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这一章虚出了一个人,叫林放。这个人到底是谁呢?现在的数据上来看,还没有定论。我们只是知道这个人是鲁国人,干什么的呢?我们不知道。有些人认为是孔子的弟子。但是在《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上面并没有这个人。即便是被认为是伪书的《孔子家语》上面也是没有记载这个人。所以说他是孔子的弟子是不太可靠的,即便是,也只能归于“三千弟子”中去,但是那个“三千弟子”也不是太可靠的事情。有些人还将这个林放说成是“七十二贤人”之一,不知道依据是什么?本身这个七十二贤人的版本也是有多种的,俺们不去管他了。比较合理的猜测,这个林放大概是当时鲁国的一个小官吏,也就是后文曾参说的那种“有司”的成员。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大概算是管理具体“礼”的事物的小官员。“礼”是有许多的外在的形式上的东西的,那些贵族自己当然没有闲工夫自己去记那些繁琐的形式,就需要在祭祀,丧事,外交等等需要外在“礼”的时候有人指导具体事宜。于是许多“士人”就因为掌握具体的“礼”专业技能,混饭吃。那些人就是“儒”。不过孔子称之为“小人儒”。孔子实际上也是小人儒出身的,呵呵。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有“好礼”之名,所以许多关于“礼”的事情,当时都是向孔子请教的。不过大多是请教的都是具体的,形式上的“礼”。可是这回林放问的问题却有些味道,他问的是“礼之本”。 我讲过“本”的基本意义就是树根,“本”总是和“末”相对的。因为太多的舍本逐末的人的存在。这一章,林放问“礼之本”,孔夫子马上给予赞赏。“大哉问”就是孔子在夸奖林放的问题问的好,有重大的意义。那么孔子的回答是什么呢?

孔子并没有泛泛的说礼的根本是什么,而是举了两个例子,然后让大家自己体会。孔子从来不故弄玄虚的搞什么高深的理论,这一点和老子不同。孔子经常性的教育方式就是举例子、打比方,然后让大家自已悟。

“礼”之中有几个重要的方面,祭祀,会盟,和丧礼。孔子举出的例子也就是这些方面的事情。

“礼,与其奢也宁俭。”这里面的“礼”指的应该是祭祀、典礼一类的东西。也是包括丧礼的。这样的“礼”,孔子主张俭朴比奢侈好,这里面也是包括丧事的。后面又单独提出了丧礼, “丧,与其易也宁戚”。“易”指的就是面面俱到,“戚”指的就是伤悲。

孔子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的礼之“本”在哪里呢?似乎并没有说呀,这算是个什么回答呢?

孔子真的没有说吗?不,孔子已经说了,而且说的很明确,不过需要大家自己去理解。

孔子是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比如丧礼就是为了表达悲伤的情感的,能把这种情感表示出来,就是真正的礼。如果缺少了悲伤,再怎么符合形式上礼仪的规定,也算不得是礼。同理,比如祭祀,其实质就是用来表达对祖先或者神的敬畏的。如果没有了敬,仪式再怎么豪华与完美,也不算是真正的礼。其它亦是同理罢了。

这就是孔夫子告诉我们礼的本质,形式一定是要为内容服务的。如果没有实质的内容,那么形式也就是无意义的。只有真的明白礼的内容,才是真的慬礼,否则就是舍本逐末。那些只有形式,没有内容的礼。并不是真的礼,反而可能是违礼的。

这样我们应该看到,在孔夫子所说的“礼”和我们一般理解的“礼”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也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周礼”。从这个概念上讲,后世所执着的一些形式上的所谓“礼,在孔子看来并不是真的“礼”,甚至是已经走到了“礼”的反面了。

“礼”,是孔子实现政治和社会理想的一种方法。也是孔子藉助的一个原本就有的壳,来实现自己目的的一种手段。因为在孔子当时,“礼”在社会是还是有很大的号召力的,不论是上层还是下层,至少表面上都是要追求“礼”的。所以孔子要藉助这个当时公认是合理的“礼”来推行自己的主张。可是这个“礼”同样也是给孔子带来了许多的非议,甚至是枷锁。后世的不论,战国时候墨家学派攻击儒家主要的也是这一个方面。即便在孔子当时,许多人对孔子也有相应的误解,比如那个著名的小个子,齐国的晏婴说的就是这样。《史记 孔子世家》里面的记载是这样的,不太长,也算简单。直接贴出来吧。

景公说(悦),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闲。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

我们看看这一章孔子说的话,我们就应该看出来。其实那些都是误解啊!明显的是故意的曲解孔子之意。后世的那些真儒假儒们更是如此啊。

在后面,我们会更多的看到这一点。可是孔子总是被误解,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当时的晏婴之类攻击孔子,自然是有现实的目的的。但是,现在的许多人还以这个来攻击孔子,又是什么目的呢?或者是不学无术,或者是别有用心罢了。

至于是不学无术多些呢?还是别有用心多些呢?我不知道。

【参考译文】

林放问礼的本质(根本)是什么?

孔子说:(好!)。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礼,与其浪费,(去维持圆满)宁可节俭。丧礼,与其面面俱到,(我)宁愿多一点哀伤。

【连载45】3.05夷狄有君

【原文】子曰:夷 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思考与随想】

这一章仍然是大家所熟悉并经常引用的。凡是要表达华夷之辨等等大概总是会有人抬出孔子这句话来装门面或者意淫。亡国或者亡天下,总是有些人喜欢拿着这句话宽慰自己仅有的一点自尊。可是这东西可靠吗?这东西有用吗?阿Q式的精神胜利是挽救不了任何东西的。虚伪的国粹派也就靠这点东西混事吧。

那孔子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和许多章一样,愈是似乎大家都熟悉的,使用频率高的,岐意性越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吵得一塌糊涂。这一章就是这样,现在我听到过的解读至少有五六种以上。其中影响比较大的大概有三种。我们看看哪一样是靠谱的呢?

先说说最多人的看法,可是国粹派喜欢用的那一种解读。杨伯峻老先生的译文就是这个样子,“夷狄(少数民族地区、或者是野蛮地区、落后地区)有个君主(国王),还不如中国没有君主(好)呢!”

呵呵,这话也就是孔子说的吧。要不然,在网上都会被封杀的。

这是什么语言?既便不上纲上线的说,也是典型的种族岐视的言论。凭什么说人家有们国王、有个政府,也还不如咱们家没有君主的好?人家有个领导,有个政府,还不如我们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好?这是哪家的道理啊。这是为啥呀?

许多老人家告诉我们,因为鬼子没有“文化”,有了君主也白搭。呵呵。厉害,厉害。别人家的月亮不比俺家的圆,但是也不能就说咱家的草也比人家的白米饭好吃吧。别说,有些年代也真的是这样说的,就是名义上最反孔的那个时候。不是说“宁要shzy的草,不要zbzy的苗吗?”不是说“饿死也要拯救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劳苦大众吗”。后来才发现,原来人家都不需要俺们来拯救,人家的劳苦大众JJ兄弟日子都比咱们的乡长过得还好。呵呵。这个倒是和宋儒一脉相承。

这样的说法好像比较的某些人士的喜欢,可是我们想想,却又好像不是那么一回事。

当时谁说咱家没有“君”了呢?连“王”还有一个呢(虽然衰了点)!何来“无君”一说呢?这话怎么也无法想象是孔子说的,同时我们翻翻历史书。诸夏何尝无君,夷狄有君在哪里呢?遗憾的是,并没有找到中国无君、夷狄有君的例子,也没看出来好在哪里去。要说无君,倒是孔子老家--鲁的国君被逼到齐国去了。吴、越、楚、秦当时所谓的夷狄,都有个君。但是,孔子不可能就认为无君之鲁就要强过有君之楚吧?

既便鲁君在外,孔子也不可能认可鲁无君。那孔子是在颂扬谁?是在贬低谁?似乎没有合理的解释。至少我想不通其中的道理,而且从编辑者的角度来看,把这一章编到这里的目的又在哪里呢?

是强调“有礼而无君”也可,或是说“无礼而有君”也无义吗?那真的是伟大了,不过好像那不是孔子。孔子从来也没有否定过“君”。让孔子说一句“无君”的话,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先秦诸子加起来,也没有一个干脆的不要“君”的,孔子又怎么会那样呢?即便是后来几千年的故事,哪有真的否定“君”的呢?最“进步”的说法也不过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呵呵,不过是想自己当王侯罢了。那年头怎么可能凭空产生出“德先生”呢?即便是某些人推崇的希腊罗马,那样的“寡头”mz真的就那么好吗?拿个手机到三千年前是没有什么用的,第一没有电,第二没有信号。呵呵。

这种说法,我个人认为是不可取的。至于大家怎样看,尤其是经常说这话的人是怎样理解的,那就随个人喜欢吧,俺管不着。

第二种解法就更好玩了,也是一个大师的说法。既然是大师,俺们就要尊重。尤其是现在的“大师”们都惹不得啊,小心为妙!我只是探讨问题,大师们的粉条们,不要误解。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2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2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