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等到第十章,我们可爱的子贡师兄终于闪亮登场了,可喜可贺。不过按照出场顺序,我们首先应该是介绍一下问话的人,然后再介绍答话的人才是正道。咋也不能是先欢迎后来的,然后在说先来的,就是喜欢呗,咋也不能厚此薄彼如此啊。呵呵,是,俺是喜欢子贡不假,但是也不是说就如此的不厚道。关键是子禽同学俺不认识啊。只能先看到认识的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从朱熹哪里就有种说法,说子禽是叫陈亢,是孔子的弟子。可是《史记》的记载没这号人物。我们看名字,好像是和子贡、子路这些人类似,好像应该是孔子的弟子。不过这样的说法又是很没有道理的,我们知道做《中庸》的是孔子的孙子,叫做子思。这个绝对是不能作为依据的。不过我们看他的话,更像是子贡的学生。朱熹也是由此疑惑,我们自然也就不必深究了。管他老是谁,俺们又不是看他的,俺们是来看孔子的,俺们关注的是思想,这些没定论的东西,还是留给砖家们玩吧。毕竟历史上未知的东西太多了,何必在意一个子禽是谁呢?

这个子贡师兄倒是我们需要好好认识的,端沐赐,卫人,字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在《论语》中出场时数一数二的,在《论语》外出场次数更多。《史记》中至少是有《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货殖列传》是提到过他的,还有许多地方也是时常能看到他的身影……。

《论语》里面留下印迹的仲尼弟子不少,而且许多都留给了我们鲜明的印象。比如勇敢而又鲁莽的子路;淡泊致远的曾点;贫贱不改其志的颜回等等。甚至连传记都不用读,其鲜明的特点也都跃然纸上,想忘都忘不掉。而这一章出埸的子贡绝对是最有特色的一位。幼年的时候读书,对孔子的门徒总是有一种不以为然。子路为了帽子丢了脑袋,颜回都混不上一口清菜……,唯独子贡才是我的最爱,呵呵。(可笑当年自己的浅薄,当然现在也没有深刻多少。呵呵)

子贡的确是很招人喜欢的那种人,既有偶像派的人气,又有实力派的底蕴。以致于在孔子故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许多人都认为他超过了他的老师。其实,不论什么时候、什么人,也都难以不喜欢子贡这样的人。我一直认为他是孔子门徒中最聪明的一个了,另一个应该是颜回。在《论语》中,我们经常看到,孔夫子在和子贡的对话和教学活动中的那种愉悦。谁不是这样呢?随便哪一个老师,不想教这样的学生呢?只要说一句,就明白了。可以想象出在孔夫子的学堂里,子贡同学是多么的活跃。在这样的学堂里,教和学都成了一种快乐。在课堂上,子贡绝对是难得的极品。当然,老师也同样的重要。如果不是孔子那种有教无类的启发式教学,再聪明的学生也可能被教成白痴……。

子贡的在课堂上的表现是那样的完美。课堂外呢?那更完美到不能用完美来形容了。经商,没几天就快要混成世界首富了。“儒商”几乎可以肯定的说是从他开始的。和子贡师兄比起来。后世那些既不够“儒”也不够“商”的“儒商”们,简直就是不入流的。

在政坛上,子贡的口才和外交天赋就更惊人了。和他比起来,战国时代的苏张二人,更像是俩小丑。子贡师兄奉师命,为了鲁国,忽悠了吴、越、齐、晋等国一埸混战。呵呵,谁不服?有时候想,如果有子贡的智慧,说不定八国联军会赔我们钱。呵呵。^6^。那次忽悠,间接的让那个睡柴房的小子,和后来也成富豪的小范同学也受了益,毫无疑问的改变了历史。我们看看《史记》中太史公是咋写的“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厉害吧,什么叫做聪明,这个才是。

至于有人说:“子贡太浮躁了,以至于没有像曾参那样的成就”。那就见仁见智了,子贡好像也教过书,好像成器的学生不多,好像没有留下什么伟大的著作。但是有这样精彩的人生,还有什么不够的呢?不过是没有当好老师罢了,其实我一直觉得过于聪明的人,是当不成好老师的。因为总也不明白,为什么别人不明白。呵呵,都成绕口令了。可惜我不是聪明的人!

万事开头难,开始的时候总是要介绍一些人物,一些背景的东西。所以写的好像多了些,以后慢慢的就会少的,呵呵,希望能忍着读下去的,读到这里的朋友们多多谅解这个,先抱拳拱手致意一下啊。呵呵。

人物介绍完了,我们可以开始说本章的事情了,这一章说的是什么呢?首先是继续前文,将修身。我们不必奇怪,学而一篇,讲的是“学”,而在孔子看来,修身就是“学”。既是学的根本,也是学的内容。这个其实也是教育学上最根本的问题,教书之道,育人而已。论语的编辑者们就是想要通过抛出这些观念,将我们慢慢的引入到夫子之道的。这一章抛出的概念就只这几个字“温、良、恭、俭、让”,虽然字数不多,但是每个字都够我们想几天的了。在这一章,我不想每个字作解读和辨析。但是,可以肯定的说,是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每一个的解读,都够些个千字左右的论文,俺还要留点词以后慢慢说呢?好在理解起来并不是太困难,我就先不费这个功夫了。这段对话很是精彩,我们不妨在看看原文。

子禽问子贡,“孔子每到一处,都是一定会知道当地的政事,他老人家是咋知道的呢?”,这里面已经隐含了下一篇的内容。孔子到某个地方,比知其政。孔子之学,不是锁在深阁里面皓首穷经的,孔子之学是要拿来用的。干什么用的呢?是要改变社会的,所以当然是必须要知道当地之政的。否则怎么改变呢?学以致用,所以下一篇就是《为政》,此为后话,暂时略去。

那么孔子是如何知道的呢?是自己主动问的呢?还是别人特意的告诉他的呢?这里面的区别在哪里呢?我们不妨自己体会一下。我们知道孔子周游列国的事情。孔子为啥要周游列国呢?周游不是播种机,也不是宣传队,孔子周游列国是要找一个实现自己抱负的地方啊。真是国家不幸诗家幸。如果孔子真的定居在哪里,我们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呢?历史不容假设,玩穿越的那些人也不敢瞪着眼睛胡说,我们还是少些假设的好。

那样孔子闻政,孔子当然想知道“政”的,但是是不是求来的呢?子贡师兄言语上又是精彩的玩了一个把戏,很有些抬高孔子的嫌疑。但是揭示的道理,还是很深刻的,子贡师兄说“他老人家是靠温、良、恭、俭、让得到的。咋样!和别人不一样吧!”即说了孔子的“求”,同样也不是“求”,此中深意,估计子禽是难以明白的。我们离他们说话过去了两千多年了,我们当然也未必知道,所谓的知道,也不过是猜测罢了。

子贡告诉子禽的是,只要有好的品德,你想知道,自然会有人告诉你。不用强求,自然会有送上门的。呵呵。真的是这样吗?天知道,我不知道,知道了也不说。嘿嘿,既然是在子贡师兄说话的章节里,我们最好还是少说为妙。呵呵。

这一章总体的思路仍然是这样,欲求何事,先作好自己。为政之事是这样,为学之道亦如是。下一章又讲孝了。什么道理呢?也如是也。

【参考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他老人家到一个国家,一定能知道(那个国家)的政事。是他自已问的呢?还是(别人)告许他的呢?”

子贡说:“他老人家是靠:温、良、恭、俭、让得到的。咋样!和别人不一样吧!”

【连载11】1.11三年无改

【原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思考与随想】

本章言“孝”,也就只前文所谓的“孝为人之本”,在古人看来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也是一切行为规范的基础。这个“孝”对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之事。古人有贤孝立国只说,但是什么是孝呢?孝的标准是什么呢?很复杂,绝非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尽的。

本章所言,亦是争议颇多,每一句话,在某些人看来,也都是压抑人性的枷锁。而有些人又是将其捧为济世良药,唯唯诺诺不敢越雷池半步,说三年,就三年,三年不改,四年就不一定是怎么回事了。机械的死守,和盲目的反对一样都是误解。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这里面的“其”指的都是“儿子”。爹都死了还观什么“行不行”的,炸尸不成?呵呵^6^。为啥他爹活着的时候,要看他的志向呢?难道他爹活着的时候就不要看他的行为吗?难道他爹活着的时候就可以为所欲为吗?还真得别说,也真的有些衙内们是这样,也真是“肖子”也!在这里显然指的不是这个,那是因为在孔子那个时代,有当爹的在,儿子是不能为所欲为的。因为他老爹会管着他,他不能想干啥干啥。这种情况并不是孔子创造的,在孔子之前已经是这样了。他爹还活着的时候,他的行为更多的是代表他爹的意思,而不完全是他的。所以他爹活着的时候,主要看的还是他的想法,他的理想是什么?单纯看的行为是没什么用的,所有的人都是一样,在有人管理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表现的很乖。所以在当爹的还在的时候,仅仅看他的行为是看不出来什么的,有许多家长都在自己的孩子杀人放火之后,说:“他平常不是这样的呀,他在家不是这样的啊”呵呵,孔子看人也算是深刻。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