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为证其实,商羊舞先生在文中还引用了几条史料:《山海关志》记载:“龙武营,明天启二年阁部孙承宗设”;《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三中的关东情形疏云:“令袁崇焕经营宁远,查国宁督水师于觉华,臣与鹿善继得以备关者备前屯,以守为战,以贻永逸”;明实录中一疏有“原奉马(世龙)总兵传调各营游击金冠(觉华水师)等船只限二十七日作事”;《三朝辽事实录》中有这么一段评价:“无奈阁部(孙承宗)误听监军(阎鸣泰)之言,以为(觉华)必当守也。枢辅至檄兵守,高经略(高第)未及议更”;《明熹宗实录》载有:“高第又疏言,初闻奴报过河,即檄觉华岛将官凿冰自卫。”

第三,觉华岛上的“八万二千余粮料”能够运到宁远城内吗?

根据蓟辽督师王之臣的查报:“二十六日,贼率众攻觉华,兵将俱死以殉。粮料八万二千余及营房、民舍俱被焚。”(《明熹宗实录》卷七十,天启六年四月辛卯)

那么,觉华岛上的“八万二千余粮料”为什么不早些运走?或者在战前就把它们运到宁远城内呢?

这个问题也有现成的答案,答案就在龙云且先生对左派大佬《袁崇焕在“宁远大战”中“丢粮弃岛”罪责难逃》一文的批驳中:

没结冰之前,瀚海相隔的觉华对于没有水军的后金部队完全无忧。为什么要不辞辛苦的把粮运进此时的孤城宁远?当结冰之后,不说抱持死守之心的宁远官兵绝不会帮忙或敞开城门——还是那个问题:怎么运呢?

看看后金打觉华岛的那支部队怎样才能把“八万二千余粮料”运上岸吧:

觉华之战,进攻觉华的八旗蒙古,不是天聪汗时期大征蒙古后的那支军队,也不是联盟攻击林丹汗与入袭大明时的合纵部队。此时不过四千人左右,加800后金兵。承担夜袭任务,应该是纯骑兵。我把他的人数扩充一倍,就算一万人。“带走八万二千石粮食”-那么在战斗之后每匹马要负重1164斤,再加上披甲骑士……负重之王骡子的极限是125公斤左右。不过在这里,战马能不能在600公斤的压迫下迈开马步还只是小问题。咱们的土马比不上欧洲那些体重1000斤的大个,至少也有个500百斤(7—8岁成年蒙古马的体重平均为300~370公斤)。就算后金的战马能不用蹄子(用蹄子是个什么压强?)并学会匍匐前进,几千个八九百公斤的东西一起碾过长达16里的冰封海面,额地神啊!

看起来,这些后金兵也不能把岛上的粮料运上岸,最后只能是一烧了之。

话再回到提出的问题上:怎么运呢?答曰:舟运!

谁又能下这个运离觉华岛的命令?答曰:高第!

可是在宁远战前,高第除了“即檄觉华岛将官凿冰自卫”之外,没有史料表明他还下过从觉华岛撤走粮料的命令,其实,高自己也知道:就连右屯的粮料他都撤不了,而“委弃米粟十余万”,还能再顾及到觉华岛上的粮料?

所以,云龙且先生在驳文中总结道:

高第的作为三个字是毁辽西。具体到粮草,右屯是撤不了,觉华是没有撤。结局是舟运之粮失,屯储之粮焚,关外自焚粮储仓房不知其数~所受损失共三四十万石!

第四,袁崇焕不救觉华岛吗?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很简单:袁崇焕不是不救,而是力所不能,根本救不了。

首先,从战前袁崇焕对宁远及其属地防卫的部署“其各小堡归并”“中后所自愿死守”以及“总兵赵率教自应以步卒守其信地”等来看,他是要求诸城堡各自为战,而对于觉华岛的防卫,他应该也知道经略高第专门对觉华所下“凿冰自卫”的檄令——死守宁远,各自为战,也应该是诸城堡以及觉华岛所早已明确了的。

其次,在当时十三万(也有六万之说)强敌压境的情势下,以一万多士卒守宁远尚嫌不足,袁崇焕哪还有余力派兵出城增援?

再次,死守宁远、确保宁远不失乃袁崇焕之主旨,因为这是山海关安全的重要保证,也是恢复辽东失地的一线希望。这一道理,在袁崇焕的战前部署中也表现得十分明显:“宁远不守,诸城堡如中右、中后,未必能存。又当集关内之力援前屯。”“然事变不可知,且奴之蓄锐三年,其图我必深。”“万一不测,本道定与此城为存亡”。

最后,我想我们一定都明白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我们当然不愿意看到一个被屠戮焚毁的觉华岛;但同样,我们肯定也不愿意看到一个既救不了觉华岛、自己又被破城被屠城疮痍满目的宁远——何况,这又是我们事前都已经知道必然会得到的结果,而且也正是努尔哈赤所希望的,他巴不得袁崇焕出城让他一口吞掉呢。

(文中所摘,除署名文章外均见雪白山明:《大功不抵过,过亦不损功——谈谈袁崇焕的功与过、是和非》)

第380章 袁吧论袁文章述评(四)

卷外卷二百度袁吧近两然年来论袁文章述评

三袁崇焕果真暮气难鼓、不救锦州吗?

明与后金在天启六年正月的宁远之战后,紧接着又有天启七年五月中至六月初的宁、锦之战,其结果同样是明军胜、而后金兵败北。

且看明廷兵部之所题:“今宁远城下之一战,横尸遍野,锦州城之攻,大败归营,两处捷音,先后踵至……此二捷之后,贼气已阻,我气愈张。”(《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七)

再看当时皇太极沮丧至极地承认其败绩:“昔皇考太祖,攻宁远不克,今我攻锦州又未克,似此野战之兵,尚不能胜,其何以张我国威耶!”(《清太宗实录》卷三,天聪元年五月癸己;《东华录》天聪二,元年六月乙亥;元年五月庚寅);“是役也,士卒阵亡甚众”(《满文老档》太宗档,册六);“此次攻打时,兵士死亡很多,大军遂还。”(《旧满洲档》);“是役也,贝勒济尔哈朗、萨哈廉及瓦克达俱被创,游击觉罗拜山、备御巴希殁于阵,上亲临其丧,酹酒哭之。”(《清太宗实录》卷三)

甚至,皇太极此后还有不敢再攻山海关与宁锦一线的说词:“彼山海关、锦州防守甚坚,徒劳我师,攻之何益?”;“野地浪战,南朝万万不能,婴城固守,我国每每弗下”“屡屡出征,屡屡不能长驱。”(《明清史料》甲编,第1本,天聪二年奏本)

不仅如此——明军宁远、宁锦两战皆捷,已经把后金兵打怕了!

何以见得?

这有《建州闻见录》和《清朝开国史略》中的两则记录为证:一,在宁远大战和宁锦大战之之前,每闻出兵,后金“无不欢跃,其妻子亦皆喜乐,惟以多得财物为愿”,连军卒“家有奴四五人,皆争赴偕,专为抢掠故也”(《建州闻见录》);二,而在两次大战之后,“闻有征调,各抱妻拏相哭,祖昔之勇健悍鸷,稍有间矣。”(李鸿彬:《清朝开国史略》第五章第二节再败锦州)

如此看来,袁崇焕在宁锦之战中又一次率领关宁军打败了强悍的后金兵,应该有功而且是大功了吧?

但反袁者们依旧有话说:袁崇焕龟缩宁远、不救锦州,何功之有!

他们的根据,也许就是《明史》所谓“忠贤因使其党论崇焕不救锦州为暮气”吧?(《明史》卷二百五十九,《袁崇焕传》)

瞧,从宁远战的“不救觉华”到宁锦战的“不救锦州”,反袁者们甚至连阉党当时诬陷袁崇焕的东西也抬出来了!

可事实呢?

我们来看宁锦战前及战时袁崇焕的布置——

战前,“奴氛逼近”,袁崇焕紧急布置宁、锦防守(《明熹宗实录》卷八十四,天启七年五月庚辰):

内外二镇协力守锦州。臣坚守宁镇,以副总兵左辅统余国奇官兵为左翼,令都司徐敷奏统官兵从大凌河入锦佐之,其西壁以副总兵朱梅等各官兵守之,而赵率教居中调度,贾胜领奇兵东西策应。至于宁远,以副将祖大寿为主帅,统辖各将,分派信地,相机战守,沿边小堡俱归并于大城,会同关门镇臣,节节防御。领赏西夷,臣遣王喇嘛宣谕,令其结营自固,决不至疏虞。

战时,袁崇焕又先后采取六项措施驰援锦州:一,选精骑“共四千为奇兵,令尤世禄、祖大寿督兵抄道而东阑,出敌后击之。”;二,“又令傅以昭舟师,东出而抄其后。”;三,同时,“募死士二百人,令其直冲夷营。”;四,“又募川、浙死座,带铳炮夜袭其营。”五,“且令王喇嘛谕虎酋领赏夷使贵英恰,率拱兔、乃蛮各家从北入援”(《明熹宗实录》卷八十四,天启七年五月甲申);六,复又“令王喇嘛督西虏扬旗于锦州之地”而故布疑阵以扰之。”并向朝廷要求“急调蓟、宣之兵于山海待援,又急将原兵调来,速给行粮。兵法贵静,变起宜常。除遣将调兵之外,则无别法。其他说神说奇,借有事而得官者,只以滋蔓而无补于事。”(《两朝从信录》卷三十四,天启七年五月)

从袁崇焕战前与战时布置的叙述中,我们已经得出了结论,但这些似乎都被反袁者们无视了。

如果说当时阉宦权奸诬蔑袁崇焕不救锦州、尚可用其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来解释的话,那么,今之反袁者们的不救锦州之说,又该怎样解释呢?

即使撇开这些被无视的事实,那就再来看看史料记载的当事人袁崇焕、兵部尚书王之臣、蓟辽总督阎鸣泰的疏言以及兵部和天启皇帝的批复,如何?

一,袁崇焕在上报部署援锦事宜的疏文中曾说(《明熹宗实录》卷八十四,天启七年五月甲申):

宁远四城为山海藩篱,若宁远不固则山海必震,此天下安危所系,故不敢撤四城之守卒而远救,只发奇兵逼之。

天启皇帝的批复(《明熹宗实录》卷八十四,天启七年五月甲申):

奴氛孔棘,我兵精锐都在前锋,锦州当能自固。宁远四城,关门保障,该抚不轻调援,自是慎重之见。

兵部尚书王之臣复袁崇焕疏言(《明熹宗实录》卷八十四,天启七年五月甲申):

奴兵急围锦州,发兵解围,万不容已。第关外四城,各当坚壁,断不可越信而远援。

天启皇帝批示(《明熹宗实录》卷八十四,天启七年五月甲申):

关外四城,毋轻调发。

二,袁崇焕疏(《明熹宗实录》卷八十四,天启七年五月辛卯):

若锦失,奴又必以困锦之兵困宁,与中右一路乘胜而下,即及关门。彼时謦天下之力与之争于关前,何如及今与之决于宁锦?臣意……马步并进,决一死战。以达锦州,又合锦之兵马奋击,令夷匹马不还。拼此三万五千人以殉敌,则敌无不克。”

天启皇帝批示(《明熹宗实录》卷八十四,天启七年五月辛卯):

锦州危困,势在必援,然须安顿关、宁妥贴,万分无虞。

三,蓟辽总督阎鸣泰奏(《明熹宗实录》卷八十四,天启七年五月葵巳):

臣见宁抚疏云,拼此三万五千人以殉敌,且请自行劲后。嗟嗟!此何等事,而可付之一拼哉?奴夙知兵,今又屡战屡胜,熟于用兵。回忆剿事初举时,以杜松之勇,刘铤之智,贺世贤之刚,及纠合西北数十年蓄养之精锐,未免逐北。今日将略视昔何如?兵力视昔何如?向以全胜之力,撄初发之硎,既已如彼;今以强弩之末,逆乘胜之锋,其有幸乎?

今天下以榆关为安危,榆关以宁远为安危,宁远又依抚臣为安危,抚臣必不可离宁远一步。而解围之役,宜专责成大帅。

天启皇帝批示(《明熹宗实录》卷八十四,天启七年五月葵巳):

宁抚还在镇,居中调度,另选健将,以为后劲。

兵部复议(《明熹宗实录》卷八十四,天启七年五月葵巳):

袁崇焕之孤城》小说在线阅读_第24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雪白山明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袁崇焕之孤城第24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