声音也是没少发出的,虽然说的未必是这句,但是意思应该是差不多的。

那么孔子怎么说的呢?孔子在这里就是告诉这些人,还是别在这里哀叹什么怀才不遇了,还是做点正经事情的好,呵呵。孔子说的是“别忧虑什么没有位置了,还是好好想想自己有没有能力做那个位置吧,别忧虑什么没人了解你了,还是应该想想怎么样得到让人所知的本事吧”孔子在这一章说的话,实际上还是和子张学干禄哪一章说的是一样的,要想得到官位,要想为人所知,关键不在别人,而在于自己。在抱怨别人的时候,最好应该先想想自己,自己有资格得到那个位子吗?自己又凭什么为人所知呢?道理又是很简单的。

那么这一章和“仁”有关系吗?和“仁”的标准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仁”亦在其中也,在那里呢?就在这种思考中,在想要得到什么东西的时候,先要想想自己有什么值得别人给你你想要的东西。这个就是“仁”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别急,下一章告诉你,这回是真的,真的是下一章,不是下两章。呵呵。

【连载80】4.15忠恕之道

【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思考与随想】

在《里仁》这一篇开始以后,一直有一个问题在折磨着我们,那就是什么是“仁”的问题,到底什么是“仁”呢?在前面说了那么多仁的好处,仁的重要性,可是就是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是“仁”,那么什么才是“仁”呢?到了这一章也是到了揭开谜底的时候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不说《论语》的编辑者就真的成了问题了。那么这一章说了吗?在哪里呢?这一章不过是一个小故事罢了,哪里有一个“仁”字呢?呵呵,别急,仁就在其中也,只是换了一个说法罢了。也正因为换了一个说法,我们才能真的明白什么到底是“仁”。

既然看起来像一个故事,那么我们就从故事开始讲起。这一章的文字本身也是很有趣的,孔夫子只说了一句“我的道里面有一个主线”然后就走了。曾参的回答也很有趣,只有一个字,而且还是表示肯定的语气词,用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是、哦、嗯、对”一类的回答。这对师徒在干什么呢?要不是后来其它的同学问起,我们真的不知道孔子和曾参这两位到底交流的是什么。这种教育方式也的确是很有特色的,也正因为太有特色了,对这一段历来的解读者都附会出许多东西来。

许多的“国”学大师在解读这一章的时候,都一定会说起五祖六祖的故事来。唉,也不知道那都是谁的“祖”啊,俺们家的前辈可没有剃头的!呵呵!在说完五祖六祖的故事之后呢?就要说“奶油浇脑袋”了,呵呵,悟性啊,悟性,希望悟出来的可别是那个“空”才好,也还别说,这一章的故事倒是真和须菩提在石猴脑袋上的那三下子有一曲同工之妙。呵呵!可惜猴子也没守得住气节,归化到印度籍了。还有的大师说这一章是“曾参独得孔子的无尚心法”,还说是,“唯曾参得孔子之衣钵,夫子之独传曾参以"忠恕"之无尚法”,云云。

呵呵,都快成了武侠小说了。还传心法,为嘛不说孔子把百年的内功都传给了小参呢?还衣钵,估计或许就是三藏那个七宝笳沙和紫金钵吧!呵呵,别胡扯了!可就奇怪了。难道说不扯上印度,不来点梵文,就搞不明白中国的事了吗?也真别说,最近故去的季老先生不是吗?好像中国现在公认的最后一个“国学大师”就是他老人家了。可惜啊,最后一个国学大师竟然是研究印度学的,最好的学问竟然是梵文。天呐,现在可还有“国学”吗?这个“国”到底是哪一个国呀,想想真的是很可怕。

这一章除了说孔子独传心法给曾参的以外,还有一种说法是,这一章其实只是代表曾参对孔夫子的理解。并不是代表孔子的。也就是说“忠恕”不是孔子说的,孔子说的是一以贯之。而曾参搞出的是两个,于是又开始非议曾参不懂,曾参是胡说,云云。呵呵,孔子的学生不懂,难道后人就会懂得更多吗?希望说这话的人,不是在梦里独得孔子他老人家的真传。前面我说过《论语》是论语的编辑者们公认的能代表孔子思想的,是认可曾参所说的“忠恕”就是孔子说的“一以贯之”的那个东西的,那样无端的猜测是没有道理的。

在没有其它证据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接受孔子也是认可曾参所说的“忠恕”就是他老人家一以贯之的那个主线,也可以说“忠恕”就是孔子的核心之所在。在事实上这个“忠恕”也就是我们一直在找的孔子的核心思想中那个“仁”,也就是在“礼”之后的那个“礼之本”。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如果我们看完全部的《论语》之后,就会发现整部的《论语》也就真的只有两个字,那就是“忠恕”,如果将这两个字合起来,也就是我们众里寻他千百度的那个“仁”,曾参说的是对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前面将“仁”说的这么好,那么好,出来的结论难道就是这两个字?是的,真的也就是这两个字。也许许多人看到这里都会感到失望的,原来孔子孜孜以求的东西竟然是这个,原来孔子心目中判断是非的标准竟然就是这个,原来孔子所谓的“仁”又是那些烂东西,唉失望啊,失望!

且慢失望,我们还是看看这两字到底是什么才好吧,然后在失望也来得及。

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也真的不算是什么,至少许多人都是不能认可的。我们一看到“忠”,我们想到的是什么呢?是奴性,是卑躬屈膝,是岳飞那十二道金牌,是在被皇帝砍了脑袋之前的领旨谢恩,是……。是啊,在多少年来,这个“忠”字都将我们搞成什么样子了,这个还有什么值得提倡的呢?这个害的我们还不够吗?难道我们现在还要向狗一样匍匐在某些人的脚下吗?

看到“恕”呢?我们想到的是什么呢?是宽恕,是饶恕,是慈悲心,是以德报怨,是……。是啊,这个也是害人不浅的东西啊,我们总是费厄泼赖,结果是什么呢?宽恕了狗以后,经常是被狗反咬一口,农夫与蛇的故事我们看得多了,在别人打左脸的时候我们还要将右脸也凑过去吗?唉,是啊,这样的“恕”也真的是害人不浅吶,我们也的确是受够了,再也不要了。

这些理解放在现代汉语中当然是没有问题的,这样的“忠恕”不说是一无是处也真的不是什么好东西,如果这个就是孔子提倡的那个“仁”的话,那么“仁”也真的不是什么东西了。好在并不是这样的。在《论语》中的“忠恕”是有特定的含义的,和我们现在理解的那些完全是不同的概念。

我们还是好好看看这两字是怎么写的,汉字的独特魅力也就在这里了。呵呵,我又要开始我的拆字游戏了,有些时候,汉字还是真的需要拆开看才有味道。当然,现在的规范汉字,也就是所谓的简化字是不能随便拆的,拆了也白拆。好歹“忠恕”这两个字还没有变化,要不然俺就说不明白了。

“忠”是怎么写的呢?中心为忠。“恕”是怎么写的呢?如心为恕。这个就是“忠恕”的真正含义,夫子之道的密码也就在这八个字当中了。什么是“忠”呢?把心放正就是“忠”,那种哈巴狗一样的人,心都偏到胯骨上去了,还是什么“忠”呢?什么是“恕”呢?恕就是他心如我心,就是将心比心。这个“忠”就是要求自己的,这个“恕”就是对他人的态度的,如果能做“忠恕”,实际上也就是“仁”了。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4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4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