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66、善后事宜(2)

说到杨椿,稍微多说两句。

杨椿在此前已多次提及,他出身于弘农杨氏,为北方望族,杨椿兄弟六人:哥哥杨播(已死)、次杨椿、杨颖、杨顺、杨津(坚守定州三年的那位,如今在葛荣军中)、杨暐(在河阴遇害)。杨氏家族因杨播之母王氏是冯太后的外姑,加之杨氏兄弟非常谨慎而在孝文帝时期开始发迹,杨播、杨椿、杨津的名字都是孝文帝所赐,三人也都非常显贵,杨氏家风也很好,杨椿和杨津都是朝廷重臣,但兄弟之间非常友爱,如同父子。一家人闲暇时候经常聚在一起谈笑,尽享天伦之乐,杨椿年老从外面喝醉回来,杨津总是亲自搀扶回屋,虽然二人都已年过六十,但杨津每天早晚都要向哥哥问安,全家的子侄辈全部列在堂下,杨椿不让坐下,杨津不敢坐。如果杨椿外出,到吃饭的时候还未回家,杨津就一直等着哥哥回来,再一起进餐。史称:“一家之内,男女百口,缌服同爨,庭无间言;魏世以来,唯有卢渊兄弟及播昆季,当世莫逮焉。”尔朱荣将借口生病在家的杨椿晋升为司徒,杨氏家族是道德楷模应当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这还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杨氏家族影响力很大。正如《魏书·杨播传》史臣曰说的那样:“杨播兄弟,俱以忠毅谦谨,荷内外之任,公卿牧守,荣赫累朝,所谓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对于这样一个大家族,不论是尔朱荣还是孝庄帝都是要进行拉拢的。二是杨氏家族势力很大。杨氏家族很多成员都是长期在中央或者地方任职,杨播的儿子杨侃因遂长孙稚平定萧宝寅叛乱而被任命为东雍州刺史,镇守潼关;杨椿之子杨昱为中书舍人,后为武卫将军、北中郎将、度支尚书;杨椿的弟弟杨顺为直阁将军、太仆卿;杨顺的两个儿子都做过通直散骑常侍,一个儿子为朱衣直阁等等,杨氏家族成员不少都是皇帝身边的近臣,在宫中以及禁卫军中有一定的实力。三是杨氏家族在胡太后后期与胡太后离心离德。萧宝寅大败后,杨椿与萧宝寅在关中地区之间是否曾发生过激烈的冲突,史书语焉不详,但从萧宝寅叛乱后给胡太后的上书中依然指责自己受到杨椿的陷害以及一山不容二虎这一情理上推断,二人之间的矛盾应该是存在的,显然,胡太后在平衡二者之后选择了萧宝寅继续留任雍州刺史,这引起了杨椿的强烈不满,以至于在萧宝寅叛乱后,胡太后征召其为都督雍岐南豳三州诸军事、本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雍州刺史、讨蜀大都督,杨椿竟然以年老多病为由拒绝上任。四是杨氏家族与尔朱荣有一定的渊源。杨津曾经担任过肆州刺史、并州刺史,秀容是肆州的下辖郡,其间杨氏家族当与尔朱氏家族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杨津被困中山之时,杨津的儿子杨逸曾请求朝廷允许自己去尔朱荣那里借兵救父,也隐约说明了这一点。五是杨氏家族与孝庄帝也关系良好。还是这个杨逸,孝庄帝尚在黄河以北的河阳之时,杨逸就独身前去拜谒,孝庄帝特意任命他为给事黄门侍郎,领中书舍人,等到河阴之变时,孝庄帝非常害怕,专门下令让杨逸日夜呆在自己身边,几天之内,杨逸就住在孝庄帝的床榻下面,一次,孝庄帝曾在半夜里对杨逸说:“昨天抬头看见的都是些不认识的人,幸赖有你在,我的心里才稍微轻松一点。”有了上述几个原因,任命杨椿也在情理之中了,而杨椿也愉快地回到洛阳上任了。

穆绍似乎是个特例,但其实不然,重用穆绍其实是与重用杨椿同理,如前所述,穆氏家族其实比杨氏家族还显赫,与北魏皇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穆绍在胡太后后期与元顺发生矛盾,一直耿耿于怀,被任命为侍中,也借口生病不拜,所以在河阴之难中侥幸捡得了一条性命。河阴之变后,尔朱荣专门派人让其到行宫见驾,穆绍以为此去必死无疑,遂在家庙哭拜后前去邙山见尔朱荣,见到尔朱荣后,穆绍只是握握手,并没有拜尔朱荣。此时的尔朱荣已经打消了称帝的念头,遂顺水推舟,假模假样地显示自己的大度,对穆绍很尊敬,还对身边的人说:“穆绍不愧是出身高贵人家的子弟。”显然,任用穆绍也是尔朱荣稳定政局的需要。

长孙稚手握兵权,正在关中与叛军作战,新君继位后拉拢他也是意料中的事。至于殿中尚书元谌,无疑是孝庄帝的亲信,也代表了近支宗室的势力。孝庄帝的亲兄弟元劭、元子正已在河阴之难中被杀,与其最亲近的当属他的侄儿和堂兄弟们了。如前所述,孝庄帝的父亲彭城王元勰兄弟七个:孝文帝元宏、咸阳王元禧、赵郡王元干、高阳王元雍、广陵王元羽、北海王元祥。这老兄弟七个,孝文帝元宏这一支已经绝后;咸阳王元禧因谋反被杀后,他的八个儿子中除了长子元通与他一起被杀外,下余七个有元翼、元昌、元晔、元显和、元树五个逃到了南梁,剩下两个幼弟元坦、元昶留在北魏,一直还戴着罪臣家属的帽子,正光中才恢复了爵位,改封元坦为敷城王;元谌就是元干的儿子;高阳王元雍与他的三个儿子元泰、元端、元睿都死于河阴之难,下余的儿子元诞侥幸躲过一死,元诞下面还有元勒叉、元亘、元伏陀、元弥陀、元僧育、元居罗六个弟弟,但他们的年龄估计都不大;元羽有三个儿子元欣、元永业、元恭(后来的前废帝),元欣性格粗率,元恭自从元叉专权之后已称病,十余年闭口不言,对孝庄帝而言这一门的堂兄弟也无大用;元祥两个儿子一个元颢、一个元顼,也是孝庄帝能够用上的堂兄弟。因此,在孝庄帝能够依靠的堂兄弟们中间也只有元颢、元谌、元顼等区区三人。

第二天,北魏朝廷又下诏恢复死去的广阳王元渊、安乐王元鉴的爵位。又晋封通直散骑常侍、敷城王元坦为咸阳王,谏议大夫元贵平为东莱王,直阁将军元肃为鲁郡王,秘书郎中元晔为长广王,冯翊郡公源绍景恢复原来的爵位陇西王,扶风郡公冯冏、东郡公陆子彰、北平公长孙悦都恢复原先的王爵,以北平王元超恢复为安定王。元贵平是文成帝最小的弟弟安定王拓跋休最小的儿子,从辈分上说是孝庄帝的堂祖父辈,虽然关系疏远,但元贵平此前担任羽林监、射声校尉,在禁卫军中有一定的影响;元肃是拓跋休的哥哥南安王拓跋桢的孙子,拓跋桢长子是大名鼎鼎的元英,次子元怡,而元肃就是元怡的长子,元晔是其次子。由于尔朱荣的妻子是元肃的姑姑,因此,元肃又是尔朱荣的外甥,以元肃为直阁将军并被封王,又封元晔都是体现了尔朱荣的意思。在北魏后期诸多重大事件中都能看到拓跋桢家族的影子:元英为北魏后期一代名将,他有五个儿子,除去早死的长子之外,下余四子:元熙、元诱、元略、元篡。元叉废黜胡太后后,元熙叛乱,后元诱、元篡与元熙一起被杀,只有元略南逃。胡太后复辟后,念及元熙的忠心而将元略召回,并给予非常尊崇的地位,但是,因元略素来轻视自己的姑父尔朱荣,在河阴之难中元略也未能幸免。尔朱荣倒是对次门元怡一家青眼相加,重用元肃兄弟就说明了这一点。源绍景,当为《魏书·源贺传》中源贺重孙、源怀孙子源绍;冯冏,是冯太后哥哥冯熙的重孙,冯太后当权时,将自己的小姑子博陵长公主嫁给了自己的哥哥冯熙,生下两个儿子冯诞和冯修,冯诞又娶了孝文帝的妹妹乐安长公主,生下两个儿子,长子冯穆又娶了孝文帝的女儿顺阳长公主,冯冏就是冯穆的儿子;长孙悦是魏初名将长孙嵩的曾孙;陆子彰是曾权倾一时的权臣陆丽的重孙,《魏书·陆俟传》称:“子彰妻即咸阳王禧女。禧诛,养于彭城王第,庄帝亲之,略同诸姊。建义初,氽朱荣欲修旧事,庶姓封王,由是封子彰濮阳王,食邑七百户。”元超是元贵平的哥哥元燮的儿子,在胡太后当权时,由于胡氏祖籍是安定人,因此,她将自己的父亲胡国珍封为安定王,而将原来的安定王元超改封为北平王,如今,尔朱荣又恢复了元超安定王的爵位。由此起码可以透露出几点信息:一是在帝国岌岌可危之时,北魏朝廷意欲让统治集团重新团结起来。恢复曾经投敌的元渊和元鉴、将罪臣之子元坦封王就是明证。二是尔朱荣在京师培植自己的势力。元肃、元晔封王大体说明了这一点。三是最大限度地减小河阴之变的影响。给非异姓封王就是尔朱荣讨好异姓大臣的一个手段。四是恢复元超安定王的举措,则显示了对胡姓的打击。

四月二十日,孝庄帝下诏解除了戒严。四月二十三日,孝庄帝封尔朱荣的儿子尔朱叉罗为梁郡王。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小说在线阅读_第127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第127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