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天险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但由于其与东部腹地较远,交通不便,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潼关是在西部势力的控制之下的。得知高欢占领潼关后,宇文泰即亲率大军前来争夺。宇文泰的西魏军一举攻克潼关,斩杀了薛瑜,俘获七千多东魏士兵。东魏行台薛修义等人率众西渡黄河,固守杨氏壁(陕西省韩城市),西魏司空参军薛端纠率领村民击败了东魏军队,又夺回了杨氏壁,西魏丞相宇文泰任命苏景恕为南汾州刺史,率部镇守在那里。
十月二十一日,东魏朝廷任命太师、赵郡王元谌为大司马,司空、咸阳王元坦为太尉,开府仪同三司高盛为司徒,开府仪同三司高敖曹为司空。面对宇文泰的攻势以及洛阳城内复杂的形势,高欢决定将国都迁往邺城,护军将军祖莹表示赞同。命令下发三日,军民即全部上路。十月二十七日,东魏皇帝元善见从洛阳出发,没收百官的马匹,尚书丞、尚书郎以上但不是皇帝亲随的官员只能骑驴,高欢率军暂时留在洛阳处理善后事宜,洛阳四十万居民全部匆匆随行。高欢改司州为洛州,任命尚书令元弼为洛州刺史,镇守洛阳;以行台尚书司马子如为尚书左仆射,与尚书右仆射高隆之、侍中高岳、孙腾留在邺城,共同处理朝政。迁都后,高欢回到了晋阳,孝静帝下诏因刚刚迁到邺城的百姓生活困难,特意发放一百三十万石粮食予以赈济;并免除新迁百官三年赋税,居民五年赋税。十一月十一日,孝静帝元善见抵达邺城,居住在北城的相州刺史府衙,改相州刺史为司州牧,魏郡太守为魏尹,以魏郡、林虑、广平、阳丘、汲郡、黎阳、东濮阳、清河、广宗等郡为京畿之地。不久,又设置了四中郎将,在僵石桥置东中郎将,蒲泉置西中郎将,济北置南中郎将,洛水置北中郎将。
过去,洛阳有童谣称:“可怜青雀子,飞来邺城里,羽翮垂欲成,化作鹦鹉子。”有人就认为,童谣中说的青雀子是指清河王元善见,鹦鹉是指高欢。当时,随从孝文帝西迁的禁卫军家属(所谓的“六坊之众”)不足万人,下余的全部被迁到了邺城,高欢下令对于这些鲜卑人仍然正常发给工资,春秋二季赏赐布帛缝制衣服,此外,遇到丰年,则将应发放的粮食折算成布帛发给这些人,留下粮食由政府管理以备不时之需。
3、分裂伊始(1)
北魏分立后,东魏的高欢和西魏的宇文泰同时面临着国内诸多挑战,在随后的一年左右的时间里,高欢和宇文泰分别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先说东魏高欢。
一是争夺荆州。在贺拔胜都督三荆之时,他曾上书推荐独孤信担任大都督,朝廷的委任状尚未下达,高欢的部将侯景就夺占了荆州,独孤信单骑追随孝武帝逃往关中,让孝武帝非常感动。虽然东魏占领了荆州,但当地居民却心向西魏,此时,为了招抚荆州,西魏又任命独孤信为卫将军、都督三荆州诸军事、尚书右仆射、东南道行台、大都督、荆州刺史。山蛮酋长樊五能率众攻破淅阳,响应西魏。东魏西荆州刺史辛篡将要率军讨伐,行台郎中李广劝谏道:“淅阳周边荒无人烟,只有一座孤零零的城池,并且,山路险峻,四处都是山蛮。如今我们要去讨伐,派遣的部队少了,就无法战胜敌人;可派去的部队多了,我们的本部防御力量就显得薄弱。一旦失利,将威名大损,人心失望后,即便是州城也难以保住。”辛篡却说:“岂能眼睁睁地看着敌人猖獗,却不去讨伐!”李广说:“现在,我们的心腹之患在于稳定内部,哪有功夫去顾及这些!听说朝廷派来的大军很快就会到达,大人只管固守城池,安抚百姓,等待朝廷军队到来,即使丢掉淅阳,也没什么可惜的。”辛篡不听,率军前去讨伐,结果却被山蛮击败,手下众将遂四散而逃。独孤信行至武陶(即武关,陕西省商南县),淅阳山蛮向独孤信派出使者表示归顺。但此时,东魏派遣弘农郡守田八能率领山蛮抵御独孤信,又派遣都督张齐民率领三千步骑绕到独孤信的背后,企图吃掉独孤信所部。独孤信对部下说:“如今,我们的人数不足一千,却腹背受敌,如果我们回头去进攻身后的张齐民,则敌人就会误认为我们撤退了,必定争相前来截击我们,不如正面迎击田八能,一旦击破了他,我们背后的张齐民自然就会退去。”遂率部径直前去迎战田八能,一举将其击败,并乘胜包围了穰城。辛篡率军出城迎战,却被独孤信击败,逃奔城内。独孤信命令都督杨忠、康洛儿、元长生为先锋追击,穰城城门尚未关上,杨忠一马当先,呵斥守门人:“大军已经到来,城内又有内应,你等要想活命,还不速速退去!”听了杨忠的话,守门人一下子一哄而散,杨忠率众攻入城内,他弯弓大喊,辛篡身边近百名卫士无人敢动,遂斩杀了辛篡。而后,独孤信又分兵平定了三个荆州。荆州失守的消息传来,高欢即命令豫州刺史高敖曹与侯景前去争夺,数月之后,侯景与高敖曹率军突然进抵穰城城下,独孤信、杨忠不敌,遂逃奔南梁,荆州之地又重新回到了东魏手中。
二是平定东南。原黄河以南的不少州郡长官都是孝武帝的人,因此,在高欢赶走孝武帝之后,如何稳定黄河以南地区就成为高欢另一个需要认真应对的问题。黄河以南地区当然包括了荆州地区,除了荆州地区之外,还包括淮北的兖州和徐州地区以及山东半岛的青州济州等地。就在孝武帝西去后不久,永熙三年(即天平元年)十一月,兖州(治所瑕丘,山东省兖州市东北)刺史樊子鹄就起兵反抗高欢,南青州(治所山东省沂水县)刺史大野拔、徐州人刘粹也率众前来,依附于他。高欢命令仪同三司娄昭为东道大都督,率众前去讨伐。樊子鹄命令前胶州刺史严思达驻守东平(山东省东平县),娄昭将其攻克,于是,乘胜包围了瑕丘。东魏军队久攻不下,娄昭命令堵塞河道,用河水浇灌城池,孝静帝派遣散骑常侍陆琛、兼黄门郎张景前来招抚樊子鹄,天平二年二月二十日,大野拔面见樊子鹄,趁机将其斩杀,率众出降。樊子鹄死后,众将建议将参与叛乱的百姓全部斩杀,娄昭却说:“兖州不幸,无故受到蹂躏,百姓翘首盼望官军,罪魁祸首是他们的长官,百姓们又有什么罪过!现在把他们全部斩杀,百姓的冤情又能向谁去倾诉!”遂将被胁迫参与叛乱的百姓们全部释放了。高欢与孝武帝矛盾激化之时,樊子鹄就与当时的齐州刺史侯渊、青州刺史元贵平暗中联络,首鼠两端,高欢对此心知肚明,但侯渊为了自保,又偷偷投靠了高欢。孝武帝西逃后,临朝承制的元亶就以汝阳王元暹取代了侯渊,以侯渊取代了元贵平,这当然是高欢让侯渊与元贵平之间自相残杀的一条毒计,果然,侯渊袭杀了元贵平,顺利地当上了青州刺史。如今,樊子鹄已被消灭,高欢清除侯渊的时机已经成熟。封隆之的弟弟封延之跟随娄昭讨伐樊子鹄,樊子鹄被消灭后,天平二年三月,东魏朝廷就将刚刚担任青州刺史四个多月的侯渊罢免,任命封延之为青州刺史。侯渊被免官后,内心非常害怕,行至广州(河北省枣强县),即率众发动叛乱,劫掠当地郡县。四月,高欢命令济州刺史蔡俊发兵前去讨伐,侯渊部下纷纷投降,无奈,侯渊决定南下投降南梁,行至半道上,被一位买酒的人所杀,首级送到了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