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子杀死了爹、杀死了桂花、杀死了兰花,这仇恨都该记在鞑子身上啊,怎么就加到袁督师头上了?”铁牛拍着铁柱的肩膀,“铁柱,你听哥说——哥没忘记你让督师带给哥的话,你说:你盼着哥跟随督师大人多打胜仗多杀鞑子。哥做到了:从蓟州到京城这几仗打下来,杀死了不少鞑子狗。哥也没忘记督师在大牢里对关宁铁军的嘱咐:朝廷事大,收复永平四城事大。三个月多前的五月十日,哥又随着刘永昌刘将军在祖大寿祖将军的率领下,和关宁铁军的兄弟们一道赶到被鞑子狗们占据的滦州,激战两日便攻下了它,接着又乘胜取迁安、克永平、夺遵化,终于把鞑子狗们赶出了畿东。铁柱,哥给咱们五里铺争了气,给咱们老杨家争了气,已经给爹给桂花给兰花给桂花兰花她爹娘也给咱五里铺报了仇了……”
铁柱听着听着,虽然还是痴呆呆的模样,虽然两眼还直直地看着铁牛,可看着看着,泪水忽然就流出来了……
正平一见,连忙道:“铁柱哥,铁牛哥回来啦!你看看,站在你眼前的不就是吗?铁柱哥,铁柱哥,你听我说,铁牛哥说啦,他杀死了许多鞑子狗,已经给舅舅给桂花表嫂给兰花也给表嫂和兰花她爹娘报了仇——你听到了吧?铁柱哥,这仇报了,铁牛哥也回来了,咱们该回家了吧?”
铁柱点点头,一下子就清醒了、又不疯了,接着就扑在铁牛的身上嚎啕大哭起来,“哥,是你吗?你可回来啦——哥,哥,咱爹他没了,桂花她也没了,还有兰花还有桂花兰花她爹她娘都没了,咱五里铺被毁了,好多乡亲也都没了,他们死得好惨哪——呜——呜——呜——爹爹呀——呜——呜——呜——桂花呀——呜——呜——呜——……”
铁牛轻轻地拍着铁柱的脊背,同样泪流满面:“爹没了,桂花没了,兰花和她爹她娘都没了,哥跟你一样也伤心;五里铺被毁了,好多乡亲没了,哥跟你一样心里也不好受。回家吧,铁柱,咱们回家看看娘、看看青莲、看看乡亲们,哥还有许多话要跟乡亲们说呢……”
正平看铁柱又不疯了,就又安慰道:“铁柱哥,舅舅和表嫂他们已经走了,人死不能复生啊,是不是?节哀,节哀——咱们活着的不还要过日子吗?铁牛哥回来了,咱们一道回五里铺去看舅母看表妹,一家又团聚了,这可是喜事啊!再说,铁牛哥也给报了仇了,这又是一件喜事,该高兴啊!”
“哥,正平,你们说的对!”铁柱抬起头,又擦掉脸上的泪,一手拉着铁牛一手拉着正平,“咱们回家,回去看娘看妹妹、看望乡亲们——哥不是还有许多话要对乡亲们说吗?走吧,咱们这就回家去!”
三人高高兴兴地往回走,可还没有走多远,就遇到了两个刚从人群中钻出来的壮汉,他们脸颊通红、两眼放光、手里也紧紧地攥着一块碎肉。
一个道:“总算抢到了,真他妈的痛快!解恨!”
另一个抬手晃了晃手里的碎肉:“走,去酒馆——拿这狗汉奸的肉下酒去!”
“说得好:痛快!解恨!”铁柱忽地一下甩开铁牛和正平,向前跑了两步,又回转身正对着他俩,“哥,正平,你们听听,听听他们在说什么——他们说:‘痛快!’‘解恨! ’,你们再听,再听听人们都在喊什么——他们在喊:‘杀了他,大汉奸!剐了他,卖国贼! ’——哈,哈,痛快!解恨!哈,哈,杀了他,大汉奸!剐了他,卖国贼! ……”
“听到了,我听到了,铁牛哥也听到了。可现在咱们该回家了,铁柱哥——”正平上前拉住铁柱的手,不断重复着:“铁柱哥,铁牛哥回来了,咱们回家吧!铁柱哥,铁牛哥回来了,咱们回家吧!……”
“是该回家了。回家吧,杀了大汉奸,好啊!回家吧,剐了卖国贼,好啊!看你这个大骗子还敢骗我吗?还敢骗五里铺的乡亲们吗?”铁柱甩开正平拉着他的手,一边说一边车转身说走就走了,嘴里还不住地喃喃自语:“杀了他,大汉奸!剐了他,卖国贼!杀了他,大汉奸!剐了他,卖国贼!……”
“唉——”跟在铁柱身后的正平摇摇头,无可奈何地对铁牛说道:“铁牛哥你看,铁柱哥他……他又疯了!”
袁崇焕被杀的当天下午,从岭南罗浮山匆匆赶到刑场的罗浮道长在祭奠故友英灵之后,从容自焚;而在宣武门外西砖胡同的崇福寺里,玄通大师率众僧一整天都在为袁崇焕诵经祈祷,这天夜里,玄通大师也在他的方丈室坐化了——他们以这种方式表示他们对自己心目中的大英雄的敬意,表示他们对朝廷对皇上的鄙视。
袁崇焕的骸骨还挂在西市的行刑柱上,皇上有旨要示众三日,然后砍下头颅传首九边。
但袁崇焕的老仆佘洪,却在夜半偷偷去了刑场,冒死偷走了骸骨,又偷偷葬在北京广渠门内的广东义园。
隔一道城墙的广渠门外,就是八个多月前袁崇焕和他的关宁铁军将士们与辫子兵浴血激战的地方。袁崇焕怀着一颗爱国爱民爱皇上的耿耿忠心、拼着性命带领他的将士击退十倍于己的敌军,保护了崇祯皇帝,保护了京师的百姓,可崇祯皇帝却下令将他割剐成了碎块,一些不明事理的京师百姓又拿钱买了他的肉吃——这是何等的悲哀!
袁天赦和宋世英宋世杰兄弟俩保护着如蕙、万有莲以及小文弼远走他乡避难去了——他们三人不久后就为朝廷绘形悬赏通缉、成了钦犯!为此,袁天赦其母李氏、其弟袁保赦、其妻谢氏毙于郡狱;其亲属冯敬贤、何蕙凤等一直被监押至崇祯九年,其亲友邻舍甚至转徙流离他处谋生……
袁天赦和宋世英宋世杰兄弟的被通缉,是因为袁崇焕的骸骨被偷走,朝廷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们三人身上,自然大大减轻了对佘洪的压力,这大概也是袁崇焕得以安息广渠门内的缘由。
袁崇焕的家也被抄了,但穷得可怜,没有什么值钱的财产。他的妻子叶氏自投藤江而死、弟弟袁崇煜被流放到福建,只有他的老母亲幸而得免。
黑子一直在佘洪家等待着主人回来,一个多月之后,它又天天去西市刑场等主人——又过了一个多月,当佘洪告诉它主人已经归天和埋葬的地点之后,它立时就守在主人的坟旁,不吃也不喝,一直到死……
据说,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每到八月十六的正午时分,人们都能隐约听见西市上空的云层里面有一个愤激悲壮的声音在不断地呼喊:“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第338章 大明亡了
《明史》曰:“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徵决矣。”
崇祯四年(金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袁崇焕被杀之后第一年。
七月,祖大寿、何可纲奉命修复锦州前哨大凌河城。八月,皇太极率金兵“围而不攻”大凌河,劝降祖大寿:“……南朝主昏臣奸,陷害忠良……”
其间,前皮岛参将孔有德受命赴援,却沿途故意逗留,并于十二月在吴桥发动叛乱,接连攻陷临邑、商河、新城、登州等城。
十一月,在粮尽援绝、兵民相食的艰难困境下,祖大寿最终降金,何可纲拒降被杀。孙承宗因此被解职,不久又被追论“丧师辱国”而夺官闲住。
崇祯六年——袁崇焕被杀之后第三年。
六月,周延儒在与温体仁明争暗斗中不敌被罢,温体仁继为首辅。
十一月,参将孔有德、游击耿仲明、广鹿岛副将尚可喜先后逃至辽东降金。
崇祯七年——袁崇焕被杀之后第四年。
这年七月,皇太极率大军征讨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时,由于林丹汗西逃,皇太极兵不血刃到达宣大。随后便不再追击林丹汗,而是掉头南下第二次入塞,再施砍削大树之计。鞑子兵焚烧了龙门关,攻破怀来与保安。
八月间,鞑子兵攻克代州,并以此为据点分道出击,攻占了山西的许多州县,如入无人之境,在各县各州及各府城堡之间自由穿梭,很少遇到有力的抵抗。在阳和,皇太极甚至笑斥明军虚诳无能,道:“朕入境几两月,蹂躏禾稼,攻克城池,竟无一人出而对垒,敢发一矢者。”
崇祯九年(大清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袁崇焕被杀之后第六年。
四月,皇太极在盛京正式即皇帝位,改元崇德元年,定国号大清。
六月,皇太极派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率军第三次入关征明。清兵这次翻越喜峰口入关,仍然无意攻打北京,只以京畿为其主要目标。七月间,清兵从天寿山后包抄昌平并很快攻克,而且焚烧了天启皇帝的陵墓——德陵。三个月中,清兵攻城掠地,五十六战皆捷。而自请总督各路援兵的现任兵部尚书张凤翼和前兵部尚书梁廷栋只是跟在清兵屁股后边,不敢主动发动进击。
九月一日,清兵携带掠取的十八万人和大量财物牲畜从容自建昌、冷口东归。
就在东归途中,辫子兵甚至在木头上写了“各官免送”四字,扔在道旁,嘲笑挖苦畏缩不敢出战的明军。
在清兵这次内犯中,梁廷栋和张凤翼自知罪责难逃,都饮毒自杀,即使如此,崇祯帝仍然没有放过他们:张罢职,梁大辟。
崇祯十年——袁崇焕被杀之后第七年。
这年,温体仁被逐出内阁。温体仁入阁七年、任首辅四年,是崇祯朝在内阁时间最长的一个。温体仁先是与周延儒相勾结,狼狈为奸干尽了坏事。后又暗中排陷周延儒,终于取而代之,但朝政日非,故民间传言:“皇帝遭瘟了。”
崇祯十一年——袁崇焕被杀之后第八年。
八月,皇太极派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和硕肃亲王豪格、贝勒岳托率军第四次入关征明。这次清军分两路进兵,一路入墙子岭、一路入青山口。
十一月,清兵对京师依旧围而未攻,而是分四路攻掠。
次年正月,清兵入山东攻破济南,德王被俘,城内诸郡王皆被杀,济南也被焚毁一空。而于此后,清兵旌旗所指,无不如意:南至徐州附近,向北攻陷德州。
三月,清兵众青山口出塞。这次清兵入关近半年,转掠两千余里,五十七战皆捷,攻破州县七十城,俘获人四十六万和无数财物,又一次达到了皇太极反复砍削大树的目的。
清兵此次入犯,高阳被其围困,在城中家居的孙承宗率众抗敌,城陷后自缢身亡。
崇祯十四年——袁崇焕被杀之后第十一年。
二月,周延儒二次入阁。
三月,清兵大举进攻锦州,守锦州的是祖大寿,但面对清兵的日夜围攻,形势越来越危险,明军总督洪承畴督大军从宁远往锦州进击,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五月,祖大寿派人赴京请朝廷催促援兵,崇祯皇帝召兵部尚书陈新甲问计,陈新甲请派人前去与洪承畴面商。于是随后就有陈新甲的亲信张若麒去洪承畴营中督察。然而张若麒到洪承畴军中之后指手划脚,因之与洪发生了矛盾:洪坚持主张稳扎稳打,而张却“妄谓清兵一鼓可平,严促进剿”。崇祯皇帝听信了张若麒的话,向洪承畴下密诏,命其速战。
七月底,洪承畴迫不得已率兵进击。皇太极则亲率大军迎击,在松山与明军决战,生擒明军总督洪承畴,不久洪承畴即降清。清军接着又连下塔山、杏山等地,锦州也不战而克,曾经降金而于脱逃归明之后再守锦州的祖大寿无路可走,终于再次降清。
十一月,辽东下了大雪,天奇寒。清兵粮草将尽,皇太极有意撤兵,于是派人入关议款。兵部正为辽东战事发愁,见清提出议和,自然十分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