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丧师失地(3)
如前所述,被湘东王萧绎从武昌赶跑的邵陵王萧纶选择投降了北齐。
萧纶驻扎在汝南,整修城池,集结兵力,阴谋拿下安陆。西魏安州刺史马祐向宇文泰汇报,此时,宇文泰已经从北齐撤军,他腾出手来,命令杨忠、仪同侯几通率领一万军队解救安陆。与此同时,益州刺史、武陵王萧纶也派遣潼州(四川省三台县)刺史杨乾运、南梁州(四川省阆中市)刺史谯淹率领两万军队北上讨伐杨法琛,杨法琛派兵固守剑阁(四川省剑阁县)抵御。
第二年,即大宝二年(公元551年)年初,益州军队杨乾运所部攻克剑阁,杨法琛退守石门(四川省广元市西),杨乾运占领了南阴平(四川省剑阁县以北)。不久,杨乾运又挺进到平兴(四川省广元市西),杨法琛退守鱼石洞(四川省广元市北),杨乾运将平兴焚烧后撤离。同月,西魏军队在汉水方向也取得进展,杨忠包围了汝南,萧纶部将李素战死。二月一日,汝南城陷落,魏军侯几通生擒萧纶,萧纶毫不屈服。侯几通遂下令将萧纶杀死在大鼓之上,将尸体扔到长江岸边。当时,飞雪飘零,尸体横在道路之上,一天多颜色不变,鸟兽不敢接近,尸体周边数步之内没有雪花。岳阳王萧察派人将萧纶的尸体接回,安葬在襄阳望楚山南麓。
还是在巴陵之战前侯景大军威胁江陵时,湘东王萧绎担心失败,曾向西魏求救,答应把汉中地区割让给西魏。但当他命令梁州、秦州二州刺史宜丰侯萧循执行时,萧循却认为无缘无故就割让土地,这不是忠臣所为,遂回复说:“请收回成命。”拒绝接受。萧循是萧衍十弟萧恢的第三子,《南史》记作萧修,是鄱阳王萧范的三弟,是萧绎的堂兄弟。史称:他“在汉中七年,移风改俗,人号慈父”。大宝二年十月,西魏宇文泰遂派遣大将军达奚武率领三万大军从大散关出击攻取汉中,又派大将军王雄从子午谷南下,进攻上津(湖北省郧县)。萧循的记室参军刘璠向益州刺史武陵王萧纪求救,萧纪遂派遣杨乾运北上救援。公元552年年初,西魏将领王雄率军攻克了上津、魏兴(陕西省安康市),南梁东梁州(陕西省安康市)刺史李迁哲战败投降,而萧循还在南郑苦苦坚守。
就在此时,却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武陵王萧纪称帝了!
还是在大宝二年萧绎大军将侯景击退后、王僧辩等人反复劝说萧绎登基的同时,武陵王萧纪的长史刘孝胜等人也纷纷劝说萧纪称帝,萧纪虽然没有同意,但却开始打造御用车辆,开始为称帝做准备。武陵王萧纪颇有武略,担任益州刺史长达十七年之久,在南部开发宁州(云南省陆良县)、越嶲(音:西)郡(四川省西昌市),在西部打通资陵(今地不详)、吐谷浑,对内鼓励农业生产,煮盐铸铁;对外加强商业贸易,因此,积聚了大量财富,铠甲兵器十分充足,又有八千多匹战马。当他听说侯景攻克台城、哥哥萧绎将要发兵讨伐时,曾不无嘲讽地说道:“老七是一个文士,能有什么作为!”因此,自认为皇帝非自己莫属。公元552年四月八日,当王僧辩等人刚刚占领建康、还在追杀侯景之时,萧纪就迫不及待地登基称帝了,他改元为天正,立儿子萧圆照为皇太子,萧圆正为西阳王,萧圆满为竟陵王,萧圆普为谯王,萧圆肃为宜都王,以巴西、梓潼二郡太守永丰侯萧撝为征西大将军、益州刺史,封秦郡王。萧撝,《梁书》、《南史》均五传,但《周书》却有传,他是梁武帝萧衍七弟安成王萧秀的儿子,和萧纪是堂兄弟关系。司马王僧略是王僧辩的弟弟,直兵参军徐怦是徐勉的侄儿,二人均苦苦劝谏。当初,台城被围时,徐怦劝说萧纪火速发兵救援,但萧纪与他的哥哥萧绎一样,都不愿马上东下,徐怦的话让萧纪非常尴尬,因此,对他怀恨在心。正巧,有个叫费合的人向萧纪告发徐怦谋反,说徐怦给将领们写的信中有“事情由前去的人口头传达”这句话,萧纪即认为这就是证据。在决定处理徐怦之前,他对徐怦说:“因与你有交情,我保证留下你的儿子们。”徐怦愤怒地说道:“生下的儿子们长大后如果都长得像殿下你这样的话,留下来又有什么用!”萧纪大怒,遂将徐怦以及儿子们全部诛杀,并杀死了王僧略。萧撝听说后,叹息道:“大业不可能成功了!优秀人才是国家的根基,如今,将他们全部杀掉了,不灭亡还能有什么结果!”萧纪改的年号与萧栋的年号一样,有人就认为这是一个不祥之兆,萧撝也对亲信说:“过去,桓玄的年号叫大亨,有人就认为是二月的意思,桓玄确实是在二月失败的;如今叫天正,按字体为一止,难道能长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