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洋之死(1)
永定三年,中国的大地上已俨然出现了五个政权,它们分别是:北周(长安)、北齐(邺城)、后梁(江陵)、南梁(郢城)、陈(建康)。
先说一说北齐。
陈武帝陈霸先即位的那一年永定元年(公元557年),也就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的天保八年,也是北周孝闵帝、明帝即位的元年,从这一年到永定三年的三年时间里,北齐政治层面上似乎依然比较平稳。
天保八年(公元557年)一月,北齐南安(疑为河南省叶县南)城主冯显投降北周,北周柱国宇文贵命令丰州刺史郭彦率军接应,北周遂占领了南安。四月,北齐朝廷下诏停止百姓捕猎虾蟹之类,只让捕鱼;以太师、咸阳王斛律金为右丞相,前大将军、扶风王可朱浑道元为太傅,开府仪同三司贺拔仁为太保,尚书令、常山王高演为司空、录尚书事,长广王高湛为尚书令,尚书右仆射杨愔为尚书左仆射,以崔暹为尚书右仆射,上党王高涣为录尚书事;高洋在邺城城东练习骑马射箭,下令邺城的妇女全部出城参观,不去看的,以军法论处。五月,河北大面积出现蝗灾,北齐朝廷下诏免除灾区的租赋。这一年,北齐文宣帝下诏命令在长城内侧又修筑了一层城墙,从库洛拔(当在今山西省代县一带)向东一直到坞纥戍(当在今山西省灵丘县西南),共计四百余里。
从东魏大丞相高欢到北齐文宣帝高洋,再到北齐后期,高氏统治者一直在北方和西方修筑长城,其中,高欢修了两次,一次是在武定元年(公元543年),共征发五万民工,修筑了长约七十余里的长城,它西起今山西省五寨县东部,横穿今山西省宁武县南部汾河源头、马营海子北侧,东达山西省原平县北方的恒山山脉。第二次是在武定三年(公元545年),在幽州、定州、安州修筑了从太行山、军都山一直延伸至今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附近的长城。前者是为了屏护晋阳,后者是为了抵御北方民族南下。到文宣帝即位后,更是高度重视北方防御,大规模地修筑北线长城,从天保五年(公元554年)至天保七年(公元556年),调发一百八十万人修筑从幽州以北夏口(今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附近)一直到恒州(今山西省大同市)、绵延九百余里的长城,每十里就构筑一座堡垒,在北齐北方形成了一道完整的防御体系。在此前后,文宣帝高洋还在天保三年(公元552年)在并州北部修筑了内长城,本年修筑的长城是上一次所修内长城的延续。高洋大规模修筑长城,虽然保障了帝国北方的安全,但也让北齐百姓苦不堪言,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北史·齐本纪中》评价道:“兼以外筑长城,内营台殿,赏费过度,天下骚然。内外惨惨,各怀怨毒。”
天保九年(公元558年)二月二十四日,高洋下令给罪犯减刑。二十六日,又下令烧荒野的时间须在阴历十一月的仲冬时候,不能在其他时间放火,以免损伤昆虫和草木。四月大旱,高洋祈雨却毫无效果,不禁大怒,毁掉了西门豹祠堂,又下令挖开了他的坟墓。从六月开始高洋从晋阳北巡,到八月回到邺城。过去,高洋下令征发三十余万民工在邺城旧有的三台台基上加以增修,建设了很多宫室,至此建成,建成后,改铜爵台为金凤台,金兽台为圣应台,冰井台为崇光台。十二月十九日,任命太傅可朱浑道元为太师,任命司徒尉粲为太尉,冀州刺史段韶任司空,录尚书事、常山王高演任大司马,录尚书事、长广王高湛任司徒。建造大庄严寺。
天保十年(公元559年)二月二十八日,高洋来到辽阳,住在甘露寺禅房静坐,只有军国大政才能进入奏报。闰四月十一日,高洋以司州牧、彭城王高浟为司空,侍中、高阳王高湜为尚书右仆射。十九日,以司空、彭城王浟兼太尉,封皇子高绍廉为长乐郡王。到十月十日,高洋就突然在晋阳宫德阳堂死去,年纪三十一岁。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似乎一直比较平稳的北齐帝国,他的统治者高洋却一点都没见好转,相反还变本加厉地疯狂起来,而这种疯狂反过来也影响到了帝国的稳定。
天保八年五月河北出现大面积的蝗灾,高洋询问崔季舒的哥哥、魏郡丞崔叔瓒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蝗灾?”崔叔瓒回答:“《五行志》上说:‘大兴土木,耽误了农时,就会产生蝗灾。’如今,在边境地区修筑长城,在邺城又建设三台,不会是这个原因吧?”高洋听后大怒,当即命令身边的卫士挥拳把崔叔瓒打得半死,抓住他的头发,将粪便倒到他头上,拉住双脚将他拖了出去。当初,北齐境内有术士说:“亡高者黑衣。”因当时的和尚们身穿黑色衣服,高欢每次出行都不愿见到和尚。高洋对这个谶语也很忌惮,他在晋阳问身边的人道:“什么东西最黑?”身边的人回答:“没有比黑漆更黑的了。”高洋听后,脑子飞速地运转,立即想到漆与七谐音,而弟弟上党王高涣在兄弟们中排汗第七,就让库直都督破六韩伯升前往邺城,征召高涣。高涣是高欢的初恋情人韩夫人所生,是大司马韩轨的外甥。高涣从小就出类拔萃,卓尔不群,长大以后,更是武艺绝伦,力大无穷,能扛起大鼎。高欢对他非常喜爱,曾赞赏道:“这孩子像我!”高涣似乎对大哥高澄感情较好,高澄被刺后,高涣正在学堂,顿时惊呼道:“肯定是大哥出事了!”当即手持弓箭就跑了出来。显然,高欢在世时,对韩氏、韩轨以及高涣都非常看重,高洋登基后,基于为母亲复仇的心态,开始有计划地清除韩氏家族了。韩轨在高洋讨伐柔然途中突然死去,死因不明,极有可能是死于高洋之手。天保六年,高涣率军送萧渊明回江南,并击破南梁东关城,斩杀了南梁大将裴之横,立下了赫赫战功,天保八年被晋升为录尚书事。虽然如此,高涣也知道二哥高洋对自己心存忌惮,此时,见二哥要征召自己,高涣已经预感到大事不妙,当他行至邺城城西的紫陌桥时,杀死了破六韩伯升,渡过黄河,逃到济州(治所今山东省茌平县西),被人捕获,又送回了邺城。
除了猜忌高涣外,高洋还对三弟、永安王高浚怀恨在心。过去,高澄当权时,高洋与高浚曾一起拜见大哥,可能是害怕,高洋鼻涕流到嘴边也不知道,高浚见状,斥责高洋的侍从:“为何不替我二哥擦鼻涕!”高涣的话显然含沙射影,让高洋一直难以释怀。等到高洋即位后,高浚被任命为青州刺史,为政清明,深得民心。高洋嗜酒荒政,高浚曾对手下人说:“过去我二哥不怎么样,登基以后,见识长进了不少,如今却饮酒过度,败坏德行,朝臣没有人敢于劝谏。如今敌人虎视眈眈,我非常担忧。我想去邺城当面劝谏,也不知他会不会采纳?”有人把高浚的话密报给了高洋,高洋更是恼火。后来,高浚入朝,参加了高洋的东山之宴,宴席上,高洋赤身裸体,纵酒为乐。正在兴头上,高浚劝谏说:“这不是君主该做的!”高洋一脸不高兴。高浚又私下把杨愔叫到一旁,嘲讽他身为大臣却对高洋的荒唐行为视而不见。当时,高洋担心诸王与朝廷大臣结党,对诸王与朝廷大臣交往非常敏感,杨愔害怕受到牵连,遂向高洋报告了这一情况。高洋听后,不禁暴跳如雷,吼道:“这个卑鄙的小人!我已经忍耐你很久了!”当即下令撤掉宴席回宫。高浚不久就回到了任所,又上书恳切劝谏,高洋遂下诏征召他回京。高浚担心回到邺城会遭到不测,称病拒绝应诏。高洋更为恼怒,从邺城派出钦差大臣乘坐驿马车赶到青州逮捕高浚,听说皇上逮捕高浚,青州数千百姓扶老携幼哭号送行。高洋把高浚抓来后,将他装在铁笼里,与上党王高涣一起投入城北的地牢中,吃喝拉撒全在一处。
第二年(即天保九年,公元558年),高洋带着随从一起到城北,顺便看看被关在地牢中的高浚和高涣二人。高洋站在地牢边上放声高歌,并令高浚、高涣兄弟一起合唱,二人吓得胆战心惊,不知不觉中歌声呜咽颤抖,高洋听后也觉得一阵悲凉,流下了眼泪,打算赦免了二人。高洋的同母弟、在兄弟中间排行老九的长广王高湛素来与三哥高浚不和,对高洋说:“岂能让猛虎出了洞穴!”高洋听了顿时陷入沉默。高浚、高涣在下面听到后,喊着高湛的小名说道:“步落稽!皇天后土在看着你!”高湛的话也提醒了高洋,高洋感到高浚、高涣二人都有雄才大略,一旦将二人放出来,可能会后患无穷,遂拿起一把长矛猛刺高涣,又让猛士刘桃枝向铁笼里的二人乱刺。每次长矛刺下,高浚、高涣兄弟在笼里徒手拉住、折断,哭喊之声震动天地。用长矛刺不死二人,高洋遂下令朝铁笼里投掷火把,霎时间火光冲天,不一会儿就将二人烧死了,然后又用土石将地牢填平。后来,把二人挖出时,头发、皮肤全部被烧光,尸体烧得像一块木炭一般,远近百姓听到后都为他们的惨死而痛心。仪同三司刘郁捷、冯文洛二人曾是高洋的家奴,因刘郁捷杀害了高浚、冯文洛杀害了高涣,高洋就把高浚的王妃陆氏配给了刘郁捷,高涣的王妃李氏配给了冯文洛。不久,因高浚并不喜欢陆氏,高洋又下令让陆氏与刘郁捷离婚。到北齐废帝乾明元年(公元560年)时,高洋的儿子高殷给二王平反昭雪,又下令李氏与冯文洛离婚,让她回到了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