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建立北周
宇文泰的父亲宇文肱生了四个儿子,长子宇文颢,次子宇文连,三子宇文洛生,幼子即宇文泰。宇文护是宇文泰长兄宇文颢的儿子。
破六韩拔陵起义时,宇文肱与破六韩拔陵的部将卫可孤作战,宇文颢为救父亲战死沙场。宇文颢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宇文什肥、宇文导和宇文护。东西魏分裂后,宇文什肥被高欢所杀,其子宇文胄因年幼被处以宫刑;宇文导一直随叔父宇文泰征伐,屡立战功,深受宇文泰的器重,可惜的是,他已于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死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了。宇文导又有五个儿子:宇文广、宇文亮、宇文翼、宇文椿、宇文众。宇文护有子宇文训、宇文会、宇文静、宇文乾嘉、宇文乾基、宇文乾光、宇文乾蔚、宇文乾祖、宇文乾威等人,这些人史书无传,生平不详。
宇文泰二哥宇文连在破六韩拔陵起义中战死,有子宇文元宝被高欢所杀,以宇文导的次子宇文亮作为他的后代。
宇文泰三哥宇文洛生,在父兄死后接管父亲的部众,骁勇善战,名闻天下,被称为洛生王;尔朱荣消灭葛荣后,俘获了宇文洛生,尔朱荣忌惮宇文洛生的威名,遂将其杀害。其子宇文菩提后被高欢所杀,以宇文护的儿子宇文至作为他的后嗣。
由此可见,虽然宇文泰有三位兄长,但只有宇文导和宇文护这两个侄儿可以依靠,等到他去世的时候,也仅剩下宇文护一人能指望了。据《周书?晋荡公护传》称:宇文护“普泰初(公元531年),自晋阳至平凉,时年十七。”可知,宇文护当生于公元515年,至今也已四十二岁了,可以说政治上已经非常成熟,但他与八大柱国这些从北魏末年一直就拼杀到现在、与宇文泰并驾齐驱的元老重臣们相比,显然资格又年轻了许多。宇文泰死后,这些叔伯辈的重臣们相互之间争权夺利,都想着能主导朝政,没一个听宇文护的。无奈之下,宇文护只好向大司寇于瑾问计,于瑾说:“于瑾我很早都蒙受先公(指宇文泰)的知遇之恩,恩同骨肉,情同手足,今日之事,我将以死来争取。如果当众决定下来,你千万不要推让。”第二天,西魏群臣召开会议,于瑾说:“从前,国家倾覆,人人心怀问鼎之念。如果没有安定公(指宇文泰),我们将没有今日,现在,丞相刚刚去世,嗣子年幼,中山公是丞相的亲侄儿,并受到托孤重任,军国大事理应由他领导!”于瑾神色凝重,言辞十分严厉,众人顿时受到震动。于瑾话音刚落,宇文护接着说道:“这是我家的家事,我虽然平庸笨拙,但岂敢推辞!”于瑾与宇文泰辈分相同,因此,过去宇文护经常对于瑾行子侄礼,此时,于瑾却站起身来,说道:“大人如果能主导军国大事,我等都有了依靠。”说完,他率先跪下向宇文护叩头行礼。众人迫于于瑾的压力,也都倒身下拜,于是,这件事才算决定了下来。宇文护性格宽和,他统领内外,安抚百官,西魏的人心慢慢稳定了下来。
虽然西魏群臣暂时表示服从了宇文护,但在宇文护看来,宇文觉年纪尚幼,自己的名望素来低微,大家如果继续同朝为官,要想长久地维持宇文氏家族的特殊地位,压服那些位高权重的老臣,是非常困难的。只有废黜西魏皇室,拥立宇文觉为皇帝,才能巩固宇文氏家族的利益,自己也能够名正言顺地把持朝政,于是,在宇文护的主导下,一场禅让闹剧又一次紧锣密鼓地排练起来了。
十二月十四日,西魏政府安葬了宇文泰。十七日,将岐阳(今陕西省扶风县)封给安定公宇文觉,改封为周公。三十日除夕之夜,西魏恭帝拓跋廓下诏将皇位禅让给周公宇文觉,拓跋廓命令大宗伯赵贵手持皇帝符节以及禅让诏书,济北公拓跋迪拿着皇帝玉玺,西魏恭帝拓跋廓则立刻皇宫,住到了大司马府里。至此,一个历经一百七十一年的北魏王朝彻底落幕了。
第二年,即公元557年一月一日,周公宇文觉登基即位,不称皇帝,而称天王,正式建立了北周政权。宇文觉在神坛上焚烧木柴,向上天禀报,而后,在皇宫正门接受百官的朝贺;他追尊宇文泰为文王,母亲元氏为文后;大赦天下;封西魏恭帝拓跋廓为宋公。服饰以黑色为最尊贵。以大司徒、赵郡公李弼为太师,大宗伯、南阳公赵贵为太傅、大冢宰,大司马、河内公独孤信为太保、大宗伯,柱国、中山公宇文护为大司马;以大将军宁都公宇文毓、高阳公达奚武、武阳公豆卢宁、小司寇阳平公李远、小司马博陵公贺兰祥、小宗伯魏安公尉迟迥等人为柱国大将军。当初的八大柱国大将军,宇文泰、元欣、李虎三人已死,剩下的李弼、赵贵、独孤信、于瑾、侯莫陈崇,北周建立后不久就追封李虎为唐国公;晋封李弼为赵国公、赵贵为楚国公、独孤信为卫国公、于瑾为燕国公、侯莫陈崇为梁国公、宇文护为晋国公,食邑均为一万户。一月十三日,北周朝廷册立宇文觉之妻元胡摩为天王后,元胡摩为西魏文帝元宝炬的第五女晋安公主。
这几位元老重臣性格各异。李弼老谋深算,性格沉稳;于瑾文武双全,老谋深算;赵贵和独孤信二人在百姓中间的口碑都很好;侯莫陈崇则恭谨少言,也没太大的野心。性格掌握大权的宇文护采取了拉一打一的办法,分化瓦解了过去的元老集团。首先,他在表面上将大司徒李弼晋升为太师,大宗伯赵贵晋升为太傅、大冢宰,大司马独孤信晋升为太保,虽然赵贵被晋升为大冢宰,但并没有都督中外诸军事之权,也等于丢掉了军权,其实,这不过是明升暗降之法,其目的是为了把独孤信的大司马一职夺到自己手里。其次,孤立赵贵和独孤信二人。于瑾对宇文护掌权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宇文护并没有晋升于瑾和侯莫陈崇的官职,但同样给他们提高了爵位,更重要的是,据《周书?李弼传》记载称:“及晋公护执政,朝之大事,皆与于谨及弼等参议。”说明,宇文护掌权后,采取了拉拢于瑾、李弼等人,排挤打击赵贵、独孤信的策略。再次,宇文护晋升了与自己同辈的六个人为柱国大将军,他们分别是宇文毓、达奚武、豆卢宁、李远、贺兰祥和尉迟迥。宇文毓是宇文泰的庶长子;达奚武与宇文护交情不错,为宇文泰的亲信;豆卢宁曾与李弼一起投降宇文泰;李远也是宇文泰的亲信;贺兰祥与尉迟迥都是宇文泰的外甥。宇文护又晋升了六位柱国大将军无形中就削弱了赵贵等原柱国大将军的影响力。为了拉拢侯莫陈崇,到了四月,宇文护又晋封侯莫陈崇的哥哥侯莫陈顺为柱国大将军。
宇文护的做法引起了赵贵、独孤信的不满。二人自认为自己是佐命元勋,原本与宇文泰地位相同,等到宇文护辅政后,二人却被排挤于权力核心之外,都是怏怏不乐,脸上常挂着不平之色,遂密谋诛杀宇文护。等到二人约定的日期,赵贵将要发动,但独孤信却认为准备不足制止了他,这一未遂政变压根就没发动,不久,就被开府仪同三司宇文盛告发了。二月十八日,赵贵入朝,宇文护突然下令逮捕了他,并予以诛杀,同时被杀的还有赵贵的同谋万俟几通、叱奴兴、王龙仁、长孙僧衍等人;独孤信也因为参与政变阴谋而被罢免。
二月二十五日,北周朝廷任命于瑾为太傅,大宗伯侯莫陈崇为太保,晋公宇文护为大冢宰,柱国贺兰祥为大司马,高阳公达奚武为大司寇。贺兰祥是宇文泰的外甥,与宇文护是表兄弟,两人从小关系就非常亲密,军国大事,宇文护都与贺兰祥商量,诛杀赵贵一事,贺兰祥出了很大的力。同月,宇文护命人诛杀了西魏恭帝拓跋廓,死时二十一岁。
独孤信不死,让宇文护寝食难安,但是,独孤信名望很高,宇文护不敢光明正大地杀死他,三月十日,他派人到独孤信的家中,逼迫他自杀,独孤信死时五十五岁。
在赵贵被杀后,北周孝闵帝宇文觉下了一道诏书,具体说明了案件的经过,在诏书中,宇文护借孝闵帝之口说:“而朕不明,不能辑睦,致使楚公贵不悦于朕,与万俟几通、叱奴兴、王龙仁、长孙僧衍等阴相假署,图危社稷,事不克行,为开府宇文盛等所告。”整个过程说得含糊其辞,这也不能不令人感到赵贵和独孤信被杀,极有可能是宇文护一手制造的一起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