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也就是说,各诸侯国的内部也是诸侯林立的。比如我们都知道,晋国的六卿争雄,其相对于晋的国君。和晋、鲁、齐的国君相对于周王的关系是类似的。晋君是没有办法真的管理六卿之事的。反过来,却要被六卿来左右。最后直到分裂为三国为止。而在鲁国,就是由季孙、孟孙、仲孙三家平分了国土的。因为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支庶,也就是被称为“三桓”。而季氏因为势力较强,最后占有了国土、军赋及人口的一半;其余二家,各占了四分之一。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的。绝对和我们后世理解的权臣不一样,因为其权力本身并不是来源君,而是来源于其本身所承继于其祖先的土地和人口。如果定义那些世卿,甚至可以认定其为一个接近于独立的,至少是半独立的政冶实体。如果我们这样理解,似乎才能明白当时的历史环境,也许才能对孔子一些言行作出正确的理解。而这个季康子就是孔子晚年归鲁时候季氏的头目,季氏本身是当时鲁国实际执掌国政的人。这个季康子的名字叫做“肥”,按照后世的称呼,我们可以叫他作季孙肥。

关于历史背景暂且就交待这么多吧。否则就成了解读左传和史记的了,呵呵。还是回到《论语》吧。

季康子问政,也搞来一堆什么“忠、敬、劝”一类的东西出来问孔子。其实他和当时的诸侯国的国君以及那些世卿们,都存在一种悖论,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上级,已经是不将国君或者天子们当一回事,心中已经完全没有一点的所谓君臣的概念。另一方面,他们又想得到下层完全的效忠。所以他们一方面也在宣扬着所谓的忠臣节义的概念,另一方面有害怕。他们其实也是非常矛盾的。所以他们虽然自己都不喜欢那些忠义礼节一类的东西,但是希望别人都有那样的观念。呵呵,但是所谓的“忠”也最好就到他那里为止。可是世界上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情呢?

既然他一这些“忠、敬、劝”的概念来问孔子。孔子回答也是非常不客气的。这一章我们可以与《论语》中第十二篇,《颜渊》篇里的12.17 ~12.19 三章连在一起看。尤其是12.17孔子的话作为参考。那一章孔子是这样说的:“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感不正。”

孔子的话其实很简单,意思就是“正人先正己”。孔夫子太了解季氏想干什么,所谓的回答,都是在告诉季康子。要想得到老百姓的爱载、拥护和尊敬;你要作的,就是自己先作到你想得到的那些。先把自己作好,再去要求别人。同样的,如果自己作好了,不用去要求,百姓自己就会给你所要的东西。

仔细想想,孔子这样说己经是非常大胆的。既便现在,又有几个人能在权贵面前一口一个,你该怎样,你自己怎么作?那些说孔子儒弱、没有勇气,没有这个、没有那个的人们。自己想想!那些把几百年来中国的缺乏勇武精神归罪于孔子的人,真该想一想。什么样才叫作勇?难道只有李铁牛那样举两把板斧见谁砍谁才是吗?

我们还可以将这一章理解为“上有好,下必效之”。“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对于任何一级的领导者都是一样的。就是你在想得到下面人的支持的时候,不要总是想怎么要求别人。更多的想一想,自己该怎样去做!

至于本章的文本的含义,因为都是比较简单的,没有很多的歧义,就不做哪一方面的工作了。直接写译文也就罢了。

【参考译文】

季康子问:想要老百姓都懂得敬上。忠诚以及互相劝勉。那我该怎么办?

孔子说:(你)在面对他们的时候(表现的)庄重,百姓自然敬重(你)。(你)能够作到孝长慈幼,人民自然会忠于(你)。(你)能够提拔好的人,教育还不够好的,人民自然就会互相劝勉。

【连载37】2.21何不为政

【原文】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

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思考与随想】

也不知道这话是谁问的?实在是太不了解孔夫子了。我们看看孔子的一生都在做什么呢?孔子周游列国难道就是播种机?就是宣传队吗?说孔子不为政,即便像某些人说的,这个“为政”只是指的是“当官”,孔子也是一直在追求着呀,何来不为政只说呢?所以连朱熹都认为孔子的回答只是个托词,但是仅仅是托词吗?也未尽然。

这个问话的人是谁?“或”的意思就是“有的人”,这个“有的人”到底是谁呢?现在我们不知道,不知道的当然不胡说了。那么说这话的时间又是什么时候呢?这倒是可以猜测的。我们知道孔子五十岁的时候,在鲁国做过官,而且官还是不小的。作的是什么官呢?大司寇。用现在的模拟,相当于正部级的干部,级别是“上卿”,也就是“上大夫”。根据当时的体制,是主管司法的。《孔子家语》里面提到的“为相”指的也是这个。所以这一章的故事一定是发生在孔子五十岁之前的时候,否则就没有意义了。根据史书的记载,孔子在四十岁左右的时候,还真得是拒绝过做官,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候,官是不能作的。故事在第十七篇,请孔子做官的人叫阳虎,也是一件很长很长的故事。到时候再说吧,现在先一笔带过。所以这个其实也真的不一定就是托词。而实际上是当时真的不能做官。

孔子一直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而且是在不断的在追求着入世和入仕。孔夫子从来也没有想当个隐士。甚至被多个隐士嘲讽,也没有改变过。这个人问孔老夫子“您老咋不当官呢?”我们想一想,孔子还能怎么说?难道要痛哭流涕的说一声:“没人用我啊!然后再长叹一声:世混浊而莫余知兮!”那是屈原,不是孔老夫子。所以。孔夫子只能这样说:“我其实现在也在从政啊,不过你不懂罢了”。嘿嘿,孔子其实不老实。孔子当然是想要做官的,但是不能什么官都做。孔子要做官不假,但是和某些做官的还是不一样的,做官是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的,而不是仅仅为了那一口饭的。如果那个官位不能实现孔子的政治理想,孔子也确实是弃之如敝屐的。

说起来孔子从政,也许最辉煌的经历也就是在五十岁左右在鲁国那一段了。《孔子家语》称之为“为相”。《孔子家语》本身也是不可靠的,至少许多人认为是“伪书”。说的话也就更不可靠了,这里面的“相”其实也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种“相”(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相当于总理的丞相)。史记上说的秉国政、鲁大冶,似乎也是有夸张的。当时真正秉政的还是季孙氏,孔子也还不过是个打工的,离经理还远着呢,更不能是老板。孔子在鲁为政的那短短的日子,鲁国还真得确实发生了许多变化。孔子并不是光说不练的假把式,真正办事也不是没有本事的。那些说孔夫子只会说大话的人,可以歇了。我们看孔子在鲁国从政的那一段经历就知道,既便除去那些无聊的吹捧之外。仅仅从有依据的外交和内政的一些事情,也足够轰轰烈烈的。季孙和叔孙的老巢都被搞没了,也真的是不简单的。遗憾的是,最后的结果是,孔老夫子的远景规划抵不住女乐的近期享乐,一切又回到了原点。当然,对于孔夫子或者是鲁国是不幸的,但是这也许是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是莫大之幸。否则,也许我们近三千年来的文化,是不是还会有现在的样子,也是未定之数了。

孔子这段话,如果参照当时的背景来看,绝对不仅仅是一个托词而已。不是托词是什么呢?那就是真话了。那么孔子说的是什么呢?

“《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孔夫子首先引用了《书经》的一段话,说的仍然是孝弟之事。孔子说如果将这种“孝弟”践行下去,也就是为政了,难道仅仅“做官”才是为政吗?孔子说的话,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家”—“国”一体,孔子认为,治家和治国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如果能将治家的道理,用在治国上,这世界才会“和谐”。实际上是不是这样的呢?有时候管理一个家,可能比管理一个国更难的。呵呵!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十八岁就有选举权,二十岁才可以结婚。也不是没道理的。孔子或者儒家的这种家-国体系,是不是有可能实现的呢?也许是不现实的。孔子只不过是将家和国作以模拟罢了。如果那些为上的人,真的能将老百姓当成自己子女,当成是兄弟。按照对待子女和兄弟那样对待为下者,至少不虚假的“公仆”要好得多。其实真的不必将老百姓当成父母,(虽然实际上是),只要真的能老百姓当成子孙也就够了。呵呵。

孔子说这样的话,可能还有另一个含义,那就是在隐晦的在说那些当官的人,连这些最基本东西也没有作到。我们如果看看孔子那个时候发生的事情,也许就更了然了。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孝顺的,一个连自己兄弟都不知道友爱的人。做了官,能干出什么样的事情呢?我们想想,其实也真的是那样。一群不是人的东西在“为政”,真的能干出什么“人事儿”来吗?至少我不相信。

【参考译文】

有人问孔子:“你老人家怎么不参政?”

孔子说:“书(经)上说:‘孝呀!只有孝,和对兄弟的友情’。在为政当中施行,这也是为政啊。怎么说我不为政呢?”

【连载38】2.22无信不行

【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思考与随想】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2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2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