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明朝正统十四年,有土木之变,正统皇帝朱祁镇被蒙古也先俘获,北京危在旦夕、大明危在旦夕。这时候,幸而有一个叫于谦的大英雄、大忠臣挺身而出,也幸而保住了北京、也保住了大明。于谦迎回了正统皇帝,却也给自己日后的被杀埋下了祸根——几年之后,就有几个无耻之徒石亨、徐有贞等勾结太监曹吉祥等密谋而有夺门之变。朱祁镇复辟,于谦便被诬陷‘谋逆’,其结局也自然是处死……

“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英雄和忠臣——可是,孩子,你想一想,他们是真的要‘造反’要‘谋逆’吗?不!绝不是这样!他们忠心报国、挽救危亡,怎么会‘造反’?又怎么会‘谋逆’?他们之所以被强迫背上‘造反’‘谋逆’的罪名,答案只有一条:有人要铲除他们的影响,而且不想让他们活!而在‘造反’‘谋逆’的名义之下,他们能有好下场么……”

“怎么会是这样?叔叔——”文弼两眼直瞪瞪地看着宋世英,眼神里含着愤怨和迷茫,“难道作英雄就只能死?难道当忠臣也只有悲惨的下场?这种历史这种现实,不是太不公平太残酷了吗?”

“这也是势,大势使然,少有躲得过逃得掉的。当然也有他们性格方面的因素以及其它种种的原由。不过——”宋世英说话依旧慢悠悠地,沉重之中的哀伤里又有一种由衷的崇敬之情,“叔叔还要告诉你,有两点很值得注意,就是忠臣和英雄们的‘能’与‘直’,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实际上也是他们难容于朝廷难容于社会的重要原因。

“先说‘能’:因为‘能’,他们办事卓有成效,自然功劳也大。对朝廷和社会来说,这当然是好事。可是,‘能则遭嫉’‘嫉则谤生’,他们必然要为自己的‘能’付出代价、为自己办事的卓有成效埋下意想不到的许多麻烦……如果他们遇上一个知人善任的明君英主,他们当然可以放心大胆地各显其‘能’,建功立业了;可如果他们遇上了远贤臣亲小人的昏君庸主呢,那被嫉妒遭诽谤的结果,能让他们有好下场么?

“再说‘直’:因为‘直’,他们不会迎合、不知苟且,也不弄虚作假、更不会不择手段,说话直来直去一是一二是二、办事兢兢业业丁是丁卯是卯。可是,单是他们的不会迎合,就已经犯了大忌,对高高在上乾坤独揽的皇上,他们不恭维不巴结不迎合,甚至今天奏对说皇这不是、明天上疏说皇上那不对,皇上心里高兴吗?还能相信你吗?而不知什么时候也不知为什么他们一旦触到了皇上的痛处,龙颜大怒之下,他们的下场还能好么?

“有人说,英雄和忠臣既然‘能’,必有‘智’,何不弃‘直’而选‘智’?何不圆通练达玩点权谋弄些手段保身保家呢?这么说虽然也有它的道理,可是,如果英雄和忠臣们真的这样想这样做了,他们还配得上称为英雄、称为忠臣吗?充其量也不过‘能人’、‘能臣’而已;还有更加严重更加可怕的,孩子,你想想,如果到了为保身保家而人人都不择手段、甚至一个朝代都通行不择手段的时候,那不已经病入膏肓了?

“记得你爹爹说过一位秀才曾经给他讲过一代名相张居正和一代名将戚继光的故事,世人少知,却有意思。故事讲过之后,那秀才问:人有病,天知否?——那秀才自答:天知道!一个人到了不择手段才能成功的地步、到了没有银子没有美人没有春药也就难得成功的地步,上天还能给它多少喘息的时间?那秀才接着又问:朝廷有病,天亦知否?——那秀才又自答:天也知道!一个朝代到了通行不择手段才能成功的地步、到了通行没有银子没有美人没有春药也就难得成功的地步,上天又能给它多少喘息的时间?秀才一共两问两答,由一个人推广到一个朝代。孩子,明白秀才这两问两答的意思吗?”

文弼认真地点点头:“明白,秀才说的太好了!”

宋世英又道:“孩子,明白了就再好好想想,单就‘直’与‘曲’而言——面对社会,面对朝廷,你愿意它选择哪一种呢?”

文弼不加思索便道:“当然要选择‘直’啊,叔叔。”

宋世英十分高兴,稍稍一顿、又提到了一个新的问题:“对!孩子,你选择得很对——这也是我想强调的为什么英雄和忠臣死了、可他们的精神还十分重要的道理……”

文弼觉得很新鲜:“为什么?”

宋世英道:“这很简单: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精神作他的支柱,岂不没有了魂?说句不好听的,那不就成了行尸走肉了吗?人如此,家不例外、国亦然——尽管这中间还有很多互相矛盾的东西,尽管社会和朝廷说的为此、行的是彼,但我们还必须作出正确的选择,不可以错对错,更不可以堕落对堕落——当然,对于那些少有善终的忠臣、终于末路的英雄,人们扼腕、人们悲切、人们心痛,他们往往把注意力放到了忠臣和英雄们的悲惨结局上,这自然要产生种种的伤悲和凄凉之感,徒让世人与后人陪着落泪而已。虽然说这很自然,合情也合理,但却不够。

“我们更应当注意到忠臣和英雄们那轰轰烈烈的一番事业,注意到他们那作为社会脊梁而奋起前行的力量所在,注意到他们那无怨无悔甘愿牺牲自己的博大情怀。只有大力张扬忠臣和英雄们的功勋、力量与情怀,才可能不断激励世人、激励后人,让世人敢于前行、令后人再接再厉。这些话,也是那个秀才给你爹爹说的。他的意思很清楚:一个朝廷乃至这个社会只有大力张扬英雄和忠臣、表彰他们的高贵品质,从而选择他们那更具价值更为崇高的‘直’,以耿直狷介正大光明为荣、以圆通练达不择手段为耻,朝廷的风气才会正,社会的风气才会正,英雄和忠臣们的悲剧也才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演……”

文弼郑重其事道:“我知道了,叔叔——叔叔讲的这些,让我想起了孔圣人,《论语•宪问篇第十四》里写道,鲁国都城的一个守门人说孔子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为’者,对于一生都在宣扬自己为国为民的主张、在困苦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老夫子来说,这话的确形象生动、入木三分。现在,我明白爹爹为什么以‘知其不可而为’和‘尽其在我’为座右铭了,也明白他为什么甘愿作‘不惜死不爱钱’的大痴汉、甘愿作与辽事相始终的亡命徒了。而从爹爹身上,我也懂得了什么是一个人的责任,对国家对百姓的责任。在爹爹心里,这责任千斤重,这责任大于天哪!所以说,爹爹就是‘知其不可而为’和‘尽其在我’的一面旗帜,这就是他的精神、他的伟大,也正是我们和我们的后人所要承继的难能可贵的东西!”

宋世英拍手称赞道:“是的,孩子,你说的对——唉,如果当时人们能有如此共识,那大明何以会亡于鞑子之手?看来,我们只能期待后人了:如果后人也能有如此共识,那任何敌人也难以战胜他们!”

第343章 做一个负责任的人(一)

顺治十七年的秋天,离重阳节还有十来天的时间,万有莲就染病卧床,从此就再也没有起来。

两个月之后,她离开了人世,她走得很安详,甚至微微笑着对从太行山赶回来的如心师太、也就是过去的如蕙说道:“我就要陪老爷去了,一来能照顾老爷,二来也能跟他说说这些年家里的事啦。我可以对他说:儿子文弼长大了,成家了。亲家就是宋将军俩兄弟,咱们这个家多亏了宋将军照应啊。宋将军的弟弟就是咱媳妇玉兰的爹爹世杰,去江南打鞑子一直没有音信。文弼跟着宋将军习武学文,武呢,练成了一身的本事,带着村子里的年轻人护村守院、从来都走在前头;文呢,读了满肚子的书,还和宋将军一道在村子里的私塾教小孩子们读书。

“哎,这私塾还是宋将军办的,他说在鞑子狗们的眼皮子底下让孩子们识字读书,长大了他们就会知道前朝古代的历史,这也是件大事。所以,文弼学成之后,也就没考什么功名,就在这私塾里作宋将军的帮手、当先生。咱那媳妇玉兰知书达礼贤惠孝顺,过门一年生了个大胖小子,如今也都快满十二岁了,名字是宋将军给起的,叫尔汉。宋将军说,那意思是要他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汉人……该说说如蕙了:如蕙也长大成人,早些年就入了白莲教,能和仇敌鞑子狗们真刀真枪地拼杀了;后来又学了给人医病的本事,这些年还成了远近百姓们敬仰爱戴的郎中——老爷一定可以放心了!你说是吧?”

一晃就是十年——这就到了康熙九年的春天了。

文弼几年前就从宋世英手里接过了私塾这付担子,儿子尔汉也早就成了他的帮手。宋世英已经七十一岁高龄,身体依然硬朗,虽然不再教书了,可每天还坚持去私塾看孩子们读书,看文弼和尔汉他们忙碌。日子虽说还像过去那样清苦,可天天看着孩子们那天真可爱的笑脸、听着他们那朗朗的读书声,宋世英的心里总还是乐呵呵的。

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宋世英在北京的老朋友们又托人给他送来了许多书,其中《国榷》《明季北略》《明史记事本末补遗》《崇祯实录》《石匮书后集》等书还都是手抄本。

宋世英把这些书都交给了文弼,嘱咐他在教书之余认真读一读。

十多天后,文弼就拿着几本书和一沓稿纸来到宋世英的住处。宋世英惊诧道:“这么快就读完了?一目十行吧?”

文弼放下书,又将手里的那沓稿纸晃了晃,道:“叔叔,有几本写明崇祯朝的史书里都说了爹爹杀毛文龙的事,可与我们所知道的大相径庭。我不懂,便摘抄了一些来请教叔。”

宋世英平心静气道:“这也是意料中的事,只是我们过去看的少罢了——你先读给我听听,看看都是些什么玩意儿?”

文弼翻开那沓稿纸,顺次念道——

戍午,督师袁崇焕杀平辽将军总兵官左都督毛文龙于双岛。崇焕自出都门,至宁远,专主款。初,崇焕于宁远捷报后,即令番僧往唁奴虏,意议和,会罢归,未就。再出,无以塞五年平胡之命,声言折冲,虑毛文龙泄其计,是身入岛诱文龙至,……命水营都司赵可怀以尚方剑斩之。

建虏以(文龙)扼其背,甚忌之。阴通款崇焕,求杀文龙。而崇焕中其计不觉也,惜哉。

——《国椎》卷九十

五月庚戌,袁崇焕至双岛,毛文龙进谒,慰劳甚至。戊午,矫制杀文龙。崇焕自出都门至宁远,专主款;於宁远捷後,即令番僧往清军中唁问,意欲议和。会罢归,未就。迨再出,陛见日,许上五年复辽;既而惧上责效,欲复修款议。恶文龙扰之,乃决计斩文龙……

——《崇祯实录》卷二

先是降将李永芳,献策於大清主曰:兵入中国,恐文龙截後,须通书崇焕,使杀文龙,佯许还辽。大清主从之。崇焕答书密允,复以告病回籍,乃寝。至是,再任,思杀文龙,则辽可得。

崇祯元年,大清朝五王、六王及刘爱塔率兵二万,自镇江至,欲报义州之役。文龙以八千人与部下御之,爱发以四百骑战败,降文龙。大清因是密通书崇焕,订前约,图文龙,崇焕信之。

——《明季北略》卷四

山海总兵满桂战败,遂入城请陛见。言崇焕许皇上五年灭寇,难践其语,故先杀文龙以为信物。

——《石匮书后集》卷十

袁崇焕之孤城》小说在线阅读_第21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雪白山明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袁崇焕之孤城第21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