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儒法真的是对立的吗?历史是个海,而不是泾渭分明的一条河。我们看看那些法家都是谁的徒弟呢?那个著名的法家,我们可爱的“拗相公”可是被当世称为“大儒”的。那些所谓的法家提倡的又是什么东西呢?那些所谓的“法”真的有那么好吗?如果生活在商鞅治下的秦国,你的邻居犯了罪,好像也要砍你的脑壳。你愿意吗?法律是一个好东西,但是也要看这个法律后面的立法精神是什么?恶法还是法吗?如果有一天,定下一个法律,所有的人都是必须将头发染成红颜色,不染的话就枪毙。即便这个“法律”是“人人平等”的。这个法律您拥护吗?别说,历史上这样的事情也不是没有。一个仅仅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的“法律”,一个没有“立法精神”的法律,有和没有真的很重要吗?

再说了,儒家真的就不要法律吗?在后面我们会看到“君子怀刑”,会看到许多的例子证明,孔子并非是不要法律,甚至对法律的严肃性看的一点也不比那些法家们差。有许多东西其实都是被刻意误解了的。

孔子讲的为政以德,好像孔子将一切的希望寄托在道德之上。实际上是这样吗?我们慢慢看,也许会有和印象中不同的答案。这个世界,仅仅靠道德是没有用的,如果将所有的一切都压在道德上面,这个道德不过是一张纸。但是,如果没有道德呢?如果不要道德呢?呵呵,那么,看到那么多“缺德”的勾当,请不要抱怨了。

另外我们看看,孔子这话是对谁说的呢?是对上呢?还是对下呢?是要求谁的呢?毕竟我们都是为不了政的。

【参考译文】

子说:用“德”治理国家,就象北极星一样。本身不动,所有的东西都环绕着它。

【连载18】2.01思无邪

【原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考与随想】

儒家的经典教学内容是什么呢?四五六而已,有些地方方言说一个人不靠谱,就说这个人“不着四六”呵呵,现在不着四六的人多了,这句话其实也没什了不起的。四五六就是四书五经六艺了,还有四大学问,四小学问之类的说道,也是很好玩的事情。我们今天讲的就是儒家孔子对儒家经典的一个重要的部份的评价。

“诗三百”就是《诗经》了,不过那年月还没有《诗经》的名称。大家都管那个《风•雅•颂》的合集就叫做《诗三百》或者干脆的就叫《诗》。什么“三百零五篇,孔子说法是取其整数”的说法是没意义的。杨(伯峻)老先生这也要注释,似乎没有什么道理。《诗》《书》《礼》《易》《乐》《春秋》,那孔子那年月也都没有经的后缀,都是特指。就象早年的“河”就指的是黄河,“江”指的就是长江一样。从诗经以后的历代编书者,也都以此为例。就有了《唐诗三百首》《宋诗(词)三百首》一类的。但是,也没有哪一本真正象样的编辑本是绝对的正好三百篇。《诗经》是不是就是现在流传的三百零五篇的样子也是不完全确定的。还有太史公的《史记》说是原本《诗》是三千篇,孔子修订成了现在三百零五篇的样子。但是这种说法和孔子笔削《春秋》的说法一样,也没有太多可信服的依据存在。但是相信的人也不少,虽然我个人不相信,《左传》里面也有“诗三百”的说法,而且是孔子之前的人说的,可见孔子删诗的说法是不太靠得住的。以此说孔子破坏中国文化,应该是欲加之罪。

“思无邪”,本身也是诗经中的一句话,出自于《鲁颂》其实从解释《诗经》的原意来说,“思”也许可以相当于“斯”。有些人就是这么认为的,“思”也许就是一个虚词,没什么意义。和唱大鼓的“这个”“那个”一样,郭德刚的相声里有一段:“钟山(这个)风雨起……。百万(那个)雄师(怎么能够)过大江”。说的就是这类的虚词的含义,可能也有道理。但是孔夫子在这理显然不是这样的,他老人家也就是那这句话说事,所以这个“思”,还是可以按一般理解的“思想”来理解的。

“无邪”如何解释?又很麻烦,杨伯峻老先生用“思想纯正”来翻译,似乎还可以,但是觉得也不甚达意。我个人的倾向于用“赤子之心”来理解。为政也罢,为人也罢,在传统的思想体系下是不能分开讲的。这种“无邪”的“赤子之心”历来为各家所重视。在先秦,不仅仅儒和法的区别不明显,儒和道也是不分家的。其实从来也没有真正的分开过,所以庄子那里可以称孔子为圣人,孔夫子和学生们聊天时侯也会同意类似道家的下河游泳(这个别有深意,到时候再说)。既便汉儒,同样也吸收了“天人、五行”之类的东西,这些都共同的形成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人生能得“无邪”之妙,也就真的离“圣人”不远了。

关于“诗”,就说些题外话,而不仅仅限于孔夫子的诗、书、礼、乐之“诗”。我们通常总认为诗人是一种职业,其实是没道理的。只有近代才有单纯靠诗来混饭的一群人,偶尔被称为诗人。而如今诗人几乎成了一个骂人的称号了。那么什么是“诗”呢?什么是诗人呢?诗的本质是什么?押韵?那么“黄芩黄柏加黄连”一类的是吗?节奏?应该算一点,但是“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就是诗吗?呵呵,其实看有些人写的还真得不如这个。好歹还能催眠用。那么诗是什么呢?除去表面的和技巧性的东西以外,诗是什么?

从艺术理论的探究上说,“诗”只不过是一种内在情绪的一种外部的表现罢了。其实哪些的艺术不是呢?不论是音乐、还是美术都一样。如果不是能把这样的情绪(或者称之为灵魂)灌注到作品当中去,那样就绝对不是艺术!!

从这个角度上说,只要是一个人在面对一个事或物或人,内心中所产生的情绪本身就可以称为诗的前体了。如果能用语言表现出来,就是诗了。这时候每一个人都是诗人!!!如这个角度上看,也许“那些没病念秧秧”的“诗人”们,才是离诗最远的一群。志摩当年有篇散文谈到过:“真诗、假诗、好诗、坏诗”的问题。说过“坏诗犹可恕,假诗不可为”的观点应该是对的。可是话还没说几句,就被郭沫若之类的创造社骂的狗血喷头。呵呵!正是这个后来的所谓“泰斗”级的极品诗人。让我们看到了那许多媚气的技巧的“诗”,令人吐之不已。也正因为读惯了类似他的那些东西,大家越来越看不懂什么是“诗”了,弄得八十年代的那些和他们那些无聊的口号不同的东西,都叫做“朦胧诗”了,他们呢?倒是不朦胧,可是他们的那些东西还是“诗”吗?诗如其人,人如其诗是绝对的。

真正能感动人的“诗”,绝对都是也只能是“无邪”的心才能作出来的。

又扯到爪哇岛去了,回来吧!

这里孔夫子用“思无邪”来说明什么?其实真正强调的就是“无邪”。为政、为人都是重要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为政以德”。

【参考译文】

夫子说:《诗三百》用一句话概括,思想“无邪”而已。

【连载19】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原文】2.0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思考与随想】

“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政治上的一种理想。理想不是空想,即便是空想,也是要有一套理论上的可行性方案的。孔子的方案是什么呢?他这套“为政以德”的政治方案是什么呢?他要靠什么推行自己的方案呢?一个国家,总是需要管理的,总是需要一定的规矩的。无政府虽然为某些人追捧,但是不现实,至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是没有可能性的。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更是不可能提倡那个的。即便是道家提倡“小国寡民”,仍然是要有“国”的,既然是有“国”也是要有“王”的,这也是必然的结果。

那么孔子的设想中,实现这个“为政以德”的基本蓝图的要靠什么呢?孔子提出的观念是要靠“礼”。这个“礼”是非常复杂的一个东西,其具体的含义的探讨在下一篇中。我们可以将这个“礼”理解为一整套行为规范的总和。和我们现在所谓的“礼貌”没有太多的交集。和后世的那些“礼教”或者孔子尊崇的周公的“礼”也是类而不同的。都说孔子“复礼”,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孔子复礼是为了什么?我们看这一章应该看出来,孔子的“礼”不过是为了实现“德”,或者进一步说是为了实现“仁”,服务的一种手段罢了,是结果,不是目的。那种认为孔子就是要以复礼为终极目标的人,不是误解,就是恶意的攻击。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就是导。可以理解为引导之意;“政”就是政令。也就是用政令引导人民,用现在的话就是发布行政命令来给老百姓作导向。呵呵,这个好像几千年来一直都有人在做。呵呵。如果老百姓不听咋办呢?那些在上的肉食者也是对这个事情很头疼的事情。

“我说的话没人听咋行呢?那还不反了天呐。乖乖,那事情是了不得的,俺的屁股下面的凳子啊,还有屁股上面的脑袋呀!!”

既然天下都是靠政令引导的,所有的决策都是上面的人定的,下面的人如果不知道咋办,如果不听引导的话,咋办呢?

肉食者总是有办法的,他们的办法是什么呢?

“我说了你不听,话不好使,那么刀好使不?”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1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1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