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所以,只好相信朱熹的说法。“因”就是依靠的意思。天地君亲师,只有亲,最可靠。“亲亲”,到是符合孔夫子的一贯的家--国一体的思想。人性本来也是这样的,绝对的无私总是那么虚假和不可靠,孔子是将“人”当成是“人”的,人是人,只是人,不是神。对自己都不好,有怎么能对别人好呢?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好,又怎么会别人的父母好呢?对自己的亲属都不好,有怎么会对这个世界其它人好呢?这种逐级放大的系统中,亲亲就是其中的内核。这个本身也是没有什么不对的,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们一提到英雄,总是在他身上加上了不少的“非人”的伟大,我们摊开报纸,看看上面那些标志性的“伟大人物”,都是有病不看,爹死不管,儿女都不认识的。拿这个来突出他们的无私,可怎么看也觉得是不正常的,他们真的是无私吗?还是别的什么欲望战胜了对家庭的热爱呢?俺不敢说,不想说。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道理很浅显,但是浅显的道理也许更容易被忽略。如果一个不符合道理的承诺,怎么可能会履行呢?如果相信这些没有道理的,没有信义的人、或者话,并且相信那些话有兑现的可能。不就是愚昧的吗?最近的小小蚂蚁和大大森林的故事,欺骗者固然可恨与可恶。但是被骗的人,是不是也该想一想呢?难道那个事可以当真的吗?被骗在许多时候也是可以避免的,关键还是不要被欲望蒙蔽了眼睛啊。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呵呵。每一次读这句,脑袋里总是浮现出某些人面对某些人的时候那一脸的惨笑,沧桑的老脸绽放出如桃花般美貌,惊艳的秀色。绝对可让人三月不知肉味,半年不用进餐。难道那些媚态就那样的可爱?难得的是某些人见天的看着这些灿如桃花的老脸,还能吃得下饭。可见,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当冒号同志的。也许看的了也就习惯了。呵呵!俺肯定不是那材料,吐得胃都疼了!

尊敬也是不能超过限度的,否则就是谄媚。巧言令色足恭,都是别有目的的。在孔子看来,这些也都是违背“礼”的。有时候这个“礼”也不是一无是处的东西。不仅仅是对下的要求,对那些为上者一样也有许多规范之处。可是许多年、许多人都忘记了这一点。

【参考译文】

有若说:信,只有符合“义”,说的话才能实现。恭敬(尊敬),只有符合“礼”,才能远离(避免)耻辱(屈辱)。(想)依靠,只有亲属才是最靠得住的。

【连载14】1.14何为好学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思考与随想】

当君子还真不容易,饭都不让吃饱,觉也不让睡好,还要能干活,还要少说话,还要跟着有道之人学。也太累太无聊了吧,这样的学,真的有孔子在第一章说的那种“乐”吗?再说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的就是君子吗?长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还可能是乌人。吃不饱饭的不一定君子,也可能是乞丐和逃犯。(呵呵,现在的丐帮兄弟们也都不致于混不上饭)

孔老夫子并不是要求大家饿肚子。他的意思是:身为一个有志于学的人,不应该只是孜孜以求的去满足口舌之欲。吃饭是为了活着,还是活着为了吃饭?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就像孔己已常说的那句“君子固穷”。也不是说君子要坚持贫穷,而是贫穷仍要坚持。坚持什么?原话没有,当然应该是理想、信念、道德一类的东西了,也就是坚持自己的“道”。不然是什么?坚持贫穷?那是白痴!

“敏行慎言”。这样的话,孔子说了不只一遍两遍。可是我们总是听不进去。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言语有时候不是用来增加理解的。有时候反而更加深误解。所以孔夫子告诉我们出言须谨慎,办事要用心。多作少说还是必要的,说的再好,比唱的还好听,如果不能实现、不能兑现,连个屁都不如。孔子是不喜欢夸夸其谈而不努力去作的,故有了巧言令色的那句话。但是,并不是说孔子不让人说话。只不过要求在说之前应该仔细想一想是不是能做到再说。

“就有道而正焉”,这里的“有道”,不论是指的有道之人,还是指的是“道”本身,意思也都是明确的。这个“正”,就是正人先正己的那个“正”。跟着又道之人,或者是用“道”来约束自己,修正自己的方向,也只有如此,才能得到收获。不然怎样呢?自然是不走正道了,跑偏是无可避免的了。

这一章孔老夫子要告诉我们的就是“学”的方法和原则。怎样才算是好“学”呢?。论语的编辑者,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胡编。论语本身也是有其内在的规律的,虽然我们有时候看不清,但是那种说论语是杂乱无章语录集,也是没有搞清楚状况。

“食无求饱”的这句话,经常还有另一种解读。那就是孟子的“生于懮患,死于安乐”的意思。虽然我个人的理解,孔老夫子并不一定是那个意思。但是因为相信的人也有不少,而且也是有意义的,用孟子的思想去理解孔子也不算过分。也不能就算是错的,何况孔子究竟是什么意思,谁也不能说自己绝对就是正确的。

这一章,其实除了孔子自己说话以外,还出场了一个有名的人物。是谁?颜回。我们只要一看到这一章孔子的描述。就可以看到一个孔子最喜欢的弟子的身影,这个人就是颜回。因为颜回师兄还要很久才会登场,既然看到了这样的描述。我觉得还是提前一些讲颜回介绍给大家好一些。这里算是虚上,不过我们看到后面就知道,孔子说的这样的话,还真是有人能做到的。

【参考译文】

孔子说:(作为一个)“君子”,不追求吃的好、住得好,说话谨慎、做事勤敏,跟着有道之士匡正自己,才算是好学的[人]。

【连载15】1.15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思考与随想】

子贡师兄再次登场,鼓掌欢迎一下。这回看子贡和孔子的对话,真是精彩。呵呵,听聪明人说话就是有味道。

关于这一段的翻译,总是有人连子贡引用的《诗经》里的话也一并翻译,我看没有必要。否则,就不像人话了。呵呵。那两句诗其实也不难,其基本的意思也就是制造玉器的过程,引申意思不言自明。可以用三字经里的“玉不琢”的意思来理解,不过是反复磨砺的意思罢了。难道说,非要把“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翻译成“地球人都知道哦!”才算翻译明白吗?那是看不起读者。呵呵。这一章讲的仍然是“学”的。讲的是境界、层次。

先是子贡说的“贫不谄、富不骄”是一个境界。然后孔子马上就指出了更高一层的“安贫乐道、富而好礼”的境界。而子贡马上就明白了,然后就联想起诗经里的话。知道了自己的眼光和境界与老师的差距,以及类似“不经历风雨,哪见彩虹”,“玉不琢,不成器”的意思了,孔老夫子就恰到好处的夸奖了一下可爱的、聪慧的子贡同学。呵呵。聪明的人在一起谈话,总是那样的快乐!教学之乐,莫过如此。

“贫而无谄”,本身其实已经是很难的了。当然也不一定,许多穷的人,在面对富人(有钱人或有权人)的时候,通常都有两种反应。第一种就是摇尾乞怜的哈巴狗式的,以献媚的方式希求一点肉骨头的奖赏,这种哈巴狗式的人并不占少数,我们经常说的狗腿子就是这样的。

另一类就是有些人说的茅房石的那种人。对富人们,怒目而视以表现出自己的清高与不屑。其实这两类人并不是固定的,当哈巴狗们发现怎样的媚态也换不来肉骨头的时候,也会变成疯狗狂咬,并不比茅坑石软弱,甚至可能更强悍。

而茅坑石们,发现可以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的时候,也马上可以散发出绿色的光芒。变成富人们手里的玻璃球子,媚态比哈巴狗们也只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实,这两类人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呵呵。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都来源于内心的自卑。表现形式上的不同,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区别。

所以孔夫子告诉我们,那些是不可取。贫仅不谄是不够的!真正应该有的态度,是在彻底的去除自卑的根源,我贫穷,但是我并没有认为我就是低等的、低级的。当然,孔子也并不是提倡贫穷的就要认命,还要愚昧的快乐。有人把这个说成孔子用来麻丨醉丨劳动人民的东西,似乎也是没有道理的乱扣帽子和乱泼污水。孔子所说的“贫而乐”或是“固穷”都是颜回那样不改其志的安贫乐道,至少这里没有让大家作顺民的意思,且不要胡乱曲解。

上面说了穷人,那么富人呢?同样,也是两种类型。一种就是常见的所谓的暴发户型的;一身珠光宝气(也许是玻璃球子),横着膀子的如螃蟹行走的样子。呵呵!开宝马、包二奶,到什么地方都在喊“来两瓶叉圈(xo)”的就是这样。岂不知“叉圈”不过是酒精度数的指标,就像国酒的60度一样,谁TM知道是要二锅头还是老百干?

另一类就是时刻的表现出一种“亲民”的态度来,张口闭口的“农民工兄弟们”的那一类,背地里……。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1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1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