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还有其它的说法,这句话还可以解读为“父母只用担心自己的(父母的)病”。这种说法和只担忧儿子的病的意思差不多,也就是不用担心其它的事情了。能减少父母的忧虑也是孝,似乎也说得过去。

还有“子女忧父母的病”的说法,似乎也有道理。意思是子女应该时刻想着父母的身体是不是健康,否则就有可能发生“子欲养而亲不在”之失了。这也很符合儒家的伦理观念的,也算是一种解读。

究竟是哪一种?可惜没有“时间机器”可以采访一下孔老夫子。先辈的达人们都吵得一蹋胡涂,我一后生小子就不再胡解乱讲了。

不管是谁忧谁,其核心也不出“仁、爱”二字,至于怎么理解?见仁见智吧。

我个人倾向于,子女只因疾病才让父母担忧的说法。孔子可能是在告诉小孟。“要想孝,首先要作的是修身”。也就是“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只有自己作好了,才是真的“孝”。否则如李逵那样出去抢劫,然后用抢来的东西给他娘买烧鸡吃,那样也并不算孝。我一直认为卧冰割股一类的事情,并不是孔子所提倡的。就象后来,曾点打曾参的故事里,孔子说曾参只在那被打,而不跑,就不算是真的孝一样。后世的廿四个变态故事,并不一定是代表了孔子的意思。

下一章仍然是问孝。孔子又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且听下回分解

【参考译文】实在是写不了,呵呵。

【连载23】2.07子游问孝

【原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思考与随想】

这一章出场的是子游,言偃,字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是孔子晚年的一个有名的弟子。不过在论语中出场较少,而且在史书上也没有更多的记载,不多做介绍了。子游也是一个出身比较好的学生,很年轻都为官出仕了,他来问孝,孔子的回答又有很明显的不同了,说话也不再打哑谜了,很是直白,甚至直白的有些可怕。

这一章有歧意的似乎就是“犬马皆有养”的话了。有一种说法似乎是说孔子是用动物来比喻人,也就是说犬马都能养父母,人仅仅养父母是不够的。或者说人如果不能养,就连犬马都不如。

其实这种说法是靠不住的,孔夫子再怎样“四体不勤、五榖不分”,也不至于这样白痴。“子少也贱”,据说还干过农活的。所以犬马能不能养父母,孔子不可能不知道。(呵呵!想起那个徫人,真的会相信亩产万斤的鬼话吗?)所以,孔夫子似乎不可能这样说。既便是用动物来模拟,也会拿“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一类的东西来说事儿。诗经里面都有的,孔子拿来说话也是很容易的,肯定不是这样做比喻。

这句话的意思只有一个,那就是说:“不要象养狗马一样养爹妈,仅仅给口吃的是不够的,还要有敬!”也就是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敬爱”。如果没有,那么把父母只是当狗马一样养的,又怎么能算是真的“孝”呢。

孔子说话够狠的。遗憾的是,现在有多少老人欲求犬马而不得,又有多少混蛋拖家带口去“啃老”的呢?独一代、独二代,也不知道哪年是个头。如今的父母们,都当得“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的八个字。那一个个苍苍白发之下的身躯,承载了的少的心酸和无奈。

在生活本身的活剧中,我们在建功立业开创未来的时候,能不能偶而停下来,回头看一看。看一看那病中的爹娘,哪怕送去的只是一张笑脸……。

一段时间,我们的宣传总是有一个定式。似乎越是英雄越不是“人”,于是,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劳模”们,不能探望病中的亲娘,不能参加老父的丧礼,不能见到刚出生的儿女。似乎这样,才能显出英雄的本性,才能如何如何……

我--不--相--信。这些没有人性的东西,真的可以创造出来什么有用的东西来吗?所以,孔子说“孝弟,人之本也”!如果连人的本性都迷失了的“人”,还可以称之为“人”吗?如果都是那些没有人性的东西来“为政”。怎么能希求他们作出什么有人性的事情来呢?

所以孔子讲为政,讲得最多的是“人”的本身。也许,只有那些所谓的官们,真的象个人了。才会作出“人事”来。

下一章还是讲“孝”,这一章就少说些吧。

【参考译文】

子游来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了:“现在,(对某些人来说)能够养父母的就算"孝"了,(那样)连狗和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没有尊敬和尊重,那(养父母和养狗养马)还有区别吗?(仅仅"养"能算孝吗?)”

【连载24】2.08子夏问孝

【原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思考与随想】

子夏再次出场,不介绍了。这一章仍然讲孝,文本也不复杂,也没有太多的争议,就简单的解释一下基本概念也就罢了。

“色难”,这个“色”指的是容色。焦点的争议似乎是这个色是指好的容色,还是仅单纯指的就是容色。这句话也就有可能出现的两个含义:或者是愉悦的容色难以保持,或者指的是难看的容色。因为对于理解全文意义并没有太大的分歧,也就不作深辨了。

还有需要解释一下的是“先生”和“弟子”的意义。在这里,先生和弟子绝对和我们理解的学生老师没有什么关系。“弟子”指的就是年幼者,和我们小时候经常看到的“xx子弟小学、子弟中学”的“子弟”可模拟,基本的理解可以看成“子、弟”二个字的综合。至于“先生”,可以和弟子的对比起来看,也就是“父兄”“长辈”的意思。弟子和先生最后演变成为学生和老师的特有的称呼,也许是很有意义的比喻。但一直也并不是特指,连《弟子规》也并不是为了学生们写的,看到先生和弟子就想到学生和老师,似乎也是一种谬误。

在这里,孔子又告诉我们,仅仅物质上的满足并不是真孝。仅仅的礼节上的、行为上的、为父母长辈干点活;把好东西给长辈们吃……是不够称之为“孝”的。色难指的就是态度上的,更深层次上讲,是心灵上的。如果想要颜面不出卖你,只有从心理上真的接受。

孔夫子讲“孝”,没有那么多的大道理,甚至连一个基本的概念都没有给出,只是从一些小事情讲起,只是告诉大家什么不是,然后让每个人自己领悟。这就是夫子的教育方法,想想那些把大道理挂在嘴边的一些人,愈发觉得孔子他老人家的可爱。真理总是很简单,可是我们不相信。

在这强调“为政”的一篇中,反复提到“孝”,其实是有理由的。过去的皇帝经常提到“以孝治天下”。“孝”在儒家的传统里是处于核心的地位的,为什么?因为在儒家的“身-家-国-天下”的体系中。“孝”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因为对君,甚至对天下兴亡的责任感,都是从“孝”这个基本概念推而广之而得到的。可以说,忠就是孝的放大。没有孝,忠就没有了基础。所以名义上的讲“孝”,实际上也就是讲忠,也就是在讲“为政”的基础。当然这是论语的编辑者们的想法,孔子本身也许谈的只是“孝”。

【参考译文】

子夏来讲教孝道。孔子说:“(如果)侍奉父母有(为难的容色/不能保持愉悦的容色),(既便)有事,年轻的(能)效劳。有酒食,(能让)长辈先吃,难道就算孝了吗?

【连载25】2.09回也不愚

【原文】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思考与随想】

写了二十多章,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终于出埸了,值得好好写写。

依照通常的习惯,先对文本本身的岐义介绍一下。这一章唯一有争议的是“谁”退而省。有人说是孔子回去后自己想,有人说是颜回。怎样理解也都有一定的道理,这个还是不具体分辨的好。总之如果是孔子回去“省”那意思就是颜回在践行孔子的思想。如果说是颜回,那就是孔子在夸颜回能的举一反三。我个人接受颜回退而自省的说法。不过似乎哪一种说法岐义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颜回作为孔夫子最得意的学生,作为所谓七十二贤人的代表。在孔门弟子中的地位是极特殊的,如果不是死得早。能够承继孔子衣钵的自然非他莫属。至少在为孔子守墓,讲课的不会是有若。但是,对儒家的发展是不是一件好事也不一定。关于颜回的年龄,史记上写的有些混乱,先是说“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又说“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这样的记录肯定是有问题的。简单的加起来,颜回故去是时候,孔子不过五十九岁,或是六十岁,那样许多事情都不可能发生了。《史记》也不可全信也。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1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1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