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

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二君之好,有反坫(dian 4),管仲亦有反坫,管氏知礼,孰不知礼?

【思考与随想】

看过《论语》的都知道,在孔老夫子心里面最徫大的无外乎“尧、舜、禹、汤、文、武”一类的冶世先王和周公姬旦那样的圣人。而对孔子来说的“近代”,孔子最推祟的也许就只有管仲了。在孔子看来,管仲也许是最接近孔子心中的“贤臣”标准的了,在《论语》中随处可见孔子对管仲的推崇,比如孔子称呼管仲为“仁人”的那次。而且还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都要剃了头去作野蛮人了(披发左衽)”。

孔子平素对管仲评价都是非常正面的,也真的没少拿管仲作为榜样来教育学生们。但而这一天孔子不知在什么情况下,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管仲的东西(器)小啊!”

估计听到这句话的学生们都是一头雾水,估计每一个都在琢磨:“孔老夫子不是经常夸管老前辈吗?不是还号召大家向管老前辈学习吗?不是经常讲管老前辈的光辉业绩吗?今天有怎么说起管仲的不是来了呢?真是‘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可俺们跟不上啊!你老人家思唯也太跳跃了吧!难道你老人家是传说中的AB 性格?你老人家就是传说中的双子座?”

于是在短暂的沉默之后,终于有人站起来,怯怯地问道:“(夫子,你老说管仲的东西小。)是不是因为他节俭呢?”

孔子马上就说:“管仲都有‘三归’,他的手下从来不兼职,他哪里节俭呢”

不兼职好理解,那什么是“三归”呢?最传统的说法是朱熹说的,“三归”是一个“台”的名字,传说管仲为自己修建了一个叫“三归台”的地方。“台”是什么东西?我们想想纣王修的叫“鹿台”,曹操修的叫“铜雀台”,由此可知,那一定是个奢靡繁华之所在也。大概就是一个带有占地面积非常巨大的豪宅。

但是朱熹说的又有许多人不同意。杨伯峻老先生在解释“三归”的时候,用了“甲、乙、丙、丁、戊”,等五六条以上。说的也都有依据,而且非常有趣。在这里我不妨说几条,大家听听。

出于对杨伯峻老先生的尊重,首先说老先生认可的。杨老说:“三归”指的是“地租”或者是“税收”。依据主要就是“民之三归于上”。意思就是老百姓的收成里要有百分之三十归管仲!那老管的确是够黑的!不过杨老的意思,“三”也许是虚词,“三归”代表的是“大量的地租”!这是第一解释。

第二种是说“三归”指的是三处家庭,也就是说,有三处“别墅”!呵呵!管仲也真会享受,不过想想某些“公仆”的生活也不算什么。

第三种说法是娶了三个国家的女人当老婆。呵呵!老管也真厉害!不过那年头也不算什么。现在的一些冒号同志不也是小车开着,别墅住着,小蜜养着,只怕也不只三国的吧!

第四种说法是“三归”指的管仲的封地。是“三归”那是个大地方,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呵呵。

还有许多说法,就不列举了。反正都是代表“管总理”很奢靡的意思,至于究竟是哪个,大家自己理解去吧,反正管总理确实不差钱,也吝惜给自己的享受。我个人倾向于管仲有“三归台”的说法。

上面都是说管仲一点也不节俭的。看来说管仲器小,并不是因为管仲节俭。孔夫子上来就否定了管仲的节俭,那么说管仲器小是因为什么呢?

估计在场之人还是没想明白,于是就说了“是不是(因为)管仲懂得礼呢?”

话音未落,孔夫子就反驳了他。说:“国君宫前立着‘塞门’,管仲家门前也立了一个;国君为了接待外国之君,殿有‘反坫’,管仲家也有!管仲要懂得礼,还有谁不懂呢?”

呵呵,这个又被孔老夫子给否定了。管仲也不是知礼的模范,不过不知礼的管仲竟然能够得到孔子的推崇本身也是说明一些问题的,孔子真的是“好礼”之人吗?

需要简单解释一下,“树塞门”并不是用一棵树挡住大门。“树”是动词,就是树立的意思,也就是在那里立着。“塞门”是一个词,是代表一种东西的名词。这种东西现在没有,其用处相当于老四合院里的“映壁墙”,不过是在门的外面。而且当年也是国君专用的,如果模拟,就相当于天安门前的“华表”。谁家门前立这东西?在辛亥前也是要掉脑袋的。管仲家也搞了一个,如果按当年的看法也是一种越级的形为。

“反坫”,这东西不太好解释。简单的说就是两个台子,是用来放置爵(酒杯)的。当时两君相见也是有一整套规矩的,说起来就复杂了,也离题太远。简单理解,这个反坫也是仅仅用于二君相见的礼仪时候用的一个东西,也就够了。

孔子就是在说“国君专用的他都有,他还懂得什么礼?”

这个又被孔子批评了,那么孔子说“管仲器小”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往下看,又没有了。这个老夫子,又出个谜语让大家猜。我们怎么去猜呢?

让我们看看,管仲究竟干了些什么事?孔子推祟他,推祟在哪些地方?又有哪些是值得诟病的?在这一刻,我把自己想象成孔子,然后仔细观察管仲的所作所为。这方法还真灵!没有几分钟,我开始真的觉得管仲真的是“器小”的了。

(呵呵!我真是个天才!开个玩笑,世界上哪有什么天才呀!如果有,那也是“天生蠢才”!我就是一个)

好!下面我就把我看到的说给大家听,至于是不是孔子的意思我就不知道了。呵呵。

我们都知道,管仲是个大人物。以一人之力,使齐国成为了真正的“霸”,也就是“方伯”。我们都知道“春秋五霸”,但是说法不一。有的说是:齐桓、晋文、宋襄、秦穆、楚庄;还有说是:齐桓、晋文、楚庄、夫差、句践。但是“齐桓、晋文”是没有争议的。这也是标准不同而产生的。如果根据传统,以会盟诸侯者既为霸,而且还是要经过周天子认定的才算数,那么前一种是合格的。如果按实力控制力来说,后一种才是有道理的。这个不去管他。齐桓小白是五霸之首是没有问题的,不论是哪个标准。

小白能成为五霸之首,最大的功劳应该是管仲的。(如果不是全部的话)

而齐桓和管仲所作的事业最得孔子赞赏的无外乎“尊王攘夷”这四个字。桓公在时,无日不伐,南拒楚,北伐戎,拓地千里;九合诸侯以尊王。哪一样都合孔老夫子的胃口,如果不是管仲之力,周王也许早就混不下去了!所谓的“华夏”也许早就翻了天,“披发左衽”为夷狄了,所以管仲所作的事情都是和孔老夫子的理想符合的。

那么孔子还非议管仲哪里呢?因为在孔子看来,管仲每一件事作的都不够砌底!

为什么这样说呢?

比如说攘夷,就拿拒楚这件事来说吧!看过史书的都知道,楚是春秋早期“诸夏”所面临的最大的敌人,也是最大的“夷狄”就是楚。不论是齐,还是晋,称霸以后最主要的矛盾就是针对楚的。

管仲纠集各路诸侯,气势凶凶的伐楚。然而没有打起来就议合了。议合也没有什么,毕竟战争不过是政治的继续。孙武不也说兵为凶器要慎用吗?不战屈人之兵是上上之选吗?孔子当然没那么好战。关键还是最后的政冶!其结果,也就是最后所得到的政治层面上的东西,实在不能令孔子满意。

楚国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是称“王”!这还了得?天下弄出两个“王”来,不论在哪个方面说,都是无法接受的,那边都当“皇上”了!还不是大事?

但是管仲在和楚谈判的时候,绝口不提“称王”这件事。而只提“包茅不贡”。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只问楚王为什么不向“王”进贡?(这里面也有些典故,来不及细说。)进贡虽然也是代表臣服,但是和称王比起来就不值一提了。然而管仲只提这个,其意思也是互给个台阶下。毕竟和楚一战,胜负难料,就算取胜也必定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这也是管仲的政治谋略。这没什么不对的,毕竟管仲伐楚真正的目的,只是为了齐国称霸而立威而已。既然这个目的达到了,也就足够了。楚国同样也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作个顺水人情。低头认个错,回家接着当“皇上”。于是这件事也就算了了。齐国以胜利者的姿态,当他的“霸主”。楚国象征性的认个错,然后回去接着称“王”,皆大欢喜!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3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3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