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这一章孔子讲的就是“信”的重要性,在《为政》这一篇主要讲的当然是为政,对于为政者这个“信”字就是生命,就是一切。即便是对于任何人,没有这个“信”字,也真的什么也不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人,能忽悠得一时,但是不能忽悠一世。欺骗虽然可能得到短期的一些利益,但是长期的呢?可以说肯定是不行的。不论古今中外,对这个“信”字的要求都是一样的。现在有些人经常说中国人缺少“诚信”,而且找到了许多的证据,证明我们从老祖宗那时候就是这样的,遗憾的说这话的竟然都是中国人。甚至有人说国人的虚伪就是从孔子那里开始的,也真的不知道这些人是用那个眼睛看的书。

孔子用了一个比喻,来证明“信”的重要性。在孔子当时是很普通的比喻,但是对于我们就成了生僻的典故了。孔子将“新”比作车上的小零件。春秋时期当然没有机动车,有的只是畜力车,打仗、运输、载人都是离不开“车”的。在孔子那个时代“车”是很司空见惯的东西,可是我们现在有几个真的见过马车或者牛车呢?记得上高中的时候,学校组织郊游,在汽车上,看窗外,我的同桌看到活的猪都兴奋的叫了起来,说她第一次看到“真猪”。呵呵,看来现在有些成语要改一改了,比如“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就应该改成“没见过猪跑,还没吃过猪肉吗?”

孔子这个比喻的意义还是需要解释一下的,否则也还真的看不太明白。“大车”指的是牛车,一般主要是用来拉货的,有时候也用来拉人。“小车”又称为轻车,是马拉的车,在春秋时候通常都是由四匹马来拉的,而且每匹马也是有不同的名字的。内两马称骖,外两马称服,又各分左右。因为牛车通常都是单头的牛来拉车的,牛车两侧有两个长的木头,叫做辕。辕的前面连着一个横木,叫做衡。衡的下边连着一个弯曲的木头,是用来套牛的,叫做轭。而这个“輗”就是连接衡和轭部位的一个活销。这个“輗”也就是牛和车连接的关键。怎么样,胡涂来吧,我也是,不过更胡涂的还在后面。

马车只有一个辕,位于中间。辕是弯向上的,顶端有一个孔,连着横木,横木下连着的是轭,用来套马的。连接辕和横木之间的活销就叫做軏。輗和軏都是小零件,但是没有这两个零件就不能将车和牲畜连在一起。车就自然是走不了了。牛车和马车是不同的,牛车有两个辕,马车只有一个。杨伯峻老先生在解释这一章的时候,好像都看成是一种了。所以才会说輗和軏都是位于车辆的两端。

我们只要知道,不论大车小车,没有这两种零件是走不了的,也就足够了。过于关注这个,本来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我们又不是搞考古的。费心思去想这些东西,也真的有些无聊了,呵呵。孔子是在告诫那些为政者,即便什么都有,有车,有马,可是缺了这个小零件,却永远也走不了。其中车马是隐喻什么呢?可是那些为政者还真的不明白,虽然道理很简单。

“信”一个非常简单,又非常复杂的命题。简单到地球人都知道,复杂到几乎没有人真的作得到。不管能不能作到,这个“信”都是如此的重要。也不论我们自己怎么样,我们也都愿意和希望他人都作到。呵呵。

愈是罕有,愈是珍贵。于是我们总是在不断的追逐中失望着……,于是,哪怕是只是一点点希望和期许,都会令人们激动不已。

想想当年商君变法作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在城东立一个五尺长的杆子。承诺谁搬到城里就给谁“五十金”,结果没人理。

于是赏金加到一百,(相当于多少钱不好说,不过从后来秦始皇买通六国权臣的价码上看,五十金或百金怎么也就相当于万把人民币吧)。

于是有人作了,真的就得到赏金。

商君正是用这件小事来取信于民,结果所谓的商君之法得以推行下去。

这正是“信”的力量。

同样的,现在的一些公司的取信的而得成功的例子也是很多的。不过我不想举这类的例子,因为和商君一样,那更多的是一种权谋。但是,既便是作为权谋的,并非真正的“信”,也己经是难得的了。有些人连这个都不愿意去作,就不仅仅是道德问题了,而是智力问题了。对于为政的肉食者更是如此。

“守信,诚实”,我们一直都是这样教育孩子们的,于是编造着诸如“狼来了”和“匹诺曹”的故事。于是我们传扬着“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的重诺守信的经典。然而,我们愈是说,愈是证明这世界真的是缺乏“信”的。越是鲜有的事情,我们越愿意提起,许多事情都是这样,反复提起的,都是我们没有的。我们对自己都没有信心,又怎么能让别人相信呢?我们对“信”的信心竟来至于对自己的欺骗,何尝不是一种反讽的悲伤呢?

孔子所讲的主要还是为政上面的信,这个也的确是值得肉食者深思的,那种多少年不变的承诺,还是不要随便的与时俱进的好!言止于此。

而对于个人层面的“信”呢?我们知道孔子说过“言必信,行必果”已经是接近于小人都应该做到的事情,可是如今的“君子”有几个能做到呢?而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别人要讲信用,最好世界上都是讲信用的白痴,只有他自己是聪明人,那样才好。可是世界上哪有那样便宜的事情呢?

想要得到别人的,还是自己先要做到才好。

【参考译文】解读都在上面了,还是不翻译的好。

【连载39】2.22百世可知

【原文】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有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思考与随想】

子张同学终于进步了,呵呵,这就是“教育”的力量哦!子张作为孔子最小的学生,受业时间短,不过进步还是很快的。荀子在《非十二子》一篇中,还骂了子张一回,且不论子张是不是荀子所说的“贱儒”,能被骂己经是不容易了。想想《笑傲江湖》里任我行所谓最不佩服的三个人是谁?也就知道能值得荀况骂,本身也是了不起的人物了,呵呵。

这回,估计是已经受业了一段时间了,不再直白的问怎样可以混饭了,也开始研究起未来来了。孔子一定会笑着摸着子张的头说:“孺子可教也!都学会思考了!”。孔夫子看到学习进步的子张,心情自然是愉快的。说起话来也是深入浅出,包含了多种的意义。这本身也是教育学中经典的教育方法之一,很值得现在某些教师们学学,看看人家教师的祖宗是咋教学的,哪里像现在的那些,整个是一个养鸭子的,就知道填。呵呵,可怜小学生们的命运也真的和鸭子一样,养的细皮嫩肉的,然后就“考(烤)”,外焦里嫩啊。再这样下去,鬼子们又怎么能不垂涎呢?都准备好了,就差下嘴了。

我们孔夫子可不是这样的。学生问未来,我们的孔夫子首先并不说未来怎么样,先来个推理过程,先说过去,然后说现在,最后再推理出未来。

这个过程很有道理,首先传达的概念就是“温故知新”。先在己知的事情中找到规律,然后用得到的规律推演出未知的东西。这绝对是一套非常科学的认知方法,也几乎是唯一的方法。“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孔夫子不仅仅告诉学生一个结论,同时也要告诉学生们得到结论的方法。这也真的是和我当年的一些老师们不一样,俺的老师都是和计算机操作系统一样,只告诉你错了,连为什么都不说!呵呵!难怪我现在仍然这么的愚笨,当然与当年填鸭式的教育是分不开的,谁说教育没有用的,至少可以将人教傻嘛。比如说我。呵呵。

对于孔子说的话,本身传达的理念,也就是继承和发展的问题。任何发展都一定是、也只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发展。凭空是不可能产生出任何有用的东西的,否则就如同在海滩上建起的楼阁一样,既便是美轮美奂,也抵不住一阵清风、三分细雨。孔子说这话己经二千五百年了,很多人都对孔子的话不以为然。然而如果我们仔细想想,孔夫子说的东西、面对的东西,我们又少了多少,多了多少呢?扣除外在的东西,仅就人本身的问题,也许真的是没有一点的改变。至少,所谓“在可预见的未来”仍然会有许多东西是不会改变的。我们的衣服在改变,可是我们衣服下面的臭皮囊,以及臭皮囊包裹下的一些东西。真的是在“可预见的未来”是改变不了的。虽然也许我们不一定看得出来,但总是有一些东西是永恒的。只要我们脱离皮象的束缚。我们就会看得见。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这个“世”在古人那里大概指的是三十年,子张同学也真的有些好高骛远味道,一问就问了“三百年”,不过我们孔夫子更厉害,回答就是“三千年”的事情,呵呵,都到公元后2500年的了。那时候我们肯定是不存在了,这个地球,这个人类是不是存在也都是未可知的事情。我们的老夫子也真敢说话。不过在我们看到的历史上,至少到目前为止。还真的也没逃得开孔子说的话,也不知道这是谁的悲哀。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2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2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