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卢昶本是书生,且性格懦弱,但却是宣武帝的亲信,且与元晖互为朋党,被当时的舆论所鄙视。此人从未担任过武将,并无将略,而恰在此时又生病了。羊祉之子羊燮为卢昶的司马,全权负责战事,卢昶对前线战事一无所知,魏军将士都非常不满。而梁军主将马仙琕则多年守边,能与士卒同甘共苦,他衣着、饮食均与最低级的士卒没有什么两样。在边境为将期间,马仙琕还多次只身一人深入敌境,侦察地形地貌,因此,士兵们都乐意为其效命,也总能打胜仗。

看到朐山战事一直打不开局面,宣武帝非常焦虑,十一月三日,他下诏命令扬州刺史李崇等人在寿阳集结军队,企图牵制一部分梁军,以减轻朐山的压力。到了十二月,朐山城内粮食全部吃完,出城砍柴的道路也全部被梁军堵死,而城外的魏军却无法向前推进一步,走投无路的魏将傅文骥只好投降。梁军收复朐山后,士气大振,并转兵全力对付卢昶的十余万援军。

卢昶见状,自知不敌,十二月十九日,他率领部队先行逃离战场。见主帅逃走后,各路魏军相继退去,然而,进时容易,退时难。当时,天降大雪,魏军的撤退顿时变成了一场大溃败,被冻死或者冻掉手脚的有三分之二。梁军乘势追击,大破魏军,二百里之内,魏军的尸体一个接着一个,仅有十分之一二的人侥幸逃脱。梁军缴获的粮食辎重武器骡马,不可胜数。卢昶在逃跑途中各种仪仗全部失落,逃至郯城后问当地政府借来仪仗来充充威风,其他魏军将领的情况也都差不多,只有赵遐一人手持符节逃了回来,另有萧宝寅所部没有损失,由此可见,当时魏军的狼狈之状。

朐山之战是魏军继钟离之战之后的另一次最为惨重的失败,此战魏军不仅没有守住朐山,而且损失高达十万之众。宣武帝大怒,下令黄门侍郎甄琛驰赴郯城,用铁锁将卢昶押至洛阳问罪,宣武帝下诏:“朐山之败,伤亡实在非常惨重,究其原因,完全在于统帅。即使经过了大赦,但毕竟有轻有重,卢昶一人免去官职论罪,其余将领全部赦免复职。”战后,因三关之败被降职的马仙琕被晋升为太子左卫率,进爵为侯,增封食邑六百户。

卢昶在朐山与梁军相持之时,御史中尉游肇(游明根之子)对宣武帝说:“朐山不过是一个弹丸之地,又处于偏僻的海滨,地势低洼潮湿,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必须攻取的城池,而对于梁国而言却是个要地。因此,梁国必定会全力去争夺,对于我们是不得已而战。以不得已而战之军去对付全力争夺之师,战事恐怕会一直拖延下去,军费将会很大。如果得到朐山后又无法守住,白白进行一场战争,这正如古人说过的这里将是无用的石田。听说梁军多次想以宿豫请求与朐山交换,如果真是如此,我们占着这块无用之地,倒不如换得旧有的土地,双方又停止了战争,这最有利。”宣武帝还没等采纳这个意见,卢昶就败了。

19、魏立太子

朐山战后的第二年(公元512年)四月二十五日,北魏宣武帝将年号改为延昌元年。

在此前后,北魏朝廷以甄琛为河南尹,甄琛上书称:“首都设在平城时,为了应对日益增多的抢劫和盗窃行为,世祖拓跋焘下令设立了很多里长,只有那些有才干的退休县令和世袭男爵才有资格担任;又为里长们配备了很多衙役,对里长们给予较高的政治地位,这样社会治安才得以好转。迁都洛阳以来,国家的版图日益扩大,各地前来京师的人员猛增,洛阳的治安状况恶化,里长一职地位低下,充任的人大多是些凡庸下才,得过且过,怠于履行督察之责。我建议:挑选八品将军以下清廉有才干的人,领取本官的工资和津贴,由他们管理基层治安工作;品级高的可以担任六部尉(北魏政府将洛阳分为六个区为六部),其次充任经途尉(街道巡察队长),最低的可以担任里长。如果办不到,我建议适当提高里长的级别,让那些应该升迁的低级官吏担任,这样就能够切实起到督察的作用,社会治安就会好转起来。”宣武帝同意了他的请求,下诏:“以后,里长正式纳入帝国文官序列,经途尉确定为从九品,六部尉确定为正九品,从各个部门中选拔适当的人选,不局限于武官。”甄琛还建议又禁卫军充任京师治安的机动部队,随时到各个街坊里捉拿盗贼,从此以后,洛阳社会治安好转了起来,后来担任河南尹的人也大多采用这个办法。

刚刚进入这一年的新年,宣武帝就对朝廷重臣进行了一次影响深远的调整,一月二十五日,他晋升车骑大将军、尚书令高肇为司徒,以清河王元怿为司空,广平王元怀进号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此时北魏朝廷的重臣分别是:太尉元雍、司徒高肇、司空元怿、骠骑大将军兼司州牧元怀、尚书右仆射郭祚、中书监兼侍中崔光、中书令李平、侍中游肇、领军将军兼侍中于忠。高肇从宣武帝刚刚 继位的景明二年(公元500年)破格被提拔为尚书右仆射兼吏部尚书,中经同年咸阳王元禧被杀,正始元年(公元504年)北海王元祥被杀,正始四年(公元507年)原尚书令广阳王元嘉被拜为司空、高肇继任尚书令,同年于皇后去世,第二年高贵嫔被立为皇后,高肇的权势达到了顶峰。但是,好景不长,仅仅过去两年多,到了永平三年(公元510年)三月,胡充华即生下了皇子元诩。元诩的诞生,不得不让宣武帝为自己身后朝廷权力格局提前做一个安排。显然,中宫皇后仍然是高氏,而在外廷高肇势力的膨胀势必会威胁到未来皇帝元诩的统治,这就是宣武帝将高肇明升暗降的原因。显然,宣武帝这一次调整,将尚书省的主官几乎是一网打尽:尚书令高肇和尚书左仆射元怿都被调离了尚书省,尚书右仆射元诠病死,新任尚书右仆射郭祚是由侍中晋升的。把高肇和元怿同时调离尚书省,大约是因为二人矛盾很深。《洛阳伽蓝记·城西·冲觉寺》称:“怿,亲王之中,最有名行,世宗爱之,特隆诸弟。”但元怿作为宣武帝的弟弟,却对高肇专权十分不满,而高肇也多次在宣武帝面前说元愉、元怿的坏话,两人水火不容。元愉之乱中,元怿虽然没有受到追究,但不会不受到影响。一次,元怿趁着在宫中饮宴之机,怒斥高肇道:“天子剩下的兄弟还有几个?几乎被你杀完了!过去,王莽是个秃子,利用皇舅的地位最终夺取了西汉天下,你这家伙是个驼背,恐怕你终究会给皇室造成灾祸。”当时,天下大旱,高肇为了收买人心,擅自重新审理人犯。元怿又对宣武帝说:“过去,鲁国大夫季氏祭祀泰山,就受到了孔子的斥责。这是因为,君臣之间的名分,要防微杜渐,不可亵渎。遇到灾祸,减少膳食,重审案件,这都是陛下应做之事,可是,司徒高肇却这样做,岂是为臣子的道理!贤明的君主身在高位有了失误,奸臣在下面弄权,这是国家出现灾难的根本原因。”宣武帝听了,禁不住笑了起来,但没有回答。元怿与高肇之间的纷争只是宗室诸王与高肇矛盾的一个方面,其他宗室诸王如元匡对高肇也非常不满,史书称“时世宗委政于肇,朝廷倾惮,唯匡与肇抗衡。”王显曾上书要求判处元匡死刑,宣武帝没有答应,只将元匡降为光禄大夫。彭城王元勰被高肇陷害死后,社会舆论对他更是非常痛恨,而高肇本无学术,担任尚书令期间又得罪了不少人,致使怨声载道。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小说在线阅读_第121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第121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