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南怀大师是这样解读的,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应该是如下的意思:“诸夏”,指的就是“禹”之后、启之立,汤所灭的“夏”朝。而“亡”指的就是“灭亡”的意思。全句连起来就是“夷狄既便有个首领,还不如己经灭亡的夏朝”!下面又说了,“夏”虽然灭亡了,但是文化、思想等等等等都留下来了。而夷狄没有文化,既便有个君主也不可能长久。“转瞬间灭了踪影”啊,有啥都是没有用的。“文化”才是永恒的,长存的……。

呵呵!大师就是大师!厉害!厉害!佩服!佩服!先让俺敬仰五分钟!

咱们亡国了也比人家强!呵呵,夷狄是翻不了身了。“俺就是比你强,咋的?气死你!谁让俺有文化呢?”

大师也太厉害了!不过好像没有听过当时用“诸夏”来称呼夏代的后代的。这个“诸夏”被用来称呼中原各国的例子倒是满大街都是。不信你去看看《史记》。“夷夏之辨”可不是我说的。呵呵。

不敢质疑大师,不是经常有人说嘛,大师既便错了,也比一般人有道理。呵呵,我勉强混个一般人就很知足了,哪敢质疑大师的。呵呵!谁愿意相信就去相信去吧!俺可没有能力弄懂大师们的想法。人家是天上飘的云,俺就是地上被踩的尘……。想要飞呀飞,怎么也飞不高啊!如果真的飞起来,也不是什么好事了,那是沙尘暴!呵呵!

第三种说法深得我的欢心,好在背后也站了一批己故的、未故的人。要不然,俺都不敢说出来了。

这种观点的核心就是我在“无友不如己”的解读中所说过的那样。把“不如”看成两个词,再组合起来。“不如”不是“比不上”,而是“不像”。而“君”不仅仅指的是普通的“国君”,而是指的“贤君”,也就是符合“君君”标准的君。这样的例子也是不少,不过我比较懒,而且不喜欢贴别人的东西。何况我这个不是论文,不需要每一个都贴上参考数据。

这样对全句的理解就是这样的:“夷狄尚有贤君(懂礼的君主),而我们中原国家却没有哦!”!

当时是不是有类似的情况呢?

我们回到孔子那个时代看看:首先说“夷狄”,我们都想得很远,总是要跨过长城,至少要叫白山黑水鸭绿江才是。呵呵,其实不用那么远。孔子那时候,主要认为的“夷”并不远。中国文化的天下观历来是画圈的。孔子推祟的管仲“尊王攘夷”。主要攘的“夷”是谁? 楚!也就是在那时候,长江以南的吴、楚、越都是“夷”。另外,西边的秦,也同样的被另眼相看。穆公三置晋君之后,不问“中国”之事,诸侯“以夷狄视之”。这话谁说的?《史记》上有记载,不用我废话。

夷狄不远,那“诸夏”指谁呢?当时也就是指的鲁、晋、郑、卫等姓“姬”的国家。宋,是不是呢,不一定!齐也很勉强,有时候还被称为“东夷”呢。

我们看看夷狄是不是有贤君呢?别说,还真有!楚庄、秦穆、吴王都算。还不少呢!别的都不算。从孔子对子文的评价,楚王(孔子说是楚子)至少可算。吴国的大臣还比鲁国那些斗宵之徒更懂“礼”呢。

呵呵!原来孔子又在叹息!连夷狄那些没有“礼”的传统的国家都有(懂礼的)贤君。我们这里却没有……。

仿佛听到了那一声叹息!

诸夏沦落到还不如夷狄的程度,那些白痴们还在哪里玩醉生梦死的游戏。

下一章说的也就是那些为政的大臣违礼的事情,他们也还以诸夏自居,也还说懂“礼”。还有什么脸说“周礼尽在鲁”呢?只不过是他们脸皮厚罢了。呵呵。

【参考译文】

还是不必写了吧

【连载46】3.06泰山不如林放

【原文】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

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思考与随想】

小时候看到这一章,觉得孔夫子很过分。人家老季去泰山旅游,俺们孔老夫子也反对。他老人家自己不也登过泰山。而且不是还“小天下”来的吗?反对什么呀?莫非老季搞得是传说中的公费旅游?而孔夫子就是神话中的廉政先锋?呵呵!

幼稚的想法总是那样可爱与可笑!不再幼稚的想法总是同样可笑但不可爱。

好了,还是好好说话吧。这里面的“旅”不是旅游而是祭祀。老季要祭祀泰山?那问题就大了。什么人可以祭祀泰山?首先是“天子”,而且一般的“天子”还不行。必须是“有道”的天子。这几千年来有几个到泰山玩大典的?捌手指头都数得出来啊,看来老季确实过分了。

季氏真的有企图自立为君吗?如果真的那样也倒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从主、客观因素上看,似乎没有。连鲁君被逼到外国的时候也没有,那季氏玩这些违礼的事情是要干嘛呀,只能说是智商有问题。也就是以为那个就是一种荣耀,加上一点点不忿。老季估计是在想“凭啥呀,和尚摸得,老子摸不得!”可是真的摸得吗?摸了有用吗?不过肉食者的智商也就是哪个样子罢了。也玩不出什么花样来,哪里管得了那么多啊,自己爽爽也就罢了。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情,就对着冉有说“你还能阻止吗?”为啥要跟冉有说呢?因为这个冉有当时正在给季氏打工呢,还作着季氏的管家呢。

冉有是孔子弟子中比较有名的一个,《史记》上记载冉有名求,少孔子二十九岁。孔子弟子中,冉有的官运是最好的一个。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半路上就被季氏礼聘回到了鲁国,深得季氏的信任和看重。后来孔子能回到鲁国,最直接的原因也是和冉有有关的。《史记》是这样记载孔子归鲁的事情的:“冉有为季氏将师,与齐战于郎,克之。季康子曰:「子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曰:「孔子何如人哉?」对曰:「用之有名;播之百姓,质诸鬼神而无憾。求之至于此道,虽累千社,夫子不利也。」康子曰:「我欲召之,可乎?」对曰:「欲召之,则毋以小人固之,则可矣。」……会季康子逐公华、公宾、公林,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冉有这个人,根据史书中记载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多才多艺,文武全才。在《史记》这一段我们看到还是一个能打仗的,文的就更不用说了,也是处理行政事务的好手,算是一个“能人”。可是这个人并不是很招孔子喜欢,因为他经常是忘记自己是干什么的,不知道自己是为谁服务的。在后面我们会多次看到冉有的身影,在这一章就不过多的介绍了。这时候冉有正在做着季氏的家臣的头目,是季氏的“宰”。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季氏的地位。实际上冉有这个“宰”真的是有不少权力的官僚。

孔子在知道季氏要到泰山上搞祭祀活动的时候,首先就要跟当时做着季氏的“宰”的冉有说,能不能阻止的问题。冉有的回答也真是干脆,直接说不能。真的不能吗?未必呀。我们想想《论语》中另一个名篇《16.01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就知道了。那个故事在我上学的时候是入选中学课本的,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冉有或许根本就没有想阻止这件事。冉有经常是这个样子,他所最缺乏的就是这一点。我们在后面会经常看到相应的例子。

孔子既然阻止不了,那就只有叹息了。不过叹息的话很有意思。

“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曾”翻译过来就是“难道说?”,泰山指的是“泰山之神”,“林放”就是两章以前问“礼之本”的那个小官僚。整个的翻译过来就是“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那个人懂得礼吗?(林放还知道问礼之本呢)”

孔子的话又是一种反讽,孔子说的是,像林放那样的一个小人物都知道什么是“礼”。祭祀是干什么用的。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明白什么是该要的,什么是不该要的吗?季氏那种违礼的祭祀,那种不合理的祭祀,泰山之神会接受吗?如果那样的话,泰山之神成了什么东西了,谁给的猪头都能要吗?泰山之神连一个普通的凡人都不如的话,你还祭祀祂干什么呢?

当然,在那个时代孔子是不可能绝对的否定泰山之神的存在的,也肯定不会认为泰山之神不如一个普通的凡人。孔子非议的不是泰山之神(虽然孔子也未必真信),而是季氏。孔子在说季氏搞那样的祭祀是毫无意义的,是谄媚神。不能给季氏带来任何的好处。

孔子又是在侮辱季氏的智商。呵呵。费钱费力却无一用处啊。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2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2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