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论语》好像是很奇怪,本来是说“学”的一篇,咋又整出来治国之道来了呢?实际也不奇怪,我们的老夫子办的是什么大学呢?当然不是农大、科大。而是一个正宗的政治学院。孔老夫子的“学”,都是要用的。其实世界上一切的学问也都是如此,不能用,还学什么呢?就像外国那个考试成癖的兄弟,拿了一百多个学位。可是没有一个用过,这样的人对世界有什么意义呢?儒家讲究的就是“学以致用”。那么儒家的“用”在哪里呢?当然是改造社会了,当然是治理国家了。所以这里提到治国也是很正当的事情。那孔子的治国之道是什么样子呢?是不是我们所受的教育说的那样,是赤裸裸的阶级压迫呢?是不是全部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呢?下面我就来看看,孔子是如何说的。

“道千乘之国”,“道”在这里读为导(導),对,就是导演的导。意思就是治理、管理的意思。这个“导”字,本来也就是有“道”的含义的。简化字的“导”,也真的不知道是何道理了,呵呵。不导向于“道”,还要导向哪里呢?难怪某些冒号同志也是不认识路的。“乘”在这里读为“剩”。就是一种四匹马拉的战车。春秋以前打仗靠兵车,所以也就用兵车的数量代表一个国家的大小和强弱。而且还有一些礼仪上的说法,所谓万乘之君为天子,千乘之国为诸侯。但是实际上万乘之君的周天子,也没有那么多了。当然,天子出兵诸侯都要来帮忙了,至少西周的时候还是诸侯还是听周王的,包括诸侯所有的兵车,也许勉强够得上是“万乘”了。不过也是要打引号的,因为中国古人战争的兵力通常是要打折扣的。有个十万二十万的都说的带甲百万。呵呵。反正现有的记录表明。在平王东迁以后的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真正有千乘以上的大国一样是很少见的。五霸之后,战争增加。尤其是“晋”,名义上虽说仍然为三军,但实际上已经发展为六军,各国的军队也都膨胀起来了。到孔子那时候,“千乘之国”己经只能算一个中等大小的国家了。到战国时代,也就是三家分晋之后,军力就更加膨胀了。但是从赵武灵王胡服开始,一作为兵车的“乘”。也就基本退出了战争的历史了,后来再有的一些就像是玩笑了。这里的“道千乘之国”,也就是治理一个中等大小的国家,在孔子的时代,孔子的老家鲁国,大概就是一个标准的“千乘之国”。

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孔子最重视的是什么呢?孔子说了三条,当然并不是孔子治国只有这三板斧,只不过是孔子认为这三条是排在首位的,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看看这三条是不是重要的呢?对现在是不是也有意义呢?

“敬事而信”孔子第一件说的就是“信”,所谓人无信不立,这个“信”的确是太重要了,不仅仅是对个人来说是这样,对政府更是这样。一个政府如果说话都不算话,还能要求老百姓做什么呢?不论是什么儒家法家纵横家,只要是想做些事的,首先需要的就是“取信于民”,这个也是没什么可说的。商鞅不是还知道那个破木头来整事儿吗?可惜有些人连整事儿都不会了。至于“敬事”,说起来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呼唤的那个“敬业精神”了。也就是有些人经常说的我们民族历来缺乏的那个。嘿嘿,缺乏的确是缺乏些,可是不是“历来”。

“节用而爱人”,这个就更没什么可说的了,作为一个政府,作为一个国家。想要混得好,也必须是这样的。没事总是拿钱去打水漂,去作形象工程。这个国家也就离倒霉不远了。不过据说按照现在的经济学理论,浪费是可以拉动经济的,是能创造出“鸡的屁”的。那个俺就不懂了,不懂的事情俺不敢瞎说。风水轮流转,不知何时败家子也成了英雄!!

“爱人”,这个“爱人”也不是老婆,也不是情人。在孔子那个时代,有太多的不把人当人的事情了。不一定那位高官死了,都是要杀几个奴隶殉葬。有人说,这里的“人”不是“民”人家爱的不是老百姓,不过是那些贵族罢了。呵呵,很有一些故意抬杠的意思了,可是没什么意义,即便真的是那样,也没什么了不起。古希腊古罗马的民主又包括多少人呢?美国黑人和妇女的选举权又是那年才有的?我们不应该这样去要求古人,除非是别有用心的。某些人士热衷的美国,早年间不也是打死奴隶陪两头牛的事情吗?何况孔子那时代,不仅仅是奴隶不被当人,连贵族也不当人。呵呵,秦穆公死时候还杀了三个贤士呢!怎么说,将人当人也是历史的进步。

“使民以时”。传统的说法,这就话就是说:“要使用老百姓,不要误了农时”这个其实也是不简单了。不误农时,就能让老百姓多吃两口饭,就是多活几条人命啊。那时候使用老白姓能干啥呀,多数都是修坟墓,修宫殿的勾当。当然是要农闲的时候在作了。否则饿死的不仅仅是老百姓,那些高高再上的也没有什么好果子吃啊。这样的事情我们看的少了吗?我们不妨想想,也许在记忆深处还是有印象的。毕竟我们也没有吃几天饱饭。……

另外,这个“时”仅仅是农时吗?其它的“时”是不是也要讲究一些呢?

我们看看,孔子的这三条,竟然都是要求那些为上者的,这当然是为了“统治者”着想的了,但是,对老百姓呢?能够达到孔子的标准,也是不易的一件事啊。真的作到了,也许老百姓也能好过些。不仅仅是两千五百年前是这样……。

【参考译文】

孔夫子说:治理一个中等大小的国家。[应该]勤谨办事、讲求信用。务求节俭,爱謢老百姓。[如果]要让老百姓作事,也要讲求时间。(不误农时)。

【连载6】1.06学为末节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思考与随想】

孔夫子的教育是要有基础的,虽然孔子收徒弟没有什么入学考试一类的东西。用孔子自己的话说,只要是给点见面礼的,就没有不教的。可是孔子收徒弟,教学生还是有一些要求的。本章讲的就是学习的基础。什么东西没有基础都是不行的,所谓本立而道生。没有根基,是什么也做不了的。那么孔子授徒的基础是啥呢?是道德。

在孔子看来,如果连基本的道德都没有的话,学什么也是没有用的。本章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哪是本、哪是末的问题。当然,这里所谓的“学”或是“学文”指的都是说学习古代文献或者是说包括“礼”在内的文化等等。但是今天我们把其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学习”也未尝不可。

在这里,“弟子”可以简单地直接地去理解为“年轻人”的意思,并不是仅仅指的“学生”或者“徒弟”。有人是这样理解的,那就是典型的用后世的语言去解释了。后面还有弟子与先生共提的文字,那个“先生”是不是老师呢?到时候再说。其实有些解读是很搞笑的。

还是别说别人了,在大方之士眼中可能我一样是搞笑的。那也没辨法,我的水平只能理解到我能理解的东西,也只能说出一部分我理解的东西。但是,我也不想说自己不理解的话,我的嘴只说自己的话,吐自己的唾液。吐别人的口水,会恶心的。又说多了。回来……回来!

如果我们把学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学,可能是更有意义的。我们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不论我们学习什么东西,我们的终极目的是什么?这是个问题!

孔老夫子告诉我们,我们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作人;是为了更好的指导我们的生活。如果不是为了这样的目的,那么我们的“学”真的有意义吗?我不知道。知识和财富一样,如果不能用良知和善良去驾驭的话,那是危险的、无意义的。归根竭底,知识、学识、学历和学力,都是枝、都是末。只有驾驭这些的本质、本心、良知的存在,才可以称之为智慧。没有智能的知识是一文不值的!联想到现在的一些现象,其实我们并不缺乏知识,但是我们缺乏智能!!而教育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受,更需要的是智慧的养成。否则,培养出一些无智慧、无道德,甚至无良知的所谓知识分子就不足为奇了。为纳粹设计毒气室的如是,七三一部队解剖室里的如是,xxx们如是……。

孔夫子讲“学”,更是在讲“人”。人之本,在于什么?如果连基本的“人”都没有作到,孔子说:“如礼何?如乐何?”虽然时代变化了,但是对于有关人的本身的拷问,是不是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呢?

孔子在这章提到的东西,也就是这样的一些东西,可以理解为“学”的目的,同样的,也就是“学”的基础。如果连这些基本的东西都做不到,那样真的也就不必“学”了。我们看看孔子眼中的基础是什么东西?

先是又是“孝悌”在儒家看啦,这也是一切的基础,一个人连对自己的亲生父母,一奶同胞都不好,有怎么能够对别人好呢?如果我们不带着有色眼睛去看的话,实际上也是如此。一个打爹骂娘的东西,还能做什么高尚的事情吗?鬼都不信啊。

“谨而信”就更别说了,不论是谁,没有信用都是混不下去的。一个满嘴跑火车的人,谁还能指望他怎么样呢?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