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这一章最后要说的是“过则勿惮改”。这个似乎是更简单的事情,但是真的有人做得到吗?简单的事情,同样是很难做到的。知过能改,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三岁的孩子们都知道。可是真的有几个人能作得到呢?首先知“过”本身就是不易的,而且真正的使自己相信自己错了,似乎更难。面对过错,每个人首先的心理反应都是怀疑:“我错了吗?”然后想办法为自己辩护,或者是委过于他人。更有甚者,理直气壮地把错也说成对,就接近于无耻了。一些肉食者作的类似的事情还少吗?大的,小的,“交学费”的,负“该负的责任”的,“被xx欺骗了”的,“集体决定”的,等等等等等……。错,总是有理由的。成就是个人的,决定是集体的。看来,认错都不容易。何况是改!唉。

不多说了……。说太多伤身体。

孔子讲的都是作人的基础,也就是为学的基础。可是我们做到了那些呢?

【参考译文】这一章的文本解读和歧义比较多,译文还是不写的好。

【连载8】1.08知过必改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思考与随想】

本章承前启后,说的也是修身为学之本的事情。教育,就不能只教不育。所谓的教育,最重要的也是如何培养一个人,而不是成批的制造一堆标准件。成人还是成才之间到底是哪个更重要呢?一个不够得上“人”的才难道真的是有用的吗?孔子认为是不行的,儒家也是认为不行的,所以在讲“学”的一篇里,不断地讲的都是如何作人。其中深意不可不察。孔子哪一方面可能都有争议,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孔子是一个好老师。其中的教育理念至少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一下的。讲怎么做人,就是“学”的问题,包括后面讲的“礼”的,讲“孝”的,都不过如此,及时教育的基础,同样的也是教育的内容。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博文约礼”。我们不妨慢慢看,也许就会有更深的体会的。

先说本章的事情,本章说的也是作人为学的一些标准的问题。

这一章首先提到了一个概念,那就是“君子”, 一提“君子”,总是和“小人”相对的。君子的概念,在论语中和我们理解的并不完全是一致的。有时候这个君子指的是地位上的,有时候又是道德上的,具体指的是那一类人,在不同的章节中是不一样的。而且在当时看来,地位和道德也是不能完全分开的。就像现在我们经常提的“绅士”,难道和钱没关系吗?难道仅仅和“钱”有关系吗?许多东西纠缠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不仅仅是离愁。呵呵。我们看历史,看经典,有些时候还是要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当时的环境才能看得更清楚,不要一切都要用现在的标准来要求,就像未来的人,用未来的标准要求我们一样,也许我们什么也不是,假设未来会更好的话。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关于重和威的解读,好像很好理解,但又说不大明白。古人的许多字都有多种含义,也许当年说的时候本身就有多种含义,本身就是一语双关的。我们偏要只用一种含义去理解,本身就犯了方向错误。对于这类话的确是不翻译比翻译的好。我们从道理上理解也是这样,有许多东西还是要靠自己来悟。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威,是什么?是别人给自己的尊重。如果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我们首先是要自重才行,如果自己不知自重,被人怎么会尊重你呢?换位思考,是孔子最常用的思维模式,在许多地方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在想得到别人的东西之前,最好想想自己应该怎么做,自己做到了吗?

“学则不固”,这里的“固”,应该和“君子固穷”的“固”一样。似乎应该当成“坚持”“坚守”来讲。这样,就和前面二章有类似的意思了,含有一点“学了也不坚守”,或者“学了也没什么意义”的意思了。是的,一个人不知自重,又怎么能够坚守自己的学问呢?又怎么能坚守自己的质量呢?看看如今的一些整日里面都在名利场里面打滚的那些“教授”“砖家”们,我们也就知道了,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重其身的话,学问也就只能是愈来愈居于下流了。

“主忠信”,忠信为立身之本,这个没有什么可说的。忠且不论,无信当然是不行的,为什么不行,留待后文慢慢说。嘿嘿。就这两个字,每一个字都可以写成一本宏篇长文,如果每一个字都要展开的话,我用二十年也写不完。呵呵。

“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的争议就多了,真是众说纷纭,真假难辨。许多说法都是难以自圆其说的。如果我们直译过来,好像是“不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呵呵,很有一点“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意思。突兀的冒出这样的话,似乎和平常理解孔子的许多地方不一致。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的话。“不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从道德的角度上也是难以理解的。以孔夫子的入世精神,不可能是像个隐士那样,只和少数人结交,也无法解释孔子自己说的“不耻下问”的一类事情了。“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怎么也说不过去。

对于这句话,我思考的许久,也不得其解。忽然有一天在朋友们的启发下,突然有了一些感悟,当然也许又是一个谬误。不过不重要,对和错本来也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思考过程以及带来的感悟和快乐才是有意义的。

这句话历来争议较多,百般求解而不得。不过分析各种观点,不外乎两类。一类是说孔子这话说得有道理,于是就在想“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的好处或者是道理在哪里。基于这种理解找出一大堆依据来。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同时也无法解释其和其它孔夫子的话和一些基本精神的矛盾,有些是无法调和的。

另一类就是为此话百般辩解,也就是说这个不是孔子的本义,于是也找到一堆依据来反驳这句话。呵呵!如果不是这句话出现了不只一遍,似乎都要否认这句话的存在了。但是,这句话依旧摆在那里,无法否定的是孔子确实是说过这句话。于是那些所谓的辩解就显得那样的苍白和无力。

既然这些说法都不能完全令人信服。我们再回头看看原文,似乎有些东西可以重新考虑和商榷。原文就是“无(毋)友不如己者”六个字。现在我们基本上排除没有其它解释的“己”和“者”两个字,其余的字我们再来探求。“无(毋)”不管是当成“没有”、还是“不要”。都是否定的意思,也可以不讨论。

剩下三个字,“友”,“不如”这三个字似乎很简单。但是我们真的明白吗?这似乎好像是可笑的。这样简单我们有什么不明白?先别忙,且听我慢慢道来,也许就会有些不同的理解。

首先说“友”。我们经常的理解是这样的:一种是当名词讲,我们的解释就是“朋友”。另一当成是没有宾语的名词动用,也就是“交朋友”。这似乎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完全吗?我的看法是不能完全这样解。现在我们所理解的“朋友”意义很广泛,见面不见面的都算。某相声演员一上台,就开始说:“亲爱的观众朋友们。我想死你们了……!”然而古人并不是这样,在“朋友”这个词出现以前。“朋友”是两个词,类而不同。看看说文怎样解释吧:“同师为朋,同志为友”。然后我们再深入一下,看看我们伟大的象形字的智慧吧!“朋”是什么?并立而站的两个人。强调的是并列的、并立的关系,离得很近,但是是并列的。

而“友”却不同。其原本的形状,是两只朝向同一方向的手。也就是说,强调的是方向的同一性,所以解读为“同道为友”。也就是可以把“友”,可以理解为严格意义上的“同志”当然这里我说的“同志”和八十年代以前的称呼以及现在的同性恋没有关系。

如果我们这样理解,就会发现:“朋”、“友”的确是不同的概念。“朋”,说的是在一起;“友”指的是方向一致。所以我们只能说唐朝的牛、李为“朋党”并不是“友党”,意义完全不同。这是我要说的第一个问题。“友”指的就是朝向同一方向努力的人。依据这个概念。我们是不是就有了新的理解呢?孔子指的方向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

下面,我们再重新考虑另一个的含义。是不是也有新的发现。

“不如”的解释上。我们通常的解读就是“比不上”,也就是我们经常谦虚的说:“这个,我不如你”等等。也就是说和你相比,你好,我差。这是我们通常的理解。现代汉语这样解释,绝对没问题。那古代呢?类似的就是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古汉语同样还有另一种解读,我们同样需要看看。而且在许多时候,先秦的语言中,另一种说法似乎更多些。也就是这个“不如”,并不是我们理解的“不如”,而是把“不”和“如”分开解。“不”就不说了。“如”的解释为“像”或“同”。这也是“如”的本意,与之相关的例子很多。我很懒!就不举例子了。所以这个“不如”同样可以解释为“不像”或“不同”。

怎么样?是不是得到不同的答案了?呵呵!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