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你可以认为这不公平,为什么同罪不同罚? 但是别生气,那年头也都那样。美国在建国的时候,砍死别人的奴隶,也不过要赔人一头毛驴罢了。也别说外国了。就说法家代表商君吧。称呼着“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是,王子真犯法的时候,他怎么判的?

还不是仅仅把王子的两个老师削了鼻子,脸上刺几个字就算了事。换作孔子,肯定会比这个更狠些。至少会剥夺其政冶权力终身的!也就是说,至少王储的身分是保不住的。究竟是谁更尊重法律?!所以,拿“刑不上大夫”这句话来说儒家不重法,不是误会就是别有用心的。

提到不同刑的问题,猛然想到一个眼前的例子,因为是公开的新闻,估计不算犯禁忌。大家想想:俺们沈阳著名的“赌徒”,那个前马副市长,是怎么死的?是不是也和别人不一样呢?但是,这影响我们法律的公正性吗?横竖都是死,管他怎么死呢?

许多所谓的观点,不过是来源于误会,如此而已!!!!

写得太多了,至于本章的含义也不过还是那些“义利之辩”的事情,以后又许多机会可是说,也就不再多啰嗦了吧。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想着的是德;小人想着的是土地(乡土)。君子想着的是法律;小人想着的是实惠。

【连载78】4.13礼让为国

【原文】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思考与随想】

这一章文本相对简单些没有太多需要辨析的,需要解释一下的就是孔子所说的“何有”,这个词在《论语》中出现多次,好像含义各有不同,也是经常搞得我们头昏脑胀,不过在一般情况下,这个“何有”的含义就是一种不难之词,可以理解为“何难之有”的意思。那么孔子说的话含义是很明确的,简单的翻译起来就是:如果能够以“礼让”来治国,(治国)又有何难?如果不能以“礼让”来治国,又将“礼”置于何地呢?

这一章又是在讲“礼之本”的,本来说《里仁》一篇都是讲“仁”的事情,怎么又讲到“礼”了呢?难道是《论语》的编辑者又编错了吗?或者说《论语》本来就是杂乱无章的语录集吗? 似乎许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包括杨伯峻老先生也是这认为的,认为《论语》的编排是没有什么逻辑性的,不过是那些孔子的再传弟子们怀念孔夫子,然后将收集到的语录简单成集罢了。许多的“学者”“专家”也都主张将《论语》打散了再重新组装。但是,真的是这样吗?恐也未必,也许不过是另一种的断章取义罢了。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或者再传弟子们编辑的,这应该是一个定论。《论语》的众多版本中,大体上的顺序也是相同的,不论是在出土的证据还是史书的记录都是这样的。编辑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呢?虽说具体的时间上没有更多的证据,比较公认的是在战国初年。一般认为主要的编辑者应该是曾参、有若的那些弟子们,编辑者绝对不是一个人,编辑的时候自然是有所取舍的,那么《论语》代表的是什么人的思想不是很清楚的一件事吗?《论语》反映的就是战国初年孔子的再传弟子们对孔子思想的一种理解。因为编辑者并非一人,那么在编辑的时候也就必然会有争论和妥协,最后的成书,所反映的也就必然是当时那些再传弟子们所“公认”是能够代表孔子思想的那一部份。如果说孔子的再传弟子们还不如两千年以后的那些“大师”们更理解孔子,至少我是不信的。既便是十个刘心武也未见得就赶得上一个高鄂;一千个红学家也抵不了一个曹雪芹。《论语》的编辑者们,实际上是以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为原料进行的一种在创作,当然他们都是不留名的,也都是“述而不作”的。在许多方面上的编排也是独有深意的,这一点我们慢慢看,也许就会有更深的理解。《论语》也还是有其独有的结构的,虽然我们有时候并不能完全理解。

那么这一章讲的是什么含义呢?的确讲的就是“礼之本”的事情,因为“礼之本”就是“仁”。有了“仁”这个根本的“礼”,才是真的“礼”,否则这种“礼”什么也不是。我们都是知道孔子是主张以礼治国的,这也是孔子被许多人诟病之处。为什么呢?因为在后世所提倡的“礼”和孔子所提倡的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虽说打的还是孔子的旗号。在先秦诸子中对“礼”最重视的是谁呢?是荀子,他所提倡的“礼”,在事实上已经和法家所提倡的“法”没有什么区别了,所以他的弟子都是著名的法家。在后世所谓的“礼教”,大多秉承了荀子这一个概念,将“礼”彻底的变成了一种制度,而且是只有上对下的那种单向制度,但是在孔子那里还不知这样的。孔子在这一章说的就是没有礼让的那种“礼”是没有用的,“礼”最重要的就是其背后代表的那种精神,这个在前一篇《八佾》已经说过不止一次了。

这一章孔子提出的“礼之本”是什么呢?那就是“让”。用有了“礼让”这个根本的“礼”去治国,治国并不是什么难事。如果没有这个“礼让”的精神的“礼”当然是什么也做不到了。这个当然说是孔子的乌托邦了,想法当然是好的了,但是可能吗?每一个人都是自私的,别人拿俺一分钱,俺都难受,凭什么要“让”呢?是啊,每个人都是这么想的。那些高高在上的肉食者更是这么想的。在本质上除了天使,除了神仙以外,没有人是愿意让的。但是正如前一章所言,如果不“让”,那么会是什么结局呢?就像两辆车对面过桥,如果都是互不相让的结果是什么呢?或者是僵持着都过不去,或者是一方将另一方扔到桥下去,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同归于尽。不论那一种方法,共同利益的总量都是要下降的,即便你是胜者哪一方,难道就没有风险吗?即便是单纯的为了自己,也还是“让”的成本最低。在这里既然说的是治国,孔子的话是对谁说的呢?当然是对那些在上者说的,都草根了,还治什么国呢?孔子是在告诫那些为上者,想要混的长久一点,那么必须是要“让”出来一些东西的。这也是孔子提倡的那种“礼”的本质。

这个“礼之本”实际上也就是“仁”,这个“让”实际上也就是“仁”。为什么要“让”呢?当然不是全部的为了别人,“让”其实是为了自己。“仁”实际上也是为了自己,也正因为为了自己,更需要让出一点来给别人。给别人就等于给自己,这就是孔子的逻辑,也是“仁”的核心。这个“让”已经很接近于“仁”了,但是这个就是“仁”吗?“仁”难道就是一切都要“让”吗?

且听下回分解。

【参考译文】译文已经在文中说过了,不需要重复。

【连载79】4.14不患无位

【原文】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思考与随想】

这一章仍然是不需要解释文字的,语义比较浅近,没有什么生僻字或者词,可以省省力气了。呵呵,最近很累,总想给自己偷懒找借口。我是真的不喜欢解读文字那一类的“小学”的,那种东西实在是很缠人,搞一会就头大。虽然“小学”里面有大学问,但是我实在是不喜欢,主要还是比较懒,玩不了训诂之学。真的很佩服那些大师们,真的不知道他们都是什么材料构成的,看看人家,再想想自己,觉得自己真的什么也不是。像杨树达、杨伯峻、钱穆那些先生们的才是真的有学问,哪里像现在的那些……。唉,可是这些大师们都是不喜欢普及的,要不然哪里有哪些无聊之人的立锥之地呢?当然我就更不用再这里瞎忙和了。有时候想想,也真的是一个悖论,如果不能塌下心思做学问,那么学问有从哪里来呢?如果都是那样低下头来做学问,那么这个世界又要交给谁呢?不能有济世救民,学问真的就有用吗?作为一个读书人,作为一个学者,是要有责任的。正如周星星的《功夫》说的那样“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那些出来误导人的东西横行于世,那些真的大师们也是有责任的。只有胸怀济世之心者,方为真儒也。

这段话的确是废话,那为什么要写这一段废话呢?我不知道。或许因为我忽然感到了一种某名的虚无,我为什么要写这个,为什么要解读《论语》呢?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我忽然感到我就是和风车在战斗的堂吉诃德一样,也许本来就是毫无意义。唯义与比?好像这个并不是我应该作的事情。但是,为什么还要去作呢?我不知道。或许真的只有“自得其乐”才是做好的脚注吧。上面的算是和大家随便聊聊,接下来才算是更新。呵呵。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4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4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