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唉,翻译绝对不是个好工作。不论是翻译古文还是外语,怎么样翻译都是挨累不讨好的。翻译家们所说的“信、达、雅”,的确是很难的。其实和前一篇提到的那样,这句话真的是不该翻译的,原文的本身是相对容易理解的,还翻译做什么?想起了当年某人骂鲁迅的一篇文章的题目《论鲁讯的硬译》,可是我连硬译都作不到。郁闷中……。想想梁实秋先生竟然可以译整部的莎翁全集,而且那样有味道,死的心都有啊!也不知道是怎么作到的,佩服得五体投地,估计俺是没有那个本事了,所以所有的译文其实都是不用看的,我的,更是不用看,之所以写出来,不过是方便大家理解罢了,本来也不算数的。大家凑合着看看也就罢了,呵呵!

“巧言令色”啥东西呢?用白话还真得不好解释,但是原文倒是很好理解,简单的说,“巧”就是好,“令”就是善。简单的理解“巧言令色”就是那种整天在你身边说好话,献殷勤,陪笑脸的货色。“鲜矣仁”鲜,三声,就是少的意思。孔子这句话说的绝对是个真理,我们看到这样的人,最好是绕着点走,否则,可能被人卖了,还帮人家数钱呢!被人忽悠瘸了还说谢谢呢。呵呵。用俺们东北的土话说就是:“凡是嬉皮笑脸、嘴上抹了蜜似的小白脸子,就没有一个好银(人)”呵呵,孔老夫子说话当然不能像俺这样粗鲁,但是土话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还是孔子原话说的好,俺们还是听孔夫子的吧。文言其实也是有不少优点的,当年为了某些目的,将其彻底的抛弃,也未必就是什么好事。一个经典的比喻就是给孩子洗澡,为了泼洗澡水,却把孩子也给扔了。许多东西都是这样,比如正体字。

文言总是可以给我们一种画面感,就好像有一幅画眼前一样。看到“巧言令色”这四个字,我的眼前就会出现一幅画面:“一个一脸正气的人,在那里夸夸其谈地讲着非常正义、非常有道理的话……”。呵呵,其实这样的人我们都见过,每天只要一打开电视,十个台里会有八个都会有这样的人。呵呵,建议千万不要在吃饭的时候看,不然喷了满地不好收拾,而且还有吸入气管的可能,还要麻烦我的同行们,那就不值得了……。嘿嘿,

越是虚伪的,越要装得真。有时候,一个真的“恶人”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那些面善的。十个左冷禅也玩不过一个岳不群。孔老夫子早就告诉我们,表面上的光鲜是靠不住的,越是高调唱着的人,越可能是男盗女娼之徒。

小时候虽然没读过《论语》,但是这种感觉一直都有。其实,既便没有謮过《论语》,《论语》的、孔子的、儒家的许多东西,早就融到了血液里了。既便是在那些骂孔子最凶的人,其思维里一样都会有孔子或儒家的成分在里面。这是洗不掉的,经过了千年以上的沉淀。包括儒家在内的传统,己经和我们的血液与灵魂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了。短短的五六十年、三四百年都是分不开的。

然而。自从看了孔子的这句名言以后。总有一个后遗症:每次看到“正人君子”们总是想……。

呵呵。这样也不好!

【参考译文】

孔子说:[喜欢]花言巧语和[虚伪的。故做善良状的]伪善的面貌的[那类人],是很少“仁”的。

【连载4】1.04三省吾身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思考与随想】

第四章我们的曾参就出场了,这也是必然的事情,人家本身就是名人。再说了,一般认为《论语》主要就是曾参的学生们编的,在第四章出场已经是给别人面子了。甚至有人说《论语》就是曾参自己编的,那个估计是忽悠的,论语中明明白白的记录了曾参得病,甚至死亡之前的事情。难道死人还会编书吗?罪过,罪过,子不语怪力乱神,还是别瞎说了。

曾子就是曾参了,论语里面除了孔子以外,能被称为“子”的也就是曾参,有若,冉有几个,各有缘故。主要还是和他们的学生参与了《论语》的编辑工作的关系,曾参字子与,曾皙(名点)之子。曾参在传统上被称为“宗圣”,他前面称为是“圣人”的孔子,后面称为“亚圣”的孟子,而曾参恰好是这两者之间的关键!提到孟子,那是我最喜欢的先秦诸子之一了。另两个是庄子和墨子。孔子是述而不作的,而孟子的文章总是能给我最深的警醒。然而,历代的统治者都不大喜欢孟子。朱元璋那土匪不是就要把孟子的神位从孔庙里搬出去吗?也许只是因为孟子他那句“君为轻”的话吧!其实对孔子不也是一样吗,除了供给年年相似的冷猪头以外,对于孔子的思想也是阉割了,再阉割的。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为什么只是半部呢?因为另半部对那些土匪不利呀。对不起,扯远了,说曾参又扯到孟子那去了!也许是他们和孔子联了宗吧,到现在也是那样,比如曾宪梓、孔祥熙、孔令辉那样,辈分分明。

曾参他爹,就是后来那个喜欢在春天里下河游泳的曾点。呵呵!父子两人都是孔子的弟子,也真是不一般。还有谁来的?传说中好像还有颜回父子,但是颜回他爹算不算正式的弟子也是没有定论的。我们还是说曾参,曾参有一个经典的小故事,估计大家地都熟悉,简单的说说,也是有许多的隐喻的。故事讲的是“曾参杀人”。什么?孔子的徒弟里面还有杀人犯?呵呵,其实也是有的,但是不是曾参。这个故事也和杀人无关,别急,听我慢慢说。

话说有一天,曾参不在家,估计是上孔子那上学去了。只有他妈在家,他爹呢? 好像是死了,没做仔细考证,不好瞎说,可能也上学去了(纯粹胡说,呵呵)。曾参他娘正在织布,(孟子他娘也常干这个,古代女人都需要作纺织女工?也真不易!既便不差钱!)。他家的一个邻居跑来,对曾参他娘说:“曾参杀人了!一会儿就来抄家了!还不快跑!”曾参他娘跟连头都没抬,就说了:“不可能!胡说!我们家小参可不能!”那人就走了……

过了一会儿,又一个邻居跑来说了同样的话。这回他娘又说了:“不可能!我们家小参不是那样的人!”嘴上是那么说,可是手停了下来,说话的人走了以后,曾参他娘也没心织布了,就呆坐在那里想,想的是什么?……没人采访过,我也不知道。

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邻居来了。说的仍然是相同的话,结果,据说他娘挟个包——从后门跑了。也有人说是翻墙跑的,我是不信的。结果,原来是另一个叫曾参的人杀了人,大家都传差了。这个小故事,充分的证明了流言的威力。一件事情,被多个人重复以后,不论多么荒诞,连最亲近的人可会相信!呵呵!

故事讲完了,俺们回到论语本身来说事。这段话也是大家经常提到的。也许因为入选教材的原故,也许是因为这几段在论语的第一页吧。我们看书,第一页总是被翻得很烂。

“吾日三省吾身”。有人说是三面镜子,有人说曾参省的就是下面的三件事,应该也是一种误解。这里的“三省”,应该是不能只是指实数的“三”,应该是当“多次”的意思讲。更不能绝对的说就是下面三件事。如果真的是每天三件是就有趣了,早饭前想第一件……,午饭想第二件……,晚饭想第三件……,呵呵!或者早中晚各想一遍这三件事,还真累!一天也不用干别的了,任何事情这样机械的去解读,总是有些可笑。那曾老夫子莫非就像早年间看过的那老电影一样?

“女人啊,每天早晨都要对着镜子说:我长得真美,人人都爱我......”

呵呵,有点累。轻松一下!

我们是不是有必要每天都要这样的反思和反省?也许没必要,整天都反思。也就真的不用干别的了。但是,一段时间反思反省一下自己的灵魂还是有必要的。要不然,我们就有可能失去我们自己。至于是不是曾老人家说的那三件事,倒不一定是绝对的。曾参说的三件是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的自省之中,至少应该包含曾参说的这些事情。

第一件事说的是忠,是忠于人?还是终于事?另外有一种感觉,他说的为人谋。是不是讲的本身就是为了君主办事呢?存疑.(当然只代表我自己的疑惑)大部分人还是认可是一般性的为人办事,不一定指的是君主。

第二件是讲信、讲诚。这有什么可说的吗?

第三件是学,语义很清楚,唯一可计较的还是前文说过的那个,“习”的理解,是温习还是练习呢? 没有实践的“学”还是“学”吗?毕竟“礼”不仅是空泛的制度,而且是有一些形式上的仪式在里面,是需要练习、演习的。余下来就不多说了。我们知道有本书叫做《传习录》也就来源于这个。

这三个,作为孔子的弟子是都要作的,也都是经典的命题。以后还会讨论到,现在还是不多说的好。

【参考译文】

曾参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给人办事是不是尽力了呢?和朋友们相处是不是能作到以诚待人呢?学的东西复习(练习)了吗?

【连载5】1.05治国知道

【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思考与随想】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