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汎爱众,而亲仁”这个就不简单了,不仅仅对自己的亲人好,如果能够将这种对亲人的感情,加在其它的人身上,这样的人也就离开圣人不远了。但是在孔子看来这个也是正当的,也是应该如此的。汎,就是广泛的泛,爱众,就是爱其它的人。亲,就是亲近,“仁”指的就是仁者,就是有仁的人。其实作到这一步,这个人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人了。用后文的话说“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孔子却说,其实这些都是基本的要求,只有这些作到了,才能“学文”。在孔子看来,这个可能是一个“人”应该有的基本素质。可是现在我们看看,这样的人却要往哪里寻呢?即便是古人,这样的其实也是少见的。孔子在某种程度上还是高看了人性的丑恶。但是,如果没有这些东西,而只是一味的往“学问”里面专研,真的有意义吗?

这一章,孔子提出的概念也就是这样。文章小学问,人生大文章。如果没有成为一个人,还是不要奢谈什么“学问”的好。呵呵,比如那些如禽兽般的老师、叫兽们……

下一章谈的仍然是这个问题,而且出场的孔子弟子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一个,汉儒基本上都是他的弟子。他的名字叫做子夏,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译文】

译文:作弟子的,在父母的身边就要孝;离开父母身边的时候就要悌。[办事]谨慎而讲信用,抟爱众人,而亲近"仁人"。如果这些都办到了,还有余力,就(才)可以学习文献典籍了。

【连载7】1.07为学之本

【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思考与随想】

这一章出场的是子夏师兄,卜商,字子夏,小于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晚年有代表性的学生之一,他在儒家的历史上的地位是很特别的,虽然不如曾参有名,但是他的学问和主张却在一定的范围内成了汉儒以后的核心思想之一。这里我们先不探讨他的人,只是探讨他的话。他的话其实都是很好玩的,我们慢慢的看就会知道了。

这一章的基本内涵和上一章是一致的,主要讲的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学习的目的的问题。学习的关键还是“作人”,如果没有“人”应该做的那些东西,学了也没有什么用,这是上一章孔子告诉我们的。这一章子夏要告诉我们的是,只要做好了“人”,即便没有学,也比那些学了的人好上一万倍。子夏说的有些狠了点,但是实际上也是这样的,虽说表面上否定了“学”的意义,但是实际上也是说出了“学”的实质。话有些偏激,但是未尝不是对当时的现状的一种矫枉过正。所以子夏说的这些话都是儒家认为一个人应当作到的,而且是必须做到的一些事情。非如此,则不可称之为人,自然也就提不到什么“学”了。我们看看这些标准是什么呢?对我们是不是也有些意义。

“贤贤易色”。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历来的解读者都是有不同的解读,也总是没有个定论。关键可能是在对“色”的解读上,究竟是我们一般的理解上的“美色”,还是如“巧言令色”中的“容色”呢?的确是很难分辨的,到底哪一个更合理些呢?如果这个“色”,理解为“容色”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也许就是尊敬、尊重贤人的意思了。就可以翻译为:“用尊重的、庄重的面貌对待“贤”、或者“贤人”。这样解释似乎有道理,这也是儒家提倡的。但是放在这里,又似乎是与《论语》中的一般概念和逻辑不一致。我们看看后面的说的都是啥事情,对父母的孝,对君主的“忠”,对朋友的“信”。是一种身-家-国-友的逐级放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一种模式性的东西。那么第一句如果是讲对贤人的做法,应该是放在最后一句,或者是倒数第二句才更像那么回事。所以,我倾向与杨伯峻先生说的,这一句讲的就是我们一般性理解的那种美色,第一句说的就是“人伦之始”的夫妻关系的。娶什么样的老婆,实际上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翻开历史,有多少人是倒在这里的。都说古人是什么一夫多妻,其实不确。妻只有一个,其余的都是妾。这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妻是必须要敬重的,妾基本上就是奴。只有妻子的亲戚才是亲属关系,妾的家人是没有什么待遇的,比如我们看红楼梦。探春对她赵姨娘说的话就是这样,只认王夫人的的弟弟为舅舅,亲娘的兄弟啥也不是。女同胞们别生气,那年头世界就是这样。所以此处说夫妻之事也不是不可能的,孔老夫子从来也没有像后世的伪道学家那样禁忌。呵呵。提到那些“伪人”们就来气。没有夫妻之事哪有世界上的人啊,只要一提到xx就会想到那话儿的东西,本身就是诲淫诲盗之徒,懒得理他们。

“事父母,能竭其力”无可争议就是孝道了,“事君,能致其身”说的就是“忠”了。这两句也是儒家的基本命题,我们以后都会慢慢的说。之中的“孝”,在某些时候,某些方面现在也是有所争议的。至于“忠”好像都成了万恶之源了。在有些年代都将孔子提倡这个作为孔子维护封建统治,压制人性的罪证了。但是实际上是这样吗?对“君”的“忠”且不论,难道父母养我们一场,就不应该有一点点的尊敬和还报吗?绝对的否定“孝”,不论在哪里都是不能取得认可的,当然二十四孝那样变态的故事除外。至于“忠”我们也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看问题。毕竟不能总是要求所有的人都去“革命”,至少在当年的环境下也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这些东西也是儒家的常见命题,我们还有四五百章的时间去探讨,这里还是暂时放下,以后的解读,也许我们会看到,这些东西也是和我们想象中的不完全一样。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个好像不用说了吧,一个“信”字,我们好像谁都有体会,虽然许多的人都是喜欢忽悠别人的,但是也都是不喜欢被人忽悠的。呵呵。连本山大叔都觉悟了,我们还是讲点诚信的好,不然的话,整个世界都在忽悠,也许这个世界离毁灭也就不远了。不论做什么,这个“信”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可贵质量,如果谁不愿意,呵呵,自己想去吧。多行不义……,狼来了的故事都听过吧。

这些东西,都是儒家认为的基本原则,所以这里面讲的道理也就是和上一章一样的。相对于人的本性来说,学只能是末。就象另一个命题中,孔子的“仁”才是本。“礼、乐”都是末、是手段、是道路,但绝对不是目标。建国以来的一些“学者”,把孔子说成是“开历史倒车”的复礼者,的确是对孔子最大的误解。当然那是别有用心的。我们不论怎么理解,先做人,再作学生都是正确的,但是现在的教育……

【参考译文】

子夏说:重贤,不重色(?)。能尽力的去奉侍父母;能不惜生命的去效命于君;能言而有信地和朋友交往。[这样的人]就算没有“学”过,我也认为[他]己经“学”过了。

“不如”的解释上。我们通常的解读就是“比不上”,也就是我们经常谦虚的说:“这个,我不如你”等等。也就是说和你相比,你好,我差。这是我们通常的理解。现代汉语这样解释,绝对没问题。那古代呢?类似的就是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古汉语同样还有另一种解读,我们同样需要看看。而且在许多时候,先秦的语言中,另一种说法似乎更多些。也就是这个“不如”,并不是我们理解的“不如”,而是把“不”和“如”分开解。“不”就不说了。“如”的解释为“像”或“同”。这也是“如”的本意,与之相关的例子很多。我很懒!就不举例子了。所以这个“不如”同样可以解释为“不像”或“不同”。

怎么样?是不是得到不同的答案了?呵呵!

如果把“不如”解释为“不同”或“不像”孔子告诉我们的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了。这样就很容易的和前面的“主忠信”联系在一起。既便我们不认同“不如”的解释。我们只要把“友”按其原义理解为“同志”我们也可以理解。不友于在同一方向比自己跑得慢的,也似乎意义是别样的。难道说,非要刘翔回头看吗?

不知道我清楚了没有?呵呵!所以我的理解。这段话,似乎孔子并不是在说“交朋友”,指的仍然是思想上、志向上的问题。我说的当然不一定是对的。也许是完全的胡说八道!如果还有点趣味,就当是个笑话。如果没有趣,就当是屁话。呵呵!胡思乱想,胡言乱语,不知所云。如果这个笑话能让你继续看下去,那就是善莫大焉的事情了。讲的有些多,别急还有一条,俺还要补充两句,呵呵,俺也打点官腔……。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