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对后者而言,请你仔细比较一下《明季北略》和《镇海春秋》关于袁崇焕与皇太极有“前约”杀毛文龙的叙述,仅仅是“文字长短不一”和“内容上也有相当多的细微差别”吗?只有一点你说对了,那就是《明季北略》《国榷》《明史纪事本末》等书中记载的都很“一致”的是“通敌斩帅”。可是,尽管“每个史书作者的记录笔法不一”,还有你所说“史料的来源不一”,但这条“通敌斩帅”既然已经被你认定为“史实”,那么它的“不一”的来源貌似也已确定,请你随便给出其中的一个“来源”,让大家看一看,应该吧?再进一步,找出这些“来源不一”的史料的总源头来,亮一亮你对“通敌斩帅”的认知,怎么样?

说到底,无论挺袁,还是反袁,大家都要面对同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史料”究竟从哪里来的?

不自量力的我在文章中已经给出了一个答案。

两位网友,也花点力气,找一找,如何?我想,凡是在网上看到你们发帖留言的众网友,也一定在等着你们给出的有理有据的答案呢。千万不要说什么“源之不见”之类的话,那样是会落下笑柄的。当然,这也要看两位网友的意愿,如果不大愿意,也就不勉强了。

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也是一件大事,我想一定还有人专门研究过,而且其论述一定更丰富、更充分,结论也一定更有说服力。这当然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想象——因为缺乏对历史的深入了解,所以我更愿意向这方面的专家学者们学习,也好借以弥补自己在这段历史上的不少缺憾。

另外,还有一条在网上常见的“史料”,自然也是倍受追捧的:

袁崇焕遣喇嘛僧吊老酋,因以款议未成,而崇焕去位。迨先帝初立,意在灭奴,召崇焕授兵柄。崇焕阳主战而阴实主款也,甚至杀东江毛文龙以示信。嗣先帝之不许,遂嗾奴阑入胁款,仍戒以弗得过蓟门一步,崇焕先顿甲以待。是夕敌至,牛酒犒劳。夜未央,敌忽渝盟,骑突薄城下,崇焕师反殿其后。先帝于是逮崇焕诛之,而款议再败。

——徐石麒弘光年间所上的反对与满清议和的奏疏

这一“史料”的前半段让人很是眼熟,和前面一些史书所收录的“史料”也有“很惊人的一致”,是真是假就不再多费笔墨。而后半段倒也新颖,把袁崇焕在蓟州“通敌”的情节描画得活龙活现。这种说法如果被证实,不就是袁崇焕“通敌”的有力证据吗?可惜又不是!

请看我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袁崇焕十二宗罪辨析”一文中的驳斥:

众说周知,当时蓟州守军不只袁崇焕的关宁军,还有蓟镇西协的麻登云部和保定镇的曹鸣雷部,既然“敌至,牛酒犒劳”,动静自然不小,即使关宁军不报,麻部和曹部也不会置之不理。可崇祯皇帝为什么也不知道、直接以“通敌”置袁之罪呢?显然并无此事。

还有两件事为此佐证:一件是梁廷栋为崇祯皇帝出主意“仍以专杀毛文龙正崇焕罪,且不必言为款为叛”,第二件是温体仁五道密疏请逮请杀袁崇焕,挖空心思罗织袁之罪名、却居然也没有以“敌至,牛酒犒劳”为依据——梁、温二人一为兵部尚书、一为内阁辅臣,甚为崇祯皇帝所宠信,也都力主杀袁,他们都不以此或不敢以此为据,时任南京吏部郎中的徐石麒又有什么根据煞有介事似的将此列入自己的奏折里!

列举此例,只是想进一步说明在读史书(当然也包括徐石麒的这份奏折)时看到或者著述时打算引用某“史料”的时候,至少要先辩认一下真伪,尤其是那些有真也有假的史书,一定要特别留心。一旦误入陷阱,以假为真或将真作假,岂不大煞风景甚至害己害人?因为我在读书写文时也曾为此上过当,将一点心得体会写在这里,也真是班门弄斧了。

借此机会,回答两位爱骂人的网友的质疑。

在我的一篇文章“学者训人,不小心把自己也训了一一争议袁崇焕引出的思考二”的帖子后面,网友61.179.14.*跟帖:“请问xfxbsm知道什么叫小说吗?完全真实还叫小说吗?你也许会说这部分不应该不真实,那么你的意思是小说哪部分不真实还要你认可??!!呵呵历史文献需要你认可,小说哪部分虚构也要你认可??!!真是个傻孩子!”

看61.179.14.*说话的口气,可能是一个有学问的人。我虽然没有学问,却也知道小说可以虚构,但小说(具体应指历史小说)的作者决不可以说自己虚构的小说就是历史!也不可以误导读者把自己的小说当作历史!更不可以标榜小说是“史书”、甚至自己编造“史料”硬塞给读者、要他们相信那也是历史!至于历史文献,自然不需要我等没有学问的人认可,但我知道小说《镇海春秋》决不可能是历史文献!小说哪部分虚构当然也不是我等没有学问的人可以说三道四,但我知道虚构的东西决不可以标榜成历史在市场上叫卖!因为这样做既害己更害人,比如小说《镇海春秋》,三百多年来就不知害了多少人了!

61.179.14.*,你看起来好像是有点学问,但是,如果连我等没有学问的人都知道的这些起码的常识、而你却还不大清楚的话,是不是显得有些“傻”呢?当然,我也知道,你并不“傻”,也不“天真”。只不过,张嘴就骂人,那可就不是一个“好孩子”了!

还有一位网友211.137.181.*跟帖:“居然有脸说所有反袁的证据都是抄镇海春秋的,楼主是看见了还是穿越了?这种毫无论证的sb话楼主也有脸说出口!”

第一,请211.137.181.*注意,我在“《镇海春秋》是‘史书’吗?”和“学者训人,不小心把自己也训了”的文章中说的是:在“袁崇焕杀毛文龙”或者具体说在“袁崇焕与皇太极‘密约’杀毛文龙”这一问题上,《明季北略》等史书是抄自《镇海春秋》的!你私自改为“所有反袁的证据”,意欲何为?我尊重你发言的权利,但不屑你“居然有脸”明目张胆地篡改他人文字的这种“勇气”!

第二,我在两篇文章中对自己的立论都有论证,222.220.228.*、222.220.230.*、58.241.135.*、218.63.125.*、116.53.13.*、唯爱沧月e等许多网友都看到了,独独211.137.181.*看不到,也许是你疏忽了,这不怪你。我在本文中再做一次论证,但愿你不再选择性地“疏忽”了。同时告诉你,我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一一袁崇焕十二宗罪辨析”一文中也有论证,有兴趣的话,请看一看。欢迎你跟帖批评;更欢迎你给出反驳《镇海春秋》是相关“史料”源头的论证;或者干脆再简单一点,直接论证出《明季北略》《国榷》等书中相关问题的“史料”的源头,也就是:它们是从哪里来的?这一点不算苛求吧?不过,我还想给你一个建议:有理尽管说理,实在没有必要把“sb”什么的挂在你的嘴上。既想“有脸”,又忍不住说粗话,这反差恐怕有点太大了吧?

第三,我在包括本文在内的几篇文章中的论证可能都不如你的意,而且冒昧预测一下,你和其他反袁派人士恐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也回答不出“它们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那我们就等等吧。好不好?我在前面说过,这么大的事,一定会有人研究过。当然,这需要有点耐心。只是届时不要再骂人了,须知: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其实也就是不尊重自己。明白?

该回答第三个问题了。

由小说《镇海春秋》捏造构陷、并经由《明季北略》采录以及《国榷》等书转抄的上述“史料”(或者也采录自《镇海春秋》?),竟然在三百多年之后倍受追捧、并堂而皇之地登上激辩袁崇焕是英雄还是汉奸的大舞台上。

为什么呢?

我以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不容忽视。

一是不少读史者的盲目随从。

这是从有网友说的一句话所想到的,他说:读了《袁崇焕评传》敬崇焕,读了《窃明》骂汉奸。(原话记不大清楚,其大意若此)

对网友读什么书、读之后有什么样的感想有什么样的选择,我既无权干涉,也无意指责。只是从他的话中想到了读史者应持的态度,我在前面说过,读书或读史“至少要先辩认一下真伪,尤其是那些有真也有假的史书,一定要特别留心。一旦误入陷阱,以假为真或将真作假,岂不大煞风景甚至害己害人?”小说是允许虚构的,看来应当除外。但是,既有标榜小说是史书的,也不乏误导读者把自己的小说当作历史的人,那么不读也罢;读,就更应该多加小心了。

想必这位网友是在读了《窃明》之后才鼓起了质疑权威的勇气的。

读了《袁崇焕评传》敬崇焕,说明金庸先生这本书有感染力。不过,也许这位网友没有注意到金庸先生在一些问题上对史料的采信与论述也有不大严谨之处——比如如今网上到处可见的对袁崇焕“九千破十万”的质疑——所以在读书之后全盘接受、又受到感染而敬崇焕。

读了《窃明》骂汉奸,看来这位网友非常赞赏这本小说作者的“质疑精神和探究精神”,同时也鼓起了自己质疑权威的勇气。这应该不错,但这位网友在痛恨受了金庸先生“骗”的时候,似乎又全盘接受了小说作者对袁崇焕的指责,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从一种盲目随从走到了另一种盲目随从。

而且,令人遗憾的是:在这种走极端和盲目随从中,忘掉了质疑的基本前提。

质疑的基本前提是什么?是求实。

比如金庸先生《袁崇焕评传》中的“九千破十万”——关于后金第一次破口犯明的兵力,曾有几种说法:十万说、数万说、网友Capo先生则有一万六千说,而网友Dryriver先生在其“浅析崇祯二年后金入关兵数兼与Capo商榷”一文中提出:满蒙联军破口之前兵力六万左右,到北京时大概在四到五万之间,广渠门之战中则是袁崇焕军九千对后金莽古尔泰率二万左翼四旗及蒙古兵。金庸先生也许没有经过考证,便在其书中写下了后金在广渠门投入的兵力达十万之众,这当然是不严谨的。然而他所写的袁崇焕打败了皇太极,只是夸大了战果,基本事实却没有错。在这一点上,他并没有“骗”读者。

小说《窃明》呢,首先在对史料的选取上就存在不少“硬伤”,这一点商羊舞先生、usstedu先生以及众多网友都已严正指出过,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有人会说,那不是小说么?可你也别忘了,该书作者却一本正经地宣称:“我是历史爱好者,我写小说时对历史的态度很严肃,小说可以承载历史学术问题。”要知道,在一些事关重大的问题上,那些“硬伤”会对相关历史人物的评价足以造成颠覆性的后果!

比如前面一再提到的小说《镇海春秋》对袁崇焕的构陷,就是一个例子。可是《窃明》作者还在书中将它标榜为“史书”,能说“对历史的态度很严肃”吗?能说是在求实吗?能说不是在误导读者相信那些捏造的“史料”吗?

不知这位先后读过《袁崇焕评传》和《窃明》的网友想没想过,你在质疑《袁崇焕评传》的时候,可否对《窃明》也曾质疑?你也认为《镇海春秋》是史书吗?你也认为由《镇海春秋》演变出来的“史料”是史实吗?而在这样捏造的“史料”下,能有一个“真实的袁崇焕”吗?盲目随从地骂汉奸当然痛快,可是,在骂过之后,你不觉得对明季的那段历史对袁崇焕都是不公正的吗?

我由此想到,如此骂汉奸的这种现象大概很普遍,这也许就是捏造的“史料”往往倍受追捧的原因之一吧。

袁崇焕之孤城》小说在线阅读_第22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雪白山明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袁崇焕之孤城第22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