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话说崇祯二年十月二十六日夜,后金汗皇太极率兵破口犯明,时为蓟辽督师的袁崇焕闻警即率关宁军入援。然而一个月之后,也就是当年的十二月初一日,就在关宁军在北京城下与后金兵三战三胜稍微稳定了局面时,崇祯皇帝却以“议饷”为名召袁崇焕入城,随即下令逮捕了他。理由有两条:一是为何“杀毛文龙”?二是为何“今反逗留”?(《崇祯实录》卷二,崇祯二年十二月辛亥朔)

这当然不是全部的理由,又八个半月之后,也就是崇祯三年八月十六日袁崇焕被“磔”的当天,崇祯皇帝宣布袁崇焕的罪状就有九宗。(《崇祯长编》卷三十七,崇祯三年八月癸亥;《国榷》卷九十一,崇祯三年八月癸亥)在紧随其后的十多天内,崇祯皇帝又两次加给袁崇焕另外的三宗罪,(《国榷》卷九十一,崇祯三年八月癸亥;《东莞县志》卷一二(袁崇焕传);《国榷》卷九十一,崇祯三年九月己卯)前后一共十二宗罪——这是入人于罪者没有提供“罪人”任何证据的十二宗罪,这是由己巳之变引发的街头巷尾的流言、奸佞小人的谗言以及皇帝的金口玉言下的十二宗罪,这是崇祯皇帝处心积虑要抹黑袁崇焕、从而强加在袁崇焕身上的“莫须有”的十二宗罪。

在此期间,或者准确地说是在袁崇焕被“磔”前后,一本以诬陷袁崇焕为能事的小说《镇海春秋》刊刻出笼了,而且因为它的广为散发,其编造的故事——比如“袁崇焕与皇太极密约杀毛文龙”等等——更是推波助澜地在更大的范围抹黑袁崇焕。显而易见,在当时皇帝已钦定袁之“铁案”的背景下,其影响之坏之大,应该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数十年之后,《明季北略》的撰写者计六奇把《镇海春秋》中编造的故事采录进了自己的这本书里。更可笑有是,想不到它们竟然成了三百多年后的今天反袁者们宣称“可信”的“史料”——关于这一点,我们仅以“袁崇焕与皇太极密约杀毛文龙”为例来说明:

首先看张平仁先生的研究成果,他在其论文《〈明季北略〉〈明季南略〉对时事小说的采录》中写道:

《明季北略》中有关毛文龙的内容多出自《镇海春秋》(成书于崇祯三年)。

卷四“袁崇焕陛见”条收录了两种袁崇焕陛见的说法,后一种即据《镇海春秋》第十七回略加删节而成。同条记李永芳向皇太极建议佯许退让辽东以诱袁崇焕杀毛文龙,袁为践五年复辽之诺谋诛毛文龙,先奏请扣减皮岛钱粮,后竟至丝毫不与,事见《镇海春秋》第十五、十七回。李永芳的计策云云,明显是小说家的虚构。

卷五“袁崇焕谋杀毛文龙”除开头的背景交待、杀毛文龙后崇祯帝嘉谕袁崇焕外,其余均据《镇海春秋》第十八回删改而成。

(注:感谢网友二年复辽毛文龙先生,张存仁先生的这篇论文以及下面引用的刘鹤岩先生的论文《〈镇海春秋〉体现作者的政治倾向》都是由他在袁吧的)

进一步再说具体一些:

先看《镇海春秋》的第十五回‘魏忠贤发调内臣兵,袁崇焕遣吊夷人孝’是怎么写的:

(李永芳)献策道:“如今要得广宁除非还是起兵,只控那毛文龙闻了消息,又发兵截我之后。怎么是好,不如写封信去与那袁崇焕道我这里自走后以来被毛文龙杀了无数人,我父王为此偏劳成病而终,此仇莫大此恨莫深,只要你行个计校杀了毛文龙,我这里将辽东土地依旧奉还,不敢再来侵犯。那时只要骗得他果然把毛文龙杀了,我们就起兵去攻那广宁,却不是好。”

这封信自然是写了也送了,那袁崇焕又是怎么回话的呢?且看《镇海春秋》继续写道:

袁崇焕道:“我这里不便谢回书,你去多多与我拜上可汗,可汗书中一一行去便了。”

如此一来一往一环扣一环,袁崇焕与后金皇太极有‘前约’杀毛文龙的事便由《镇海春秋》“铁”定下来了!

再来看看《明季北略》是怎么说的,其卷四“袁崇焕陛见”写道:

先是降将李永芳,献策於大清主曰:兵入中国,恐文龙截後,须通书崇焕,使杀文龙,佯许还辽。大清主从之。崇焕答书密允,复以告病回籍,乃寝。至是,再任,思杀文龙,则辽可得。

从这中间及有关资料中,我们不难发现三个值得注意的有趣现象:

其一,虽然《镇海春秋》说的是大白话,而《明季北略》则文白相兼,但两相对照,何其相似乃尔!由此说来,《明季北略》在袁崇焕与皇太极有“前约”杀毛文龙这件事情上是直接抄自《镇海春秋》,或者说得文雅一点是《明季北略》采录自《镇海春秋》,应该不为错吧?

其二,从写作时间上看,《镇海春秋》刊刻于明崇祯三年、也就是袁崇焕被“磔”的当年,而《明季北略》则成书于清康熙年间,何前何后不言自明。

其三,再来看《明季北略》作者本人的说法,为了撰写《明季北略》这本书,他曾经广泛收集明清之际的各种遗闻逸事,按他自己所说就是:“叙次不伦,见闻各异,而笔之所至,雅俗兼收,有明之微绪余烬,皆毕于是矣。”尽管计六奇在其书中没有注明采录自《镇海春秋》,但也告之于世:“有明之微绪余烬,皆毕于是矣。”在没有证据能够证明还有更早于《镇海春秋》的书藉的情况下,认定《明季北略》采录自《镇海春秋》也是很自然的事。

该说说《国榷》《崇祯实录》《明史纪事本末》《石匮书后集》等史书在袁崇焕与皇太极有“前约”或者说合谋杀毛文龙问题上的记述了。

下面是一些反袁派网友们不厌其烦一而再再而三发贴、并用来证明袁崇焕勾结皇太极谋杀毛文龙的“史料”:

戍午,督师袁崇焕杀平辽将军总兵官左都督毛文龙于双岛。崇焕自出都门,至宁远,专主款。初,崇焕于宁远捷报后,即令番僧往唁奴虏,意议和,会罢归,未就。再出,无以塞五年平胡之命,声言折冲,虑毛文龙泄其计,是身入岛诱文龙至,……命水营都司赵可怀以尚方剑斩之。

建虏以(文龙)扼其背,甚忌之。阴通款崇焕,求杀文龙。而崇焕中其计不觉也,惜哉。

——《国椎》卷九十

五月庚戌,袁崇焕至双岛,毛文龙进谒,慰劳甚至。戊午,矫制杀文龙。崇焕自出都门至宁远,专主款;於宁远捷後,即令番僧往清军中唁问,意欲议和。会罢归,未就。迨再出,陛见日,许上五年复辽;既而惧上责效,欲复修款议。恶文龙扰之,乃决计斩文龙……

——《崇祯实录》卷二

崇祯元年,大清朝五王、六王及刘爱塔率兵二万,自镇江至,欲报义州之役。文龙以八千人与部下御之,爱发以四百骑战败,降文龙。大清因是密通书崇焕,订前约,图文龙,崇焕信之。

——《明季北略》卷四

山海总兵满桂战败,遂入城请陛见。言崇焕许皇上五年灭寇,难践其语,故先杀文龙以为信物。

——《石匮书后集》卷十

袁氏身膺不道之罚,则杀岛帅适所以自杀也。中建虏之诱,杀其所忌,能毋败乎?

——《国榷》卷九十

崇焕既杀文龙,密报于清议和。清主大喜,置酒高会。

——《明季北略》卷五

初,天启间,崇焕抚辽东,遣喇嘛僧锁南木座往建州主款,会罢归,未就。至是再出,无以塞五年平辽之命,乃复为讲款计。建州曰:“果尔,其以文龙头来。”崇焕信之,且恐文龙泄其款计,遂身入岛诱文龙至……以尚方剑斩之。

——《明史纪事本末补遗•毛帅东江》

督师袁崇焕事,适当女直主(努尔哈赤)病死,崇焕差番僧喇嘛锁南木座往吊,谋以岁币议和。女直许之,乃曰:“无以为信,其函毛文龙首来。”

——《石匮书后集•毛文龙列传》

崇焕以女直主殂,差喇嘛僧往彼议和,杀毛文龙以为信物。

——《石匮书后集•袁崇焕列传》

毛文龙与建州“既有成约”,愿意出钱赎买辽阳、广宁两地,袁崇焕却“妒其功而杀之,且纳款为内应”。

——《明亡述略》

所有这些,显然都不是撰写者们的原创,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它们“都惊人的一致”,其主旨大都似曾相识。应该说,它们或者也取巧采录于小说《镇海春秋》,或者直接抄自《明季北略》,经过再加工从而改头换面变成了自己的东西。

如果对此结论不以为然,那就看看袁崇焕与皇太极前后两次议和的来往书信,从中找找答案,如何?

这些书信(包括与议和有关的李喇嘛书及皇太极答李喇嘛书等)计有:(天启年间)太宗与袁崇焕书;袁崇焕复书;李喇嘛书;太宗答袁崇焕书;答李喇嘛书;太宗又致袁崇焕书;(崇祯年间)明使喇嘛吊丧;致书袁崇焕议和;太宗致书明执政议和;袁崇焕复议和书;太宗答袁崇焕议和书;续致袁崇焕书一;续致袁崇焕书二;袁崇焕书覆书二封;太宗再答袁崇焕书;袁崇焕再复书等。(这些书信不难在网上查到,有兴趣者可一一翻查对照)

在这些书信中,可有皇太极“行个计校杀了毛文龙”?可有“我这里将辽东土地奉还,不敢再来侵犯”,可有袁崇焕答应皇太极“书中一一行去便了”的允诺?(《镇海春秋》中语);可有“使杀文龙,佯许还辽”?可有袁崇焕“密允”的答书?(《明季北略》中语);可有“求杀文龙”?(《国榷》中语);可有“订前约,图文龙”?(《明季北略》中语);可有“其以文龙头来”?(《明史纪事本末补遗》中语);可有“杀毛文龙以为信物”?(《石匮书后集》中语);甚或其它牵涉到毛文龙的密谋?……

没有!

既然没有,那它们究竟从哪里来?也就是找源头,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有了答案:

一,至少在袁崇焕与皇太极有“前约”杀毛文龙即“斩帅以践虏约”问题上,《明季北略》是采录自《镇海春秋》,其它史书如《崇祯实录》《国榷》等要么转抄或者采录自《镇海春秋》,要么抄自《明季北略》;

二,小说《镇海春秋》是编造的,正如《〈镇海春秋〉体现作者的政治倾向》一文的作者刘鹤岩先生在其论文中所告诉我们的:

《镇海春秋》完全是按照阉党余孽造谣的口径来歪曲事实,它站在阉党立场、在刻意美化与阉党紧密勾结的毛文龙的同时、存心构陷罪名并极力丑化诬蔑袁崇焕和熊廷弼的一部时事小说。

对上述分析及答案,虽然还没有看到有理有据的反驳,倒有两位反袁派人士的两条帖子值得一说:

一,“明清际史书一致就说明他们抄镇海的?只能说明史实一致!”

二,“史料虽然都是通敌斩帅,不仅文字上长短不一,内容上也有相当多的细微差别。原因很简单,史料的来源不一,每个史书作者的记录笔法不一。”

袁崇焕之孤城》小说在线阅读_第24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雪白山明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袁崇焕之孤城第24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