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作者自述

少喜读书,不求甚解。尝混迹于诗书礼乐之中,亦曾起著书为业之念。

奈何因缘,从父母之命,入医道糊口。

尝与一班师友,效竹林之旧事,诗酒为乐。

奈天时不济,光阴易逝。世事艰难,俗事缠身。

故友良朋东走西顾,遂绝弄墨舞文之心。安于无聊无奈之地。

不求富贵于良人,只愿瓢箪以果腹。

山中莫辨日月,寒尽不知期年。

少浊醪以醒脑,无半日之余暇。

感天地万物之不仁,叹桑田沧海之变化。

一事无成不及嗟,可叹鬓边生白发!

【前言】不是序是胡说

朋友,你读过《论语》吗?

读过,

真的吗?拜托不要告诉我说你看的是某女士或者某先生的那个……

如果你还没读过,建议你读一遍。

如果你读过,建议你再读一遍。

不论你对我们这个国家和我们的传统是赞赏、是崇拜,还是鄙夷。只要是你还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孔子、儒家、《论语》都是永远也绕不开的话题。

如果您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还有那么一点的温情,还有一丝不舍的话,那么请您读一次《论语》,也许您会发现一些自己并不了了的东西。

如果您对我们的传统崇拜得五体投地,整天的哀叹着“人心不古”的话,那么请你读一遍《论语》,只有真的明白了你所崇拜的东西是什么,这种崇拜才不是迷信。

如果,对我们这个老大帝国的一切都视为糟粕,提起来就满脸的不屑,那么请你看一遍《论语》反对也要有个理由不是?否则同样也是一种迷信和盲目。

如果你将孔子当成是圣人的话,那么请你读一遍《论语》……

如果你将孔子当成是千古罪人的话,那么请你读一遍《论语》……

半部《论语》肯定治不了天下,一部也不行。但是没有读过《论语》,你就无法理解我们的历史和现实。

解读《论语》其实更多的是在解读我们自己,包括那些非议孔子的人在内,谁也没有真的就逃得开孔子和儒家的影响,虽然有人不承认,但是只要你真的读一遍《论语》,你自然就会知道我说的是什么了。

对《论语》的解读,从先秦两汉开始,至少有几万本着作。至少不多我这一个不成器的东西。如果有点时间,有点空闲,我倒是建议大家多看看杨树达、杨伯峻、钱穆……等等大师的解说,至于看不看我写的这些东西,倒真的不是重要的。(嘿嘿,当然你看看更好,虽说和大师们的没有什么可比性,至少也算别有一点趣味)

如果您不太忙,还有一点点的时间。不妨每一天给自己五分钟的时间,听何孤直唠叨一下关于《论语》的故事。也许还能游戏意外的收获也不一定。即便没有收获,就当是看一个无聊的、无眠的人的鬼话也未尝不可。人生苦短,但是怎么也不差每天五分钟的时间,也不差每天看上这一两千字。

当您点开这个页面的时候,还坚持看到这里,说明我们还有一点缘分。那么我们就一起穿越历史的迷雾,去看看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正在谈些什么……。

好,现在开始吧,谢谢您的支持。

【连载1】1.01君子乐学

【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思考与随想】:

看佛经,苦苦苦,众生皆苦;看圣经,罪罪罪,你我都有罪。

古今中外,圣人何其多也,几乎大部分的“圣人”都强调着人间的苦难和不幸,都习惯于作完美的救赎。可是我们的孔老夫子却是非常“另类”的圣人。我们翻开《论语》。在泛黄的纸上,我们读到最多的字是“乐”。乐山、乐水、乐学、乐道。一个“乐”字,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人生是一场不完美的旅途,但是并非没有美丽的风景。苦亦过,乐亦过,何不仰起头,笑着看世界,也许会看到别样的风景也说不定。

《论语》开篇讲的就是“学”,这也是必然的事情。《论语》是什么呢?《论语》编出来是做什么的呢?当然是用来教育学生的,是给学生们编的教材呀。不讲学,讲什么呢?难不成《论语》编出来为了出版骗稿费、骗版税、骗眼球的不成?所以开篇讲的就是“学”。这也是整个《学而》一篇的主题,其中深意不说自明。

这一章中学课本里面选用了,现在只要是认识几个字的,也都读过,好像没什么好说的了。每一个中学老师知道用这些话来来教育我们多复习、多作习题;幼儿园的老师用这个话来教育我们要和小朋友好好相处。呵呵,但是实际上是这样子吗?我们真的明白了孔子要告诉我们的吗?也是未必。我们不妨再仔细看看原文,也许还有不同的收获。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讲的就是学之乐。学习是快乐的吗?呵呵,估计如今的“学子”和“烤生”都是不会同意的。每天被习题折磨的一个头两个大,哪里来的什么快乐呢?学习,还要反复的复习,这样的生活还“快乐”?孔老夫子明显是忽悠人嘛!嘿嘿,是的,这样的生活哪来的快乐呢?这是“学习”的错吗?不是,这是“教育”的错。在只有“教”没有“育”的今天,当然不会体会到“学”有什么快乐的。如今的教育,哪里还是“教育”呢?好好的孩子也都被“教育”成了“神童”(精神病儿童),可是,教育本来不应该是这样的。“学”也不应该是这样的。至少孔子那时候还不是这样的。教育的主体是“学”,而不是“教”。人的本事都是“学”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只有发自内心的“学”,才能得到东西,那种填鸭式的灌输,也只能灌输成“烤生”而外焦里嫩。如果仅仅将这个“学”理解为现在的教育,那么真的永远也是无法体会到“学”的乐趣的。这个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好好想一想。

另外,这里面的“时习”其实也不是我们理解的那样,也不仅仅是老师们灌输我们的那个解读,不仅仅是反复的复习、温习的意思。“时”意思是和“当其时也”的含义相同。也就是这个“时”,也就是如杨伯峻老先生说的那样,代表了“一定的、适当的时间”,比如说六岁上学就是正当其时,比如白天上学,晚上休息,这就就是“当其时也”,现在的孩子们,每天都是学习到深夜,正是不当其时。“习”其实也不是复习、温习的意思。这个“习”字,本来就是有“练习、演习”的意思。孔子的“学”里面不仅仅是有啃书本的东西,还有很多的实践的内容。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学以致用才是真的“学”。否则,就成了书虫子了,对世界一点好处也没有的。孔子之学,都是要用的,这点在我们后面的解读中会看到。如果这样的理解,“学”也的确是有快乐的。这也是符合现代的教育观念的。其中的精神,我们以后慢慢讲,慢慢的体会,也许会看得到和我们印象中不一样的孔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话好像是大家引用最多的一句了,尤其是在餐桌上。呵呵!餐桌旁们国人们是通常都是最有创造力的!这句话按一般的理解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关于“朋”的理解。我们现在无法知道孔子他老人家到底是和谁说的这几句话。对学生们说的可能性大一些。如果是这样,那么他老人家说的“朋”。就不应该是“朋友”了。而且按照上学时我那个初中老师的说法(当然,他老人家又不是什么名人。对不对我就不知道了)“同学为朋,同道为友”。那么“朋”似乎就是指远来的弟子了。当然,对于我这样不求甚解的人来说,或者说是一般的读者来说,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朋友也没什么不可以。有的版本就是说成“友朋自远方来”。“朋友”这个词,在古人的心中远远比我们嘴上挂着的那句“朋友”神圣的多。不像我们现在,随便的喝顿酒,都是“朋友”了,后面我们会提到孔子是怎样交朋友,怎样作朋友的,到时候我们再看看,是不是和我们的不一样,也许就会理解为什么孔子要“乐”了。

自得其乐读『论语』》小说在线阅读_第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何况我辈孤且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自得其乐读『论语』第1章

书籍
上一章
1/321
下一章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