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纵敌长驱”——

在蓟州没有堵住胣住皇太极,作为统军之帅,我袁崇焕并不否认有研判之错更有失责之罪。为弥补过错也为赎罪,我率九千关宁铁骑间道赶在皇太极之前到京布阵,激战广渠门、夜袭南海子,终于逼使皇太极退而远离京城。无论如何,关宁援军以九千疲惫之师一胜再胜,虽属侥幸,也总算能向朝廷向皇上交待了。在这件事上,应该允许我袁崇焕将功补过吧?或者在驱敌于国门之外再算总帐?

但皇太极大军毕竟“长驱”至京,即三河、顺义二信地,满桂、侯世禄二大将也无可奈何,或一触即溃,或仓皇而逃。胜败虽兵家常事,不足为怪,奇怪的只是三河、顺义之败,并没有人过问其中原由,却独独以敌阴遁蓟州问罪于我,甚或还要再加一“纵”字!然“纵”者,放走也,放任也,其中不无“故意”所为之嫌。而皇上既然入我于此大罪?应当摆出证据说说我袁崇焕究竟是如何“纵敌”吧?却又是没有!该不是又拿流言说事,或者干脆拍脑袋拍出来的?

“顿兵不战”——

在皇太极破口之初,我曾对敌我双方的兵力、战力作过分析,并由此将我方对敌方的反击大致划分了三个阶段:一是鞑子兵锐气正盛时,我方应避其锋芒、坚守各城,与之大打消磨时间战,最大限度地消磨其锐气;二是双方相持,我方则以逸待劳养精蓄锐,间或出奇与之打拉锯战,将其牢牢拖住;三是待我各路援军齐集,便开始大举反攻,届时皇太极必将进退两难,几乎没有逃生的余地。

这样的分析也基于“野战,我不如敌”这种严酷的现实。所以,我总在不断强调:不可冒险轻进,不可浪掷一战,不可让弟兄们白白送死作无谓的牺牲。

我袁崇焕何尝不战?又何尝不想战、不敢战?是我们不能浪掷一战让弟兄们白白地去送死啊!皇太极破口之初及后来的情势也证明了这一点:满桂、侯世禄的一败顺义,二败都门;申甫的惨败卢沟桥;满桂、孙祖寿、黑云龙、麻登云的永定门全军覆没;刘之纶的遵化娘娘山溃败……教训不可不汲取,我们等待的和想要得到的应该是最后的完胜,而不是眼前一场又一场让无数将士们无谓的牺牲!

战,我袁崇焕能做到的已经做到了;不战,我袁崇焕该坚持的也坚持了——可是,什么是战?什么是不战?什么时候战?什么时候不战?皇上,这无不关系着大明的安危,即使不知兵法不懂战守,也应该好好地掂量掂量想一想啊!

“援兵四集尽行遣散”——

说到当时就已援兵四集,这明显是在胡说八道了。

当时,赶到畿东的只有五路援兵:刘策、曹鸣雷的保定兵五千、尤世威的昌平兵五千、侯世禄的宣府兵五千、满桂的大同兵五千以及我关宁铁骑九千,总共不到三万人马。其他各地的援兵都还在路途上,不知何时才能到京城呐!

随关宁骑兵一道入援的一万多步兵,已经派守相关府县;而尤世威、侯世禄、满桂三总兵分守昌平、三河、顺义;刘策还密云;曹鸣雷协助麻登云守蓟州——如此布防,朝廷并未提出不同意见,皇上甚至专门下旨褒奖肯定,却又为何一转脸便不认帐了?

有人说分守各城会让皇太极各个击破的,何如各路援军会合与敌决战!其实,分守各城为的是稳定畿东乱了的军心民心,而稳定的畿东又是我军最后打垮敌人的重要保证;况且,一城一地的阻击更可以拖住皇太极,时间越拖得久,鞑子兵必然师老匮乏锐气渐消,待援军云集,围歼皇太极,岂不胜券在握?再看当时的五路援兵,人马还不到三万,不要说打败两倍于我的数万以野战见长又士气正盛的鞑子骑兵了,就是能不能保住不被吃掉,恐怕都难说。要知道,皇太极气势汹汹正要寻机找我各路援兵一决高下呢……

“潜携喇嘛(僧)”,“暗藏夷使”——

喇嘛,指的是锁南木座,就是宁远大战后带使团去沈阳吊丧的那位高僧。此僧万历时自请到关外效命,万历皇帝曾赐其敇书法衣。还有一位叫桑吉八藏,孙承宗曾用其招抚蒙古各部。锁南通晓女真语、桑吉通晓蒙古语,在军中相当于通译、使臣、参谋。二人及其部下自万历年间随军以来,在宣大和辽东军中多次立功,多次受赏。他们的这些情况,万历皇帝清楚、天启皇帝清楚,当今皇上也应该清楚,这三届朝廷更不可能糊涂到一问三不知的地步,除非装糊涂!

皇太极破口时,桑吉八藏尚在宣大,随我袁崇焕和关宁铁军勤王应援的是锁南木座及其部下。既然自万历年间以来,喇嘛随军办差乃常鲍而且立功、受赏,从未受到过质疑,为什么在今天就成了我袁崇焕的大罪?而且又是“潜携”,又是“暗藏”,罪莫大焉!然则,朝堂上下数十年来人人都清清楚楚的事实,到今天突然之间都不清楚了?都装起糊涂了?再说,“潜”字何解?“暗”字何来?遣词用句都要生拉硬套到欲致人于大罪、死罪上来,甚而至于连随军办差的喇嘛也要故意说成是敌方“夷使”,这不是构陷是什么!

“坚请入城”——

关宁援兵从蓟州间道到京,人困马乏,既饿又冻。我袁崇焕不能眼睁睁看着不管吧,因以“士马疲敝”向皇上请求入休城中。应当说,这请求合情合理不为错。可有人说错了,理由就是边军不可入城。想想也不对头呀,比如满桂满将军的大同兵,皇上不是允准他们进德胜门瓮城休整了?同样都是边军、同样都是来京应援,大同兵可以入城休整,偏偏关宁兵就不行。为什么?不仅不行,甚至连“请求”也成了大罪、死罪!又是为什么?直到后来才算弄明白,原来又是流言作怪:有人说,我袁崇焕坚请入城就一定是要逼宫、要胁迫皇上签什么城下之盟……看来,皇上是宁可信其有、铁了心又要把流言当事实了。

“吓人的九宗罪,阴险的莫须有……”袁崇焕自言自语道,他面无表情,脑海里却思绪翻涌,他仿佛感到自己不自觉地在走动,而眼前却又是一片灰蒙蒙的……突然,他看到了九宗罪背后的一条条绳索正狞笑着向他走来。

他很快就被带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殿堂里,殿堂两旁站羊不少人,他们的面孔也大都似曾相识。一个声音从远处的高台上传来,虽然不见其人,但他听得出来那是皇上的声音:“袁崇焕,你知罪吗?”

“说!”随即便是众多呼应的吼声。

“臣——不知所犯何罪。”他却只是笑笑。

“托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九宗大罪,圣旨里说得明明白白。你还装什么糊涂!”这是曹化淳那尖尖的嗓音。

“九宗大罪?不少,也都不小,可证据呢?”他依旧是笑笑。

“还有谋叛欺君——,结奸蠹国——,通虏谋叛——,这又是三宗,可都听清楚了?”有人也扯着嗓子帮着吆喝。

“哦,九宗还是嫌少了吧?怪不得要再加三宗呢:谋叛欺君,结奸蠹国,通虏谋叛——”他还像在狱中受审问时那样从容不迫、言辞犀利、不卑不亢,“我明白了:最关紧要的就是这‘通虏’两个字,是吧?有了它,我袁崇焕就一定会谋叛,一定会结奸,一定会欺君;也一定会托付不效,一定会专恃欺隐;市米呢,一定要资盗,谋款呢,一定要斩帅、践约;还有后面诸如纵敌长驱、顿兵不战、遣散援师,还有什么潜携喇嘛啦、什么暗藏夷使啦、什么坚请入城啦,自然统统也都顺理成章了,是吧?

“可是,有证据吗?是两个养马太监的指证?还是谢尚政证言?是御史曹永祚抓到替我送信给皇太极的那七个辽东‘奸细’?还是京师巡捕营捉到的受我指派来京探听消息的那个山西木匠?他们可都是我袁崇焕‘通虏’的活证人哪,何不当众指证、以给世人作个交待?还有:我袁崇焕谋叛欺君,何谋何欺,可有证据?结奸蠹国,何奸何蠹,也有证据?一共是十二宗大罪啊,要我袁崇焕知罪认罪,该把证据摆在当面了。也让世人以及后来人见识一番、鉴别一番,是真是假,谁是谁非,总该有个公断吧。”

殿堂眨眼间就不见了,皇上的声音没有了,其他的一切也随之踪影全无——他知道这是他意识中的又一次幻觉,是这些日子以来经常出现的。

他就这样呆呆地看着窗外,有雨的时候看雨,天晴的时候看天;他就这样呆呆地想,想了很久,想了很多,想了很远。也就在这不知不觉的看与想之中,他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第329章 慨当初,依飞何重,后来何酷

啊,又是一个晴朗的日子,天空湛蓝,红日高照——

战马嘶鸣,载着依旧甲胄在身的他,站立在广渠门外中军大营的那杆“袁”字大旗下。

他的那一袭旧战袍在风中飘摆,黑子昂着头蹲在他的马前,谢尚政骑马跟在他的身后。他的左侧是祖大寿、何可纲所带领的九千关宁铁骑,他的右侧是已经到京的何元壁所带领的数万关辽步兵,紧挨着关宁铁骑和关辽步兵的,是二十多万从各地刚刚赶到的勤王大军。

大军一字儿排开,威武雄壮……

他看到了自己正手握长剑,他也听到了自己正高声喊道:“杀!——”

刹那之间,大炮轰响,火枪齐鸣,战旗飞舞,战马奔腾……二十多万将士同声呐喊:“杀!——杀!——杀! ——”大军怒吼着向盘踞在南海子的鞑子兵冲去,象一股股洪流不可阻挡,象一阵阵狂飙震撼天地……

他看到谢尚政挥刀将阿济格砍倒在马下,他看到何可纲生擒恩格德尔,他看到何元壁刺伤了阿巴泰,他也看到了刘永昌营的那个武功教练杨铁牛、看到他举刀架起了一个鞑子兵砍向自己的那把刀、看到他朝自己笑笑就又冲到前头去了……

他看到无数鞑子兵死的死、伤的伤、战场上一片狼藉,他看到皇太极带着鞑子兵仓皇而逃……

他听到他的那些关辽将士在高喊:“鞑子兵垮了!——鞑子兵逃了!——”

一阵狂风突起,飞沙走石,天昏地暗——

四周什么也都看不到了……他的耳边仿佛响起了书吏程本直那悲切的声音:“督师大人,永平四城已经被鞑子占了……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他听见自己在喊:“弟兄们,冲啊!夺回永平……”

战旗飘飘,铁流滚滚,大军径向畿东奔涌……

狂风过去,又是一片蓝天白云——

他看到了凯旋之后的自己,和他的关宁铁军将士以及二十多万勤王大军正列阵在德胜门外,在十里长亭,宣旨太监对他说,皇上就要在这里设宴款待收复了永平四城的将士们……

他看到皇上大踏步走到了他的跟前,双手紧紧地握着他的双手,道:“卿收复了永平四城,精忠为国,又立大功……朕不吝封侯以赏……”

突然,德胜门不见了,皇上也不见了——

袁崇焕之孤城》小说在线阅读_第19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雪白山明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袁崇焕之孤城第19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