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试想“秦时明月汉时关”怎么翻译呢?不论翻译成“秦朝的月亮啊,汉朝的城墙”,还是“秦汉的明月和边防”都肯定没有了原文意境了,甚至都算不得诗了。印象中只有志摩译的宋词还算很美。但是那已经接近以意原创,是不是原来的诗倒是成问题的。更何况,我总认为,写诗应该是三十岁以前的构当。“老诗人”的称呼已无异于骂人,所以不着笔墨于诗词己有数年。遥想当年立志填尽词牌,理平仄,背韵部,不胜唏嘘!但仔细想想,原来所写的不过是游戏文字的无病呻吟罢了!用志摩的话,可能连坏诗都算不上。(呵呵!好像又扯远了,其实也许不过为自己的不译或者是译得不好找个籍口)

但这一章既然提到了诗,而且并不那么简单。如果不解释一下,似乎又无法说明问题。勉强解释一下上面提到的那三句,且末见笑!子夏提到的三句是《卫风》。译起来大概就是:“美丽的脸庞上带着浅笑,最可爱的是那动人的明眸,就如同白色(天空中)流过的彩云一样美妙……。”

这当然是一首情歌,本来是要形容女子的美貌的。但是在孔子那里,《诗》从来都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学的事情,自然也是没有绝对的“情歌”。后世的那些假正经的腐儒就更是如此了。诗引起的是子夏和孔夫子的美学思考,而进一步引入了哲学的思考。这的确是一件很奇妙的问答。子夏以此诗请教,孔子如何说呢?

孔夫子回答的是:“绘事后素”。本身就已经开始了美学到哲学的过程。也就是在说:“只有在洁白的布(那年头没有纸)才能画出美丽的图画”。也可以理解为只有好的基础(基本)才能出现真正的美好。呵呵,我们反过来想。没有倩的巧笑,没有美目的盼。还看得了吗?《大话西游》里面附在八戒身体上的青霞,对至尊宝的巧笑,好像没有人嫩忍受得了,芙蓉姐姐那样的s型身材的左顾右盼,除了变态人士,也真的是谁看了都会说:“吐吧,吐着吐着就习惯了……”呵呵,你习惯了吗?反正我还没有。

孔子说完前面的话,子夏马上悟道了,这个小子的脑袋是怎么长大啊!思维绝对是超凡脱俗的,要么他是天才,要么他是疯子。不过好像他不是疯子,那么他绝对是个天才。这悟性,直接就可以长上翅膀上天堂了。

子夏的思考马上就从美学彻底的跳跃到哲学上面去了,他从中悟到的道理就是,既然美是要有好的基础的,那么“礼”也必须建立在好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只有在良好的基础上建立的“礼”,才是真正有用的、正当的。

那礼的基础是什么呢?前文告诉我们,那是“仁”。

孔夫子看到子夏的思考和回答,同样的赞赏地说出了下面的话“小商说得太好了,启发了我了,今后可以和你讨论《诗》了”

看到这里,难道我们还不理解孔夫子所提倡的核心是什么吗?是执着于“礼”吗?尤其是那种机械的、形式的“礼”,是孔子要提倡的吗?

那种认为“礼”是核心的大师们,和认为孔子的志向就是复礼的人,不妨也想想!

还有另一类人,说子夏说的“礼后乎”是指的其后有“礼”的存在,但是孔子的话“绘事后素”说得还不明白吗?孰为先?孰为后?还不明白吗?

“礼”对于孔子来说,是一种手段,不是终极的目标。就想说“民*主”和“法*制”都是手段,而不是终极的目标一样。“民*主和法*制”都是为了保护“平*等”的,如果失去了平等,失去了公平,那么那些东西真的有用吗?孔子的“礼”也是这样的,是为了保证“仁”的,如果没有了“仁”,那么“礼”也就什么也不是。后世那些重“礼”的,形成那种变态的“礼教”的东西,本身就是对孔子最大的背叛啊。

另外在这一章值得注意的是这师徒两个触类旁通的思维方式,的确很有特色。朱熹的那种“格物致知”的思维模式里,在这里也看到了类似的影子。这种思维模式的到底是不是好的呢?我不敢说,也许稼轩的词里面引用的一句可以作为一种看法“物无美恶,过则成灾”。任何一件东西,推到了极致,也许就会走向了反面。

【参考译文】还是不写了吧。

【连载49】3.09吾能征之

【原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思考与随想】

首先搞个名词解释,虽然这一章的文本没有太多争议,也不需要辨来辨去。但是简单的解释还是必要的,不然有些东西不太容易弄清楚。

第一个也许是唯一一个需要明确的词就是“文献”。因为现在也有这个词,所以我们很容易用现在的词义去理解。这个或许是我们理解古文最大的问题了,我们总是望文生义的去理解,最后的结果就是误解。根据朱熹的解释,“文,典籍也;献,贤也”。“文献”是包含两方面意思的,也就是现在语言中的“文献”和“贤人”两个层面。这是多个先辈们己经证实的了,不需要我多做考证。

下面要说的是杞和宋。这是简单的历史问题,其实本来也不需要说。但是因为经常看到一群人,在那里质疑三千年、五千年的事情。想想也还是说说好,省得有人说大禹是一条虫,或者搞什么婚外恋包二奶一类的东西出来。

“杞”,禹之后,武王封之。传统都是这样写的,而且不是一本书。至于信或不信,随便。有一个成语叫“杞人懮天”说的就是杞国人的故事。

“宋”,汤之后,武王伐纣,封微子于宋。也是有多种证据可寻的。宋是个比较大的国,故事很多。除了那个假仁假义,也想会盟诸侯,号称五霸的白痴宋襄公以外,我们最熟悉的也就是在邯郸学步那位仁兄了。

宋杞两国,以亡国之余,在春秋时代是大家嘲笑的对像,尤其是“宋”因为武王的优待政策。给了个品级最高的爵位“公”。除了宋以外,别的都是基本都是侯、伯。楚国的爵位还是“子”呢,虽然死了都叫xx公,但至少活着的时候,尤其是正式的外交埸合只能是侯伯。比如我们熟知的郑庄公,正式的称呼就是郑伯,齐桓公就是齐侯。所以宋的君主,经常玩一些小把戏自取其辱。呵呵!其实也很好玩,左传里有许多小故事,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近代以来,总有一些声音质疑中国文化的长短。其实也真的是很无聊,七千年又怎么样?三千年又怎么样?还不是一样都要吃饭睡觉……。日本鬼子搞出了三万年的文物,高丽人就更可爱了。呵呵!对中国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在发现那个鼎之前普遍怀疑“商”是编出来的。如今又改了,改成夏是神话了。呵呵。非要刨出个坟才证明我们祖先的存在?那我们存在的意义又有多大?省省吧!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明确的记载到月年的历史是从“道路以目”的周厉王之后,所谓“共和元年”开始的。在这个以后的历史都认为是信史,在这以前呢?有的外国人就认为不可靠,有的国人也就跟着瞎起哄。直到那个破鼎出土之后才勉强的承认了商,再往前就当成神话。呵呵。但是,春秋时期普遍认可的xx之后又如何解释呢?莫非那年俺们的老祖宗就学了韩日的造假密籍?呵呵!

其实几千年真的重要吗?人家美国才几年?不照样混得好。还是别在这个上费功夫了。用俺们东北话说,我也别瞎白话了!都跑题儿了。呵呵!跑题儿正是我的特色,俺不是说俺写的是随想嘛,就是随便瞎想的意思。呵呵!瞎想完了,也该回去了。

孔子说了:“夏、商之礼。他老人家都能说;而夏、商的后代都不足为证”。为什么呢?因为留下多典籍不够,也没有是够的贤者。

这里面孔子要表达的意思是有几个含义:首先,文化的传承必须要有典籍,也就是文字的留传;同时也必须要有“人”的因素。只有人的因素和文字的因素结合在一起,文化才能留传下去,缺一不可。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文化,必须要由主观的人,和客观的记载。两种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文化(或者说文明)的载体,才能留传后世。

同时,孔子的话里还有另一个含义。也就是“礼”或者是以“礼”为代表的文明。并不是一成不燮的,不能仅仅认为其后代就能完全代表其先辈,这样的观点是不对的。孙子也不能完全就是爷爷的翻版。这话也有道理,难道姚明的儿子就一定也会玩球吗?呵呵!国家也一样,现在的朝鲜就能代表高丽吗?

不过,既然都不足为证。那孔老夫子又怎么“能言”的呢?呵呵!我不知道!

不过从【2.23】那一章看,百世都可知,那过去又有什么不可知的呢?方法应该是一样的。

【参考译文】

孔子说:夏礼,我可以讲,杞国不足以证明。殷礼,我可以讲,宋国不足以证明。因为古代留下的文献和贤人不够。如果有足够文献和贤士。我就能证明了。

【连载50】3.10-3.11不知禘礼

【原文】

(3.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思考与随想】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2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2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