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中间至少有两点很值得注意,就是勇者、君子和英雄们的“能”与“直”,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他们难容于朝廷难容于社会的重要原因。
先说“能”:因为“能”,他们办事卓有成效,自然功劳也大。对朝廷和社会来说,这当然是好事。可是,“能则遭嫉”“嫉则谤生”,他们必然要为自己的“能”付出代价、为自己办事的卓有成效埋下意想不到的许多麻烦……如果他们遇上一个知人善任的明君英主,他们当然可以放心大胆地各显其“能”,建功立业了;可如果他们遇上了远贤臣亲小人的昏君庸主呢,那被嫉妒遭诽谤的结果,能让他们有好下场么?
再说“直”:因为“直”,他们不会迎合、不知苟且,也不弄虚作假、更不会不择手段,说话直来直去一是一二是二、办事兢兢业业丁是丁卯是卯。可是,单是他们的不会迎合,就已经犯了大忌,对高高在上乾坤独揽的皇上,你不恭维不巴结不迎合,甚至今天奏对说他这不是、明天上疏说他那不对,他高兴吗?他还相信你吗?一旦触到了皇上的痛处,龙颜大怒之下,他们的下场还能好么?
有人说,既然“能”,必有“智”,何不弃“直”而选“智”?何不圆通练达玩点权谋弄些手段保身保家呢?这么说虽然也有它的道理,可是,如果他们真的这样想这样做了,他们还配得上称为勇者称为君子称为英雄吗?充其量也不过“能人”、“能臣”而已;何况如此行事,还有更加严重更加可怕的后果——想想吧,如果到了为保身保家而人人都不择手段、甚至一个朝代都通行不择手段的时候,那不已经病入膏肓了?
来自《宴子春秋》的一则故事非常有意思:齐景公用宴子治理东阿,可是还不到三年,向齐景公告宴子状的人越来越多,齐景公大怒,召回宴子要罢其官。宴子没有分辨,只是态度诚恳地请求再给三年机会,齐景公想了想也便答应了。宴子回到东阿之后,尽反其道行之,果然换来了一片称颂之声。齐景公大喜,准备重赏宴子。想不到宴子坚辞不受,齐景公奇怪地问宴子何故?宴子道:“第一次去东阿,施行利于百姓的措施,于是坏人责怪我;惩治偷盗无赖,于是无赖怨恨我;权贵犯法,与民同罪,于是权贵们嫉恨我;对周围的人严肃认真,不徇私情,于是周围的人责骂我。有人中伤告状是自然的了。这一次,不做对民有利的事,坏人开心了;释放鸡鸣狗盗之徒,无赖们高兴了;权贵们犯法,不依法惩治,权贵们无怨了;周围的人放任自流,徇私枉法,周围的人满意了;于是,这些人都颂扬我,您也信以为真了。三年前,国君要处罚我,其实我该受赏;现在国君要封赏我,其实我该受罚。这就是我不能受赏的原因。”【46】
中国人民大学的张鸣教授由此而有感而发道:“小人不可得罪,有权者身边的小人尤其不可得罪,这是跟‘为政不得罪巨室’一样的做官铁律。反过来,不得罪就意味着要讨好,不是两不相涉、互不侵犯。因为如果你不讨好而别人讨好,那么你的不讨好,就变成了‘得罪’。这就是为什么无论哪个朝代,无论皇帝贤与不肖,皇帝身边的人,男的女的,包括没了关键零件的宦官,大家都要拍他们的马屁、至少得给面子的缘故。”(【47】
实际上,除了小人,很多为官者多数情况下想要升上去,而且升得快点,除了人们早已熟悉而且官员们也早就驾轻就熟的各种歪门邪道、即现在通行的所谓“潜规则”【48】之外,还有一个条件必须具备,那就是:官缘。“为官时,不仅要打点好皇帝周围的人,而且上下左右都得八面玲珑,弄个清爽。官缘好,首先脾气得好,个性是不能要的,脾气得收起来。虽然史书上不多见这类人的事迹(实在没什么好说的),但这类人,一般来说,升得快,上去得多,越是高层,越是堆集这样有官缘的高手。”【49】
这就是官场,这就是小人和官缘好的官员们游刃有余的官场!
就在这样的官场上,袁崇焕以及像袁崇焕这样“知其不可而为”的勇者、君子和英雄们能有立足之地吗?他们最终能不被淘汰出局吗?
这当然不是官场的全部,但仅此就已经足够了!坏人多了,好人少了,小人笑了,大明亡了——这是大明灭亡的历史事实留给当时人、也留给后人的很有警示意义的教训之一。
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位明君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要想使百姓安居乐业,就必须要使国家和社会的风气正。而要想风气正,朝廷就必须要努力做到自身的风气正,要惩治坏人、小人而善待好人、正人,让坏人、小人恶有恶报而好人、正人善有善报,让坏人、小人越来越少而好人、正人越来越多,让勇者、君子、英雄与忠臣们的事迹和精神得以传扬从而使人们尊崇、敬仰和争相效法,让坏人、小人们的嘴脸和恶行得以暴露从而使人们鄙视、憎恨和引以为戒——这是许多历史事实留给当时人、也留给后人的非常宝贵的经验之一。
注:
【1】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的妻子南子所戏弄,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孔子见南子的故事,被南子戏耍一通后的孔子离开了卫国。前往赵、宋国,到了宋国听说宋国的大司马要杀孔子,于是,师徒就逃到了郑国,在逃跑的途中弟子们发现孔子不见了,子贡就到处打听,发现河边有位老人,上前一问,老人告诉子贡“夫子倒是没看到”,东门倒是有个人,“累累如丧家之犬”,于是子贡前往,找到孔子后就把老人讲的话给孔子说了,孔子不但不介意反而高兴的说,“说我很像丧家之犬,太对了”。这也算是孔子在周游列国是穷困潦倒的写照吧(引自内蒙古出版社《史记》第一卷180页)。
【2】《礼记•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国先贤孔子的治国思想。他在《大学》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中庸》中又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3】《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4】《史记•伍子胥列传》;《左传》;《国语•吴语》
【5】《史记•屈原列传》
【6】《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7】《宋史•岳飞传》;《宋史纪事本末•岳飞规复中原》
【8】预言——
一,袁崇焕天启六年八月上疏:“凡勇猛图敌,敌必仇;振刷立功,众必忌。况任劳之必任怨,蒙罪始可有功。怨不深,劳不厚;罪不大,功不成。谤书盈箧,毁言日至,从来如此。”(沈国元:《两朝从信录》卷三十一,天启六年八月)
二,崇祯元年七月上疏:“军中可惊可疑者殊多,但当论其成败之大局,不必道求于一言一行之微瑕。盖着着作实,为怨则多,诸有利于封疆者,皆不利于此身者也。况图敌之急,敌亦从外而间之,是以为边臣者甚难……但衷有所危,不敢不告。故臣始终曰:战胜在于庙堂。”(佚名:《今史》卷四,崇祯元年七月二十一日)
三,哭熊经略二首:(一),“记得相逢一笑迎,亲承指授夜谈兵。才兼文武无余子,功到雄奇即罪名。慷慨裂眦须欲动,模糊热血面如生。背人痛极为私祭,洒泪深宵哭失声。”(二),“太息弓藏狗又烹,狐悲兔死最关情。家贫罄尽身难赎,贿赂公行杀有名。脱帻愤深檀道济,爰书冤及魏元成。备遭惨毒缘何事,想为登坛善将兵。”(梁章钜辑:《三管英灵集•袁崇焕诗》)
【9】《明史•袁崇焕传》
【10】钱家修:《白冤疏》
【11】《崇祯长编》卷十一,崇祯元年七月癸酉
【12】佚名:《今史》卷四,崇祯元年七月十七日
【13】沈国元:《两朝从信录》卷三十一,天启六年八月
【14】《崇祯长编》卷十一,崇祯元年七月乙亥
【15】《崇祯长编》卷十二,崇祯元年八月庚寅
【16】《崇祯实录》卷一,崇祯元年八月丁未;《国榷》卷八十九,崇祯元年
八月庚戌
【17】《崇祯长编》卷十五,崇祯元年十一月壬戌
【18】《明清史料》
【19】《明史》卷九十一,兵四
【20】《崇祯长编》卷十四,崇祯元年十月壬辰;《明清史料》兵部行《督师袁崇焕题》稿(甲编第八本第七零七页)
【21】周文郁:《边事小纪》辽师入卫纪事;《明史纪事本末》
【22】佚名:《今史》卷四,崇祯元年七月十七日
【23】《内阁大库史料》卷十五,七六九页—七七零页
【24】《满文老档•太宗朝》卷十六,天聪三年闰四月初二日;天聪三年七月初三日;卷十七,天聪三年七月十六日
【25】《满文老档》卷十二,天聪二年四月毛文龙致皇太极第三封信
【26】李光涛:《明清档案存真选集初辑》毛文龙致皇太极第六封信
【27】《明清史料》蓟辽督师袁崇焕题本(甲编本第八本第七百一十九至七百
二十一页,崇祯二年六月二十一日到覆讫存案行旨讫兵部呈于兵科抄出)
【28】《崇祯长编》卷二十三,崇祯二年六月戊午
【29】《崇祯长编》卷二十三,崇祯二年六月壬申
【30】《清太宗实录》卷五,天聪三年十月乙亥;丁丑;戊寅;辛巳
【31】《明怀宗实录》卷二,崇祯二年十一月辛卯;周文郁:《边事小纪》二,辽师入卫纪事
【32】《崇祯实录》卷二,崇祯二年十一月庚子
【33】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
【34】《崇祯实录》卷二,崇祯二年十一月戊申
【35】《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六,东兵入口;《国榷》卷九十,崇祯二年
十一月丙申;樊树志:《崇祯传》九十三页;文秉:《烈皇小识》卷二;《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六,东兵入口
【36】《崇祯实录》卷二,崇祯二年十二月辛亥朔
【37】查继佐:《罪惟录》
【38】《国榷》卷一百,崇祯十七年三月辛亥
【39】《崇祯长编》卷三十七,崇祯三年八月癸亥;《国榷》卷九十一,崇祯三年八月癸亥
【40】《国榷》卷九十一,崇祯三年八月癸亥;《东莞县志》卷一二袁崇焕传
【41】《国榷》卷九十一,崇祯三年九月己卯
【42】《明季北略》卷五,逮袁崇焕
【43】陈田《明诗纪事》袁崇焕《南还别陈翼所总戎》:慷慨同仇日,间关百战时。功高明主眷,心苦后人知。麋鹿还山便,麒麟绘阁宜。去留都莫讶,秋草正离离。
【44】梁启超:《袁督师传》
【45】王蒙:《悲壮的“知其不可而为之”》
【46】《宴子春秋》宴子治东阿
【47】张鸣:《民意和官意》——原载《瞭望东方周刊》2008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