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在现有的史料,我们在孔子身上看不出来孔子是具有那样的性情的,孔子从不掩饰自己的好恶,孔子绝对不是那种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甚至有许多时候,孔子的好恶都会写在脸上。这样的形象或许和某些人印象之中是有很大区别的,但是这样的事情却明明白白的记录在史书上。《论语》中也有许多相应的例子,比如在后面会讲到一个叫孺悲的人要见孔子,孔子不想见他,就称病拒之。如果事情仅仅是到这里,也许还是正常的,称病不见是一个很好的借口,但是还没等这个人出门。俺们的孔老夫子就开始弹琴唱歌,呵呵。孔子这是干什么?孔子是明明白白的告诉那个人“我就是不想见你”。这样的孔子才是真实的,也是可爱的。孔子是有真性情的人,绝对不会那样没有是非的“爱所有的人”,那不是孔子。从逻辑上讲,难道对恶行也不厌恶吗? 难道有志于仁就不厌恶日本鬼子吗? 呵!何止于厌恶,简直是愤怒了。“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说的很明确,那样的事情不是孔子主张的。

这种“爱人,爱所有的人,爱敌人,不厌弃所有的人”的说法实在不象是孔子的,倒是很像老和尚的话。至少也只能是宋以后,三教合流的说法。“国学”这个概念很奇特,现在一些玩襌宗的都在说自己是在讲国学。不过只要说几句就要跨过珠穆朗玛,讲起湿婆梵天一类的东东来了。全然不顾凈饭王的儿子是生在哪乡哪堡的。难道离开了喜马拉雅山南边的东西,就说明不了俺们家的事情了吗?当然,在这里我不是非议佛教或者佛学,也不否认佛学东渐以后对我们的影响,毕竟那也是历史的一部份,我们也未必完全的区隔开。谁愿意提倡那个,修个金身正果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请不要说,那个就是俺们原来就有的,更不要说那个就是孔子的。现在都是什么年代了,真正的孔子都没有人听,还穿上这个马甲有什么用啊,好好的念波若波罗密就行了,别来参合了。不好意思,话题扯得有些远,就此打住,还是接着说俺们家孔老夫子的事情吧。

杨伯峻和朱熹都认为这个“恶”就是凶恶的恶。不过杨老先生的译文解释为:“有志于人,总没有坏处”。那这个“恶”就是指向自己的。道理是没有错,从教育的角度上看,讲“志于仁”对自己没坏处当然也是有道理的。也是符合儒家修齐治平的要义的,但是好像有些牵强,说教的味道太浓了。倒是和现在一些宗教界人士一样,经常看到一些人在发一些小册子,上面虽说都搞了许多故事。核心不外是一句:“信我吧,行善吧。你就会上天堂”。呵呵! 诱惑呀!可是似乎那些宗教人士们所信仰的"神",未必就是这样想。信神,还是信真理,就是问题之关键!信仰和迷信就这样分野了!如果仅仅是为了上天堂而去膜拜某一个神,那绝对不是信仰,只能是迷信。那是什么呀?那是交易,和为了两块糖就给人磕头有区别吗?我是愚鲁的,没有慧根的,至少我看不出区别了

朱熹的解读,把这个“恶”解释就是行恶,或者是恶行。似乎在逻辑上最说的通。然后朱熹又提出“仁人亦可有过,但不至于恶”之类的话来说明。虽不免添足之嫌,但亦非无感而发。仔细想想,也是那么回事。如果有“仁”在心中,何尝会去行恶呢?这样一说,孔子的话又成了废话了。多少真理不是废话呢?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难道不是废话吗?呵呵!我说的也许全是废话。废话也没什么不好,至少要比假话强得多。

如果按照朱熹的解读,这一章也就和上一章在道理和逻辑上是一致的。都是在说一个“标准”的问题。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是必须要有一个标准的。否者就是善恶不分,连啥是善,啥是恶都不知道,行不行恶,自己也就不知道了。连标准都不知道,怎么能不违规呢?红绿灯都不认识,有可能遵守交通规则吗?那么什么是分别善恶的标准呢?孔子认为这个标准也就是“仁”。“不仁”就是恶,做到了仁,也就是得到了善。那么什么是“仁”呢,“仁”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这一章还是没有说,啥时候说呢?到该说的时候就会说了。

呵呵,又是废话,欢迎明天接着来听我的废话!不过本来讲论语,都是废话。喜欢的,自己都会读。不喜欢的,我怎么讲也是白扯。呵呵!

【连载70】4.05终食不违

【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思考与随想】

此章仍然是在说“仁”对于作人,对于作一个君子的重要意义的。孔子说的话很精彩,说的是作为一个“君子”不论在任何时候都是离不开“仁”的,已经是将这个“仁”字上升到信仰的高度,当成了比生命更要重要的东西。孔子说的话,很像某人翻译的裴多菲的那首名诗一样“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君子离开仁,一刻活不了”,呵呵,这个“仁”就是孔子的信仰,就是孔子宗教。为了“仁”什么都可以不要,离开了“仁”什么也不重要。当然孔子那个时代爱情还没有那么重要,(什么时候爱情重要过呢?是真的吗?值得怀疑。)孔子是不是真的将“仁”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呢?也是未必。孔子看来“仁”是生命的一部份,没有了“仁”的生命是不完整的,但是“仁”也未必就是高于生命的,孔子从来不将人引向彼岸。我们一起看看孔子是如何说的呢?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呵呵,孔老夫子说话就是实惠,上来就说“富贵是人人都喜欢的”,孔夫子没有后世伪道学家那样唱高调,从来不讳言对金钱和地位的追求。后面都说了“如果能够脱贫致富,当个市场管理员都成”。在这一点上孔夫子和其它的“圣人”们比起来,的确要世俗了许多。比如凈饭王的儿子,干脆连此生都不放在眼里。而孔夫子则不然,孔子只是将如何做人,而不是讲如何升天。既然是要做人,那么就要正视人的欲望和追求,否则就不是人道。呵呵,那些“伪人”们总是要将人都改造成为“圣贤”,总是提倡一些不是人应该有的东西,总是将人的事情说成不是人的事,总是想要将人类建造成为天堂,结果如何呢?恐怕建成的都是地狱。仅从这一点,我更喜观孔夫子这个可爱的老人家,要说话就玩点实惠的,孔老夫子从来不玩那些高深莫测的虚招子蒙人!

富,就是有钱;贵,就是有地位。孔子上来就搞一句“钱和地位,人人都喜欢”。这里自然也包括他自己,孔子能这样直白的说出来,已经是很了不起。现在不是还有人,一边在那里数钱,一边在高调的唱着“金钱于我如粪土呀!我绝不是为了钱!”呵呵!拜托把粪土运两车给灾区人民好不好?不然少扯那个犊子!世界就是被这些无耻的假仁假义之徒搞成现在的样子的:小烟抽着;小酒喝着;小车开着;小蜜搂着;小……着,……还装什么清高?把他那些东西都拿走,有几个不是哭得如丧考妣一般。(呵呵,真的丧考妣倒不一定哭了!)还是不说了,说咱们的孔子吧。

孔子下面又说了“贫与贱,谁也不愿”。“贫”指的是缺钱,但并不是活不下去的那个赤贫。饭都混不着的那种,在古汉语中称为穷或困。像颜回那样,就是贫,但好歹还能混着箪食瓢饮。“贱”,指的是地位低下,和我们现在所说的贱不一样。在这里贱指的只是地位和道德没有直接关系。要不然孔子怎么会说:“吾少也贱”!这个和诸葛亮的“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样,“卑”是地位低下,“鄙”就是孤陋寡闻,也和道德无关。当然,这些基础的东西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费话了。我说这个,只是想再一次强调。我们读古书,需要注意词义的变化,否则难免就会走到附会妄想之地。

孔子明确的说:“俺也喜欢钱和地位,俺也讨厌贫穷和卑微”,是啊,孔子说的是实话,谁不是喜欢钱喜欢地位呢?不承认这个就是虚伪。但是孔子马上说了:“但是在我心里,有比金钱和地位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 就是这个“道”,什么是道呢?又是一个难以言传的东西,不过在这里的指向还算是单一,指的就是方法,就是路径。实际上也是这个道理,孔子在说的是一个底线的问题,我们喜欢钱,我们厌恶贫穷,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喜欢钱就去当强盗去吧,就去和某些地方一样去拐卖儿童去吧。不论什么时候,都是要有一个底线的,不论是法律,还是道德都是要有底线的。当然,现在真的去抢劫的毕竟是少数,但是其它的呢?有些事情也未必就比作强盗好多少,古往今来都是这样“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或许还真的是梁山上那一群不是。孔子在这里说的就是,如果不能用“正确的,应该的”方法得到富贵,消灭贫困,那么宁可不要。那么什么是正确的、正当的方法呢,用什么标准来判定呢?这个标准就是“仁”。但是接下来孔子还是没有说“仁”是什么的问题,说的也还是“仁”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4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4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