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如果把“不如”解释为“不同”或“不像”孔子告诉我们的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了。这样就很容易的和前面的“主忠信”联系在一起。既便我们不认同“不如”的解释。我们只要把“友”按其原义理解为“同志”我们也可以理解。不友于在同一方向比自己跑得慢的,也似乎意义是别样的。难道说,非要刘翔回头看吗?

不知道我清楚了没有?呵呵!所以我的理解。这段话,似乎孔子并不是在说“交朋友”,指的仍然是思想上、志向上的问题。我说的当然不一定是对的。也许是完全的胡说八道!如果还有点趣味,就当是个笑话。如果没有趣,就当是屁话。呵呵!胡思乱想,胡言乱语,不知所云。如果这个笑话能让你继续看下去,那就是善莫大焉的事情了。讲的有些多,别急还有一条,俺还要补充两句,呵呵,俺也打点官腔……。

这一章最后要说的是“过则勿惮改”。这个似乎是更简单的事情,但是真的有人做得到吗?简单的事情,同样是很难做到的。知过能改,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三岁的孩子们都知道。可是真的有几个人能作得到呢?首先知“过”本身就是不易的,而且真正的使自己相信自己错了,似乎更难。面对过错,每个人首先的心理反应都是怀疑:“我错了吗?”然后想办法为自己辩护,或者是委过于他人。更有甚者,理直气壮地把错也说成对,就接近于无耻了。一些肉食者作的类似的事情还少吗?大的,小的,“交学费”的,负“该负的责任”的,“被xx欺骗了”的,“集体决定”的,等等等等等……。错,总是有理由的。成就是个人的,决定是集体的。看来,认错都不容易。何况是改!唉。

不多说了……。说太多伤身体。

孔子讲的都是作人的基础,也就是为学的基础。可是我们做到了那些呢?

【参考译文】这一章的文本解读和歧义比较多,译文还是不写的好。

【连载9】1.09慎终追远

【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思考与随想】

曾参有说话了,这也难怪,谁让《论语》的编辑主要是曾参的弟子们完成的呢?在《论语》中除了我们的老夫子以外,被称为“子”的,也主要是他和有若两个了。当然这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学生的缘故,主要还是他们在儒家的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他们二人也的确是各有其与众不同之处的。曾参之学,由内而外,我们在后面会慢慢的看到。

这一章提到的概念是“慎终追远”,什么是“慎终”,什么是“追远”呢?经过了新文化洗礼过的我们,好像很难理解这样的一个东西。但是在过去、在不远的昨天,如果谁不知道这个概念,别管你读没读过书,都是不可以原谅的。慎终都是要谨慎的对待死亡,追远就是要追念远去的先人。慎终指的是丧礼,追远指的是祭祀。也许这个都是现代的一些人所反对的,但是,许多口头上反对的人,在葬礼,在扫墓的时候,也是一点也不含糊的。我们看看某些冒号同志和成功人士的爹娘死了的时候是很等的场面,我们也就知道了,这东西原来可以这样的,原来这个也是可以骗银子的。呵呵。不知道我们的曾参看到这样的场面还会不会说这样的话。历史有时候很有意思,人性也是很复杂的。最不信鬼神的儒家,偏要搞什么慎终追远,总是拿鬼神之报来说事的墨家,却要薄葬简丧。这是为什么呢?“慎终追远”何以就可以“民德归厚”呢?

似乎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实际上在儒家的思维体系中又是很容易理解的。为什么要“慎终追远”?是因为“孝”。在儒家看来“百善孝为先”。如果对自己的亲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好,都不知道还报。又怎么可能对别人好呢?又怎么能够对世界上其它的人好呢?实际上也是这样,一个打爹骂娘的主儿,我们怎么可能相信他会作出什么高尚的事情呢?这个“孝”的放大,也就是“仁”,也就是“义”。所以前面就说过“孝弟为人之本”。也正因为这个“孝”字,所以才要慎终,才要追远。

那么那种豪华的葬礼是慎终吗?不是,那不过是活人的一种游戏罢了。真正的“孝”,真正的“慎终追远”应该是“尽心为上”的。只有尽心尽力,就已经是足够了,如果没有“心”。没有背后的感情,一切都是无意义的。至于一些人批判儒家是主张“破产为丧”的话,也不过是一种误会,一种恶意的攻击。但是的确有些笨伯腐儒,将这个搞成了吃人的“礼教”。但是这笔帐,最好还是别算到孔子头上的好。那些笨伯,即便没有孔子,也会搞出那一套来的,何况这个在孔子之前也是存在的。甚至在春秋以前,在西周以前都是存在的,当时还有流行杀个人当祭品呢。

关于祭祀的事情,我们不得不提到我们历史上重要的一个信仰上的概念,那就是“祖先崇拜”这个也是备受诟病的一点了。我们看看,是不是全都是害处呢?

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全民族性的宗教传统的。既便是印度传入并成功的中国化的佛教,也只是接近一种自然主义哲学的宗教。其本质上也是否认完全意义上的全知全能的神的存在。。每个人都是“佛”,还有什么“神”的存在吗?“佛”不是神,其原意就是“觉者”。如果模拟,更像是中国的圣人,而不是全知全能的耶和华。

至于在佛教的剌激下并产生的道教,虽说结合了一些巫术、阴阳家的东西。其本质上的思想体系还是来源于道家学派。虽然也根据一些民间信仰,构建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神的“天堂”。但是,既便是这样的天堂里的“神”,也是不具有完整意义的“神”性的。真正意义上的终结意义上的全知全能的“神”是不存在的。指导道教的最高的终极的目标,并不是一个具象化了的神,而是抽象化了的“道”。于是才有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豪言壮语。多少年来,真正的道家或者道士们所的追求,都更多的集中于对“道”本身的探求中,而不是执着于对某一神祇的敬奉或祟拜。

这样我们的民族本质上从狭义的理解上都是“无神论者”。

对于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传统的民族来说。其全民的共有的凝聚力来源于哪里呢?

没有一个全民族的宗教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个问题太复杂,虽然很多人谈到这样问题,但是都难以取得有价值的证据说服人。有人甚至把没有宗教传统当成近世中华苦难的源头,或者说是中国落后的标志。

这话就像把中国近代以来,近三四百午的屈辱归因于儒家传统一样可笑。如果是这样,又如何解释近二千来年的文明呢?如何解释十六世纪以前,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都在蒙昧的黑暗的中世纪挣扎的时候,世界东方却独有的那份光亮呢?事实说明一切,何苦自惭到自残呢?别人的月亮难到都是圆的吗?

但是,没有所谓的宗教,我们的全民能保持这样,不能不说明一些问题。

近百把年,尤其是近五六十年,我们经常在批判声中听到“敬天法祖”这四个字。这也成是某些人眼中的罪状之一。那让我们回头再看看,我们先民所敬的“天”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法祖”。

这里的这个“天”的含义实在是太丰富了,甚至己接近或超过于另一个无法言传的“道”了,其抽象的含义已经远远的超过了我们脑袋上面的那一片。如果非要解释,我更相信对古人来说,这个“天”是包括自然规律在内的已知的、未知的现实的统称。难道不值得尊重和敬畏吗?不尊重这个“天”,我们人类受的报应还少吗?

而对祖先的敬重,其本身也是没有问题的。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这应该是幼年对父亲祟拜的一种推广,本身也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情,世界上别的国家也没有什么不同。想想既便是基督教,称呼上帝是什么?父亲!圣父的名字是到我们中国以后才加上的那个“圣”字。然而,我们后来接近变态似的祖先崇拜,也不是儒家所固有的。甚至有些还不是孔子所提倡的,这样的“罪”却要让孔子来抗,这个公平吗?

有些离题,呵呵,但是并非全无用处,不忍心删除,先留着吧。这一章就到这里吧。下集再见。

【参考译文】

曾参说:仅慎的处理父母的死亡(丧礼)。[正确的,合乎"礼"的]追念(祭祀)祖先。老百姓的德行自然就会归于纯朴了。

【连载10】

【原文】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思考与随想】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