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鲁定公问君臣之道,“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鲁定公问的是“君使用臣,臣服事君?应该怎么样呢?”能问出这样的话来,说明这个鲁定公还不是晋惠帝,还没有白痴到家。但是他到底想要得到什么样的答案就值得怀疑了。如果秦始皇问李斯同样的话,李斯会如何回答呢?问韩非这样的问题又是能得到什么样的回答呢?如果想想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也许秦始皇根本就不会问这样的话。“朕使唤你们这个奴才,还不是想怎么使唤就怎么使唤!你们对朕,都要乖乖的听话,不听话就砍脑袋”。呵呵,后世的许多帝王也许真的不会管这些事情。

孔子的回答表面上好像是很平淡无奇的,又是“礼”,又是“忠”的。让我们联想到的都是一些不好的事情。但是,什么事情就怕这个“但是”,只要一“但是”味道就变了。我们看看孔子说的话是不是好像和我们通常理解的有些不同呢?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我们在仔细看看,这个“礼”是要求谁的?“君使臣以礼”,需要讲求“礼”的不是臣,而是君!我们是不是有些诧异呢?其实孔子所提倡的“礼”历来都是双向的,不仅仅是上对下的一种节制,同样的也有对上的限制。我们一提到“礼”总会想到吃人的“礼教”,但是至少在孔子那个时代“礼”还不是吃人的。就如同经常会有人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证明孔子的没落性,来证明等级性。但是这句话同样也是双向的,君君是前提,然后才有臣臣;父父是前提,然后才有子子。如果君不君,自然也就臣不臣了。“礼”同样也是两面的,不仅仅是要求下层安分守已;同样的,也对其塔尖上的东西有所要求。在孔子那个时代,不能说是倒退。不要忘了十六世纪的法国,所谓的“太阳王”路易十四还在强调“朕既国家”呢!那种片面的强调,礼是对等级制度的维护,也是不完全的。当然后世的那个什么“三纲五常”之类的东西,已经有变双向为单向的味道了。即便如此,“礼”同样也是“君”必须遵守的东西。经常会有不识趣的书呆子大臣,用“礼”来反抗皇帝。比如明朝那些旧事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切不要仅仅的将这个“礼”片面的理解了。至少法家的所谓的“法”(实际上是刑),并没有对上的要求。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孔子这句话实际上也是具有双向性的,“君使臣以礼”是“臣事君以忠”的前提。如果君没有做到这个前提呢?孔子没有说,鲁定公是不是能明白呢?呵呵,遗憾的许多“聪明的”现代人也未必是真的明白的。孔子的话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含义,那就是“君”如果想要得到臣下的“忠”,也是要换的,是要用对臣下的“礼”来换的。这种“交换”,是孔子思想之中最重要的东西。在孔子眼里,一切都不是没来由的,包括对“君”的忠也一样。

提到这个“忠”还是需要多说两句的。在《论语》中、在孔子思想之中,这个“忠”也是和我们通常理解的不一样。我们理解的“忠”总是将之当成对某个人的绝对服从,是一种奴性的表现。但是在孔子的体系中,这个“忠”的含义却不是那个,至少不仅仅是哪个。“中心为忠”,这个“忠”字就说明了一切。在这种体系下,那种心都偏到胯骨上的“愚忠”,根本就不是“忠”。谭嗣同的《仁学》里面也是这样说的“心不正,何以忠?”。这又是后世变乱出来的一种歧义,又是有目的的改造,我们还是要分清的。后面还有很多关于“忠”的解读,在这一章就不多说了。

在这一章,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眼中的君臣之道是双向的,一切都不是没有缘由的。“君”必须做到“君”应该做到的事情,才会得到臣下的忠。“礼”也是双向的,不仅仅是对下的,同样也是对上的。不过在汉以后,对上的方面是越来越少了,但是并不是绝对的没有。

其实说起来在我国的古代,君臣的关系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和我们想象中的,宣传中的是不一样的。中国的君臣关系是很奇妙的!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没有全民性信仰的国度。所以从一开始就是没有真正的神权的概念。既然连神权的概念都没有,就更谈不上什么“君权神授”。汉武以后似乎弄出个“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图为皇权加上一个神秘的外衣,但同时又搞出了个“五德始终”出来平衡。所以中国的国君和臣民之间,从来也就不存在“想当然”的效忠。“天下,乃有德者居之”几乎成为共识。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以及李世民水舟之喻,对民心的敬畏都不是没来由而凭空产生的。因为在传统中,那种不可知的“天道”通常是通过“民心”来表现出来的。所以至少在表面上,“君”是必须要付出相应的东西才能换来臣民的效忠。所以中国古代的君臣,并没有必然的、无条件的依附关系。而真正的已经近似一种“类契约”的关系。这在世界同期也是罕见的。所以我国的君权历来从本质上看,都不是无限的。臣对王的“忠”也是有限度的,只要顺应民心以及天意,臣伐君也并不是不道德的。而君本身似乎也知道这一点。

如果君权是来自于神,那么许多事情就不正当了,历史上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改朝换代了,或许就会有向日本鬼子那样万世一统的皇族存在了。君要得到忠心,必须要用所谓的“德”来换。当他“失德”的时候,所有人都可以背弃他。所以,汤可以放桀,武可以伐纣。厉王也可以被“共和”。如果这种不更“王权”是来自于“神授”的,那这样的事情就会被谴责,但实际却不是这样的。虽然在后世,所谓的“失德”都变成了一个借口,但是借口也是说明有必要的。比如唐建立以后,必定要夸大隋炀帝的“失德”,才能取得正当性的统治地位,这正说明大家都是对这种观念是认可的。否则唐王朝就会像邪教一样,搞一点什么把戏了。但是没有必要,只要强调隋炀帝的“失德”也就够了。我们看看历朝历代,向海瑞那样骂嘉靖的并不是一个人。朝廷上,公开的场合下。总会有大臣站出来,指责皇帝违礼。而不执行皇帝的命令。这些都证明我们国家的君臣关系,本身也是一种“类契约”的关系,这也是很特殊的。而我们传统的“士人政治”的观念中,儒家是要做“帝王师”的。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变成了彻底的“奴才”了。这个大概是和某个总是让人自称“奴才”的王朝刻意的曲解与宣扬是脱离不了干系的。

对于等级制度本身,也不必过于执着。毕竟那是哪一年的事情?全世界都一样,既便是传说中的希腊。所谓的“共和国”又是有多少比例的人,是真的有权力的?所谓的平等,也不过是塔尖上那小小的平台上的平等罢了。即便是某些人眼中的天堂美国,黑奴和妇女是什么时候才真正的享有同样的选举权的呢?即便是现在,不是也有“玻璃天花板”的存在吗?这些都是不是一个奥巴马能够解决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苛求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呢?

更何况,这世界真的有可能平等吗?

恐怕也是 一个 梦!

当然,有梦还是好一些!也许,作梦的人多了,未必就不会真的实现。人不是已经登上月球了吗?未来还是值得期待的,只要还有梦想,就有实现的希望。否则就什么都不会有。

【连载58】3.20乐而不淫

【原文】子曰:关睢,乐而不淫,悲而不伤

【思考与随想】

孔老夫子又拿《诗经》来说事,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好在这一章提到的是俺们都比较熟悉的一首,基本上只要认识字的没有不知道这个《关雎》的。尤其是一些港台电视剧也是经常的那这个出来装文雅,琼瑶大婶是最喜欢玩这个,连名字都是从诗经里面敷衍出来的,显得特别有文化,也着实在上个世纪最后二十年忽悠了不少粉丝。也许那不过是某些年代压抑之后的正常反应吧。

先不谈那些风雅的事情,先来做些文字解读的基本工作。呵呵,都是基本的东西,不算是掉书袋,何况俺的口袋中也确实没几本书,想掉也掉不出来几本。先简单解释一下“淫”这个字,我们现在看到这个字,总喜欢往色情的上面、往脐下三寸去想,淫秽、奸淫一类的词总是会不自觉的跳出来,呵呵。其实这个“淫”字的本身就一个含义,就是“过多”的意思,引申起来,也就是“过分,过度”,后来才发展出来“不正当”的含义,以致于最后成了下流的同义词。语言的进展许多都是这样,比如“风流、风骚”一类的词都是这样,原本都是多好的词啊。

所以“乐而不淫”的含义指的就是“快乐而又不过分、不失当”。并不是杨伯峻老先生说的那样“快乐不放荡”。和现在所谓的“淫”没什么关系。杨老在注释里写得很好,不知在译文里用“放荡”一词是何意呢?似乎看不出道理来。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3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3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