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连载30】周而不比

【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思考与随想】

对于这一章的解读,也许关键是在对“周”和“比”的理解上。按照杨伯峻先生的解释;周,意昧着以“道义”来取得团结;比,意昧着以利益取得一致。这个理解本身应该是没有太大问题,但是为什么呢?还有没有其它的例子可以证明?“周”为什么代表道德?“比”就代表利益?这话怎么说呢?

有些事情最怕的就是“为什么”,最可贵的也是。可是我对纯“小学”的东西,实在是不太在行,说多了就会露出马脚来,但是不说有好像弄不明白,那怎么办呢?好在我写这个东西又不是论文,用不着每件事情都有充分的依据,收视率还比较低,即便是瞎说也骗不了几个人。呵呵,那就顺嘴胡说好了,即便错了也没什么关系,反正也不过是一时之思,不是剽窃别人的就好了。呵呵。即便是抄袭,俺也只是抄故去那些老先生们的,至少没有版权问题,何况我这个还不是用在商业用途上呢。

别扯别的,直接说我的理解好了。“周”是什么?从文字本身来说“周”就是一个圈;“比”是什么?就是面向同一方向的两个人(北就是面对不同方向的两个人,其本意也就是背叛和对立,这是汉字的可爱处。呵呵!)

如果这样理解,似乎可以看到一幅图画。这是汉字最美妙、最可爱的一地方也就在这里,每个字都象一幅画。

我们不妨这样想象:

君子们聚在一起,围成一个圈……。小人们一个挨一个,排成了一队……。

那么我们接着想,圆圈的特点是什么?怎样才能形成一个圈?圆圈最重要的是什么?

对,圆的特点是有一个核,也就是圆心。这就是问题的关键。记住,圆是因为有核心才存在的。

然后,我们再一起想象。面向同一方向的队伍是怎样形成的?其关键在哪里?

对,是方向和目标。

这就是周和比的不同。也就是说“周”是靠其核心聚集起来的。而“比”是靠目标和方向聚集起来的。靠核心聚集起来的,因为其核心的存在。其结果就是越来越紧密;而靠目标聚集起来的。一旦目标失去了,或者达成了。也就什么都没有了。

孔子是在模拟。也就是说,君子是靠其内在的核心价值观而走到一起来的,其固有的向心力就可以维持团结。(呵呵,团结这个词本身也是有圆的含义的。)

而小人则不同,是靠目标而聚集的,缺少其内在的粘合力。所以一旦目标改变了,必然会散落一地各东西。

这样的例子很多,当一个目标出现的时候,许多人都会被卷进大潮之中,随着波涛在洪流中向着某一方向前进着。但是,一旦方向或者目标接近以后,潮水就会慢慢地变缓……,有的东西浮起来,有的东西沉下去……。

历史多次证明了这一点,目标可以让人前进,但是不能维持。

只有靠核心价值来维系的团结才可能会长久,哪怕暂时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最后也会走到一起来的。

而孔子所指的核心,就是我们可以理解到的那个以“仁”为核心,以“德”和“礼”为手段的哲学体系。

这就是现在所能理解到的东西,贻笑大方之处,还望见谅。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连载31】2.15学思之辩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考与随想】

“学”,在论语中的含义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对于我们,仅仅做为一般性的理解为“学习”也未尝不可。“思”,解读为思考应该没有太大出入。

“罔”的解释似乎就不那么统一了,杨伯峻先生的解读是“诬罔”,也就是“欺骗”的意思。所以前一句话的理解,就是只学不思会被骗。杨老先生还补充说与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类似,这是有道理的。只是“学”,但是没有用脑袋,被骗也真的是必然的事情了。但是,通常的、传统的解读,包括朱熹和钱穆先生的解释都是把这个“罔”字解释为罔然,也就是“迷惑而无所得”,幼年时候老师讲的也是这个。至于到底是哪一种说法更正确,我就不说了。因为我说的同样更不是正确的答案。

“殆”的解读也是同样的。杨老讲的是“危险”;其它的讲法就是“疲殆”。也就是说“累个半死也没有收获”。在这里,我同样的不予置评。见仁见智,怎样理解都行。关于文本的解读就到这里。下面接着开始胡思乱想,胡言乱语。呵呵,我就是那种喜欢思而不学的人。

怎样的解读结果都是一样的,孔夫子在告诉我们,学和思都是重要的,单纯哪一样都是不对的,也是危险的。做为一般的理解这样也就足够了。

这一章也因为入选了中学课本而为大家所熟知(我们那年课本里是有的,现在有没有我不知道)。熟知是一回事,是不是真的明白就是另一回事了。

关于学和思的命题,古今中外许多人都在想,都在讲。我实在不喜观拿一些“名人名言”来凑数蒙事。还是放下他们吧,俺自己想。

先说说学而不思的,(呵呵,先批评一下别人再说)。如果从一般的理解,“学”就是学习的意思。如果这样理解,首先说,既便真的学到了(何况还不可能),那学到的只不过是原来就有的东西。原来没有的东西,上哪里去学呢?那样的结果很简单,没有思,又何来创新?如果象武侠小说里的那样,每个师傅再留两手,那可能没几天人就要退化成猴了(当然进化的结果可能还不如猴)只学不思最多作到的也就是温故,而不能知新。

【连载31】2.15学思之辩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考与随想】

“学”,在论语中的含义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对于我们,仅仅做为一般性的理解为“学习”也未尝不可。“思”,解读为思考应该没有太大出入。

“罔”的解释似乎就不那么统一了,杨伯峻先生的解读是“诬罔”,也就是“欺骗”的意思。所以前一句话的理解,就是只学不思会被骗。杨老先生还补充说与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类似,这是有道理的。只是“学”,但是没有用脑袋,被骗也真的是必然的事情了。但是,通常的、传统的解读,包括朱熹和钱穆先生的解释都是把这个“罔”字解释为罔然,也就是“迷惑而无所得”,幼年时候老师讲的也是这个。至于到底是哪一种说法更正确,我就不说了。因为我说的同样更不是正确的答案。

“殆”的解读也是同样的。杨老讲的是“危险”;其它的讲法就是“疲殆”。也就是说“累个半死也没有收获”。在这里,我同样的不予置评。见仁见智,怎样理解都行。关于文本的解读就到这里。下面接着开始胡思乱想,胡言乱语。呵呵,我就是那种喜欢思而不学的人。

怎样的解读结果都是一样的,孔夫子在告诉我们,学和思都是重要的,单纯哪一样都是不对的,也是危险的。做为一般的理解这样也就足够了。

这一章也因为入选了中学课本而为大家所熟知(我们那年课本里是有的,现在有没有我不知道)。熟知是一回事,是不是真的明白就是另一回事了。

关于学和思的命题,古今中外许多人都在想,都在讲。我实在不喜观拿一些“名人名言”来凑数蒙事。还是放下他们吧,俺自己想。

先说说学而不思的,(呵呵,先批评一下别人再说)。如果从一般的理解,“学”就是学习的意思。如果这样理解,首先说,既便真的学到了(何况还不可能),那学到的只不过是原来就有的东西。原来没有的东西,上哪里去学呢?那样的结果很简单,没有思,又何来创新?如果象武侠小说里的那样,每个师傅再留两手,那可能没几天人就要退化成猴了(当然进化的结果可能还不如猴)只学不思最多作到的也就是温故,而不能知新。

何况没有思,真的可以“学”到什么吗?“故”就能温得好吗?没有思的学,学到极致也就不过是一张失去了密码的加密光盘。内容也许很丰富,但是抱歉,什么也读不出来。好一点的就如同一台留声机,远远的听起来,似乎也一样的美轮美奂。可是离近一看,原来都是奶妈带孩子——人家的。而且时问久了以后,无可避免的都会失真。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1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1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