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是慎用刑罚。人受阴阳之气而生,既有情,又有性。性是善,情是恶,有了善恶,就要有赏罚。赏罚适中,就会止恶向善;赏罚不当,就会心生怨气,因此,过去的圣主都对刑罚非常重视,要求法官要认真断案,探究出每件案件的缘由。但是,法官个人的素质各不相同,不一定每个人都一样有见识,但也要以一颗公平之心去断案,尽最大可能做到公平,这是中等的;至于那些毫无仁爱之心,将别人视同草木,一味施以刑罚,这是下等的法官。如今的地方官起码要做到中等,以上等为努力的目标,至于下等的则要受到惩处。古代的圣王曾规定:“与其杀掉无辜之人,宁可赦免有罪的;与其伤害好人,宁可利于奸邪。”就是说,如果无法查明真相,宁可赦免有罪之人,也不可冤枉了好人。如今从政的人却不是如此,他们总是苛刻地执行法律,想尽千方百计寻找人们的罪过,宁可让无罪的人受到惩处,也不愿放纵让有罪的人,只是说为官的宁可落下严酷的名声,也能免除因漏判带来的后患。这都是从自身而并未从最公平的角度考虑,如此执法都是奸吏。人是天地间最宝贵的,死后不能复活,然而,在酷刑之下往往因忍受不了痛楚而自诬有罪,从而被冤杀,这种情形应该是存在的。因此,自古以来,就设计了从五个方面审判案件、三种情况加以宽恕的制度,这都是出于爱人之心。至于那些不忠不孝、巨恶大奸之人,杀一儆百,当然可以从重惩处,明白了宽严相济,就完全理解了刑罚的道理了。
六是平均税赋。贵人最重要的是地位,贵人要想保住地位,就必须仁爱;要想团结住人,就需要用钱财,如果国家没有钱财,贵人的地位也就保不住。如今,天下未平定,国家开支很大,虽然朝廷还来不及减轻百姓的赋税,但却能做到平均征收,这样也能让百姓们没有怨气。平均征收就是不庇护豪强而只征收穷人的,因此,圣人说过:“如果能够做到平均了,天下就没有贫苦了。”然而,财物的生产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需要地方官吏要适时劝导,以免等到朝廷征税时百姓拿不出来,奸商从中谋取暴利。另外,对于分派劳役,虽然朝廷有大致的规定,但在具体操作上,都是由里长上报,县令决定。如果考虑周全,那么人人都感到满意,如果总让贫苦之人干重活或远活,而给富有人家派轻活或近活的话,没有一点怜悯百姓的心肠,这也都是君王政务的罪人。
宇文泰对苏绰的六条诏书非常重视,把它当作座右铭经常放在身边,他还下令让百官背诵这六条,并且规定全国各地的郡守不会背诵这六条以及不会算账的,一律罢免。
20、死水一潭(1)
早在西魏建立之初,宇文泰就颁布了二十四条新制,六条诏书颁布后不久,宇文泰又将颁布了十二条新制,合为三十六条新制,与六条诏书一样,被奉为“政事之法”、“中兴永式”。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西魏宇文泰与东魏高欢采取的措施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强调了任人唯贤、轻徭薄赋、慎用刑罚、惩治腐败等,可以说,这些措施也都适应了社会的发展,是有进步意义的。除了六条诏书之外,西魏宇文泰还在行台创办了学校,让低级官吏入学学习,白天上班,晚上入学。西魏朝廷还在阳武门外放置笔墨纸砚,征求百姓对政府的意见建议。同时,宇文泰还对北魏末年以来浮夸的文风深恶痛绝,他让苏绰按照上古质朴简洁的口吻撰写文章,并作为范文,令全国效仿,一扫过去言之无物的文风。到大统八年,西魏还创设了六军,在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府兵制自此建立。《玉海》卷一三八引《后魏书》云:“西魏大统八年,宇文泰仿周典置六军,合为百府。每府一郎将统之,分属二十四军,开府各领一军。大将军凡十二人,每一大将军统二府,一柱国统二大将军,凡柱国六员,复加持节都督以统之。十六年籍民之有才力者,为府兵。……”又引《邺侯家传》:“初置府兵于西魏大统中,周文帝与度支尚书苏绰之谋也。自三代之后,无与为比;虽战国之教士卒武技击皆不及……初置府不满百,每府有郎将主之,而分属二十四军,每军以开府一人将焉,每二开府属一大将军,二大将军属一柱国,大将军仍加号持节大都督以统之。”后又“广募关陇豪右”、把地方武装纳入府兵序列,到西魏大统十六年,又设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将军,统领二十四军。早期府兵自相督率,自带弓刀,不属地方管理,不上缴赋税,将领无论何族均用鲜卑赐姓,军人也从主帅之姓,带有浓厚的部族兵特色。
假如从公元523年破六韩拔陵起义开始算起,到西魏大统八年即公元542年已过去了整整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里,北方持续大乱,让我们几乎抽不出时间去关注一下南方的事情,现在,就趁着东西魏之间相对平静的间隙,让我们看看南方那位在这二十年里从六十岁步入八十岁高龄的梁武帝萧衍吧。
在北魏大乱之初,梁武帝也曾发兵北伐,并于普通七年(北魏孝昌二年)夺取五十二城,占领了寿阳,在随后的两年里,南梁继续北伐,并派遣陈庆之护送元颢进入洛阳,但不久失败,等到东西魏分裂之后,梁武帝在尝试北伐遭到失败后,就采取了与北方政权尤其是东魏政权和平的政策。
在这二十年里,相对于水深火热中的北方军民而言,南方人民似乎就生活在一种虚拟的天堂里面。在他们头上端坐的是一位年迈的菩萨皇帝萧衍,萧衍兴建了大量佛寺,据《南朝寺考》记载: 大爱敬寺“经营彤丽, 奄若天宫, 中院之去大门延袤七里……旁置三十六院……千有余僧, 四时供给”;智度寺也是“殿堂宏敝, 宝塔七层, 房廊周接, 华果间发, 五百诸尼, 四时讲诵。”同泰寺“有浮图( 宝塔) 九层, 大殿六所, 小殿及堂十余所。东西般若台各三层, 大佛阁七层。璇玑殿外,积石为山, 盖天仪激水, 随滴而转。所铸十方金像, 十方银像,皆极壮丽”。在大肆修建佛寺的同时,梁武帝还为了表示自己不贪恋天下,曾多次舍身佛寺。早在大通元年三月,萧衍就驾临同泰寺“舍身”,即以自己的肉体来供奉佛。两年后,到中大通元年九月,他又故伎重演,再次到同泰寺“舍身”,公卿大臣只好拿出一亿万钱,才将他们的皇帝从佛寺里赎回。中大通三年十月、十一月,他又两次驾临同泰寺,设立法会,讲经说法七天。中大通五年二月,他再次驾临同泰寺说法。
就在高欢信都举义这一年,即中大通三年四月,梁武帝的皇太子萧统去世了。如前所述,梁武帝共有八个儿子,他们分别是萧统、萧综、萧纲、萧绩、萧续、萧纶、萧绎、萧纪。萧统长相俊美,又非常聪慧,性格仁慈、宽和、孝顺,但就是这样一个贤明太子,后来,却因其为母亲丁贵嫔选择墓地,受人诬陷,让萧衍大怒,从此萧统郁郁寡欢死去,终年31岁。萧统生前酷爱读书,他收罗古今图书三万卷藏于东宫,选择其中的精华编成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文选集《昭明太子文选》三十卷,共选秦至梁诗文七百余篇。其实,萧统的死本身就是一桩疑案,据《北史·梁本纪下》记载,(萧纲)“中大通三年,被征入朝,未至,而昭明太子谓左右曰:‘我梦与晋安王对奕扰道,我以班剑授之,王还,当有此加乎?’四月,昭明太子薨。五月丙申,立晋安王爲皇太子。”由此可知,在这一年年初,萧纲被萧衍从雍州征召回京,此时,萧统似乎已经预计到自己去日无多,四月萧统就死掉了,五月,萧纲就被立为太子,从这段记载上,我们似乎感到萧纲回京当太子好像是早已安排好了的。如果真是这样,萧统的死可能就不是正常死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