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九、魏宫内斗
冯太后还政于献文帝后,她对北魏朝廷的影响力似乎并没有减弱,这从后来北魏朝廷发生的诸多事件中都能够得到印证——以情理推之,冯太后也不会撒手不管的。
我们暂时根据万斯同的《北魏将相大臣年表》来看看,从皇兴元年到皇兴四年献文帝禅位之前皇兴元年这四年里,北魏朝中大权究竟掌握在哪些人的手上。皇兴元年北魏大臣分别是:太宰李峻、太尉源贺、司徒刘尼、司空和其奴、中军大将军拓跋道符、抚军大将军陆叡、都督中外诸军事拓跋云、征东大将军冯熙、征南大将军慕容白曜、征西大将军李惠、镇南大将军薛安都、镇东将军尉元、镇西大将军拓跋石、尚书令拓跋丕、尚书左仆射拓跋目辰、尚书右仆射慕容白曜、中书监李敷、中书令高允、侍中刘昶、拓跋孔雀、陆定国、陆俊(吏部尚书)。在此期间,皇兴三年李峻和和其奴分别去世,皇兴四年,刘尼被免职,李敷、慕容白曜被杀,因此,到皇兴四年,北魏重臣分别是:太傅冯熙、太尉源贺、司空陆定国、抚军大将军陆叡、都督中外诸军事拓跋云、征西大将军拓跋长寿、征北大将军拓跋休、镇东大将军尉元、镇西大将军拓跋他、尚书令拓跋丕、尚书左仆射拓跋目辰、中书令高允、侍中陆定国、赵黑。
这些人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属于冯太后的人:他们有太尉源贺、司徒刘尼、征东大将军冯熙、尚书令拓跋丕、中书监李敷、吏部尚书陆俊等人。太尉源贺、司徒刘尼二人与死去的陆丽均为诛杀宗爱,拥立文成帝的功臣,在文成帝一朝受到重用,其中,源贺还参与了冯太后清除乙浑的政变。他们应当被视为冯太后的人。冯熙,冯太后哥哥。拓跋丕、陆俊,参与了诛杀乙浑的行动。李敷因弟弟李奕的关系,当然属于冯太后一党。赵黑,是一名宦官,会游刃于两宫之间,但会倾向于冯太后。
第二类属于献文帝的人:侍中陆定国。他是陆叡的哥哥,从小就被养在宫中,与献文帝是亲密的玩伴。
第三类立场因事而会摇摆的人:都督中外诸军事拓跋云是献文帝的八叔,甚至包括献文帝的其他叔叔们,是宗室的代表;拓跋目辰曾与哥哥拓跋郁阴谋袭杀乙浑,他个性严正,也是宗室的代表;司空和其奴也是如此。
第四类对中枢朝局影响较小的人:主要有李峻、陆叡、李惠、高允、刘昶及慕容白曜等地方大员。李峻是现任冯太后的丈夫文成帝的贵人李氏之兄,李贵人是献文帝的生母,(与孝文帝的生母、献文帝的李夫人不要弄混淆了),从辈分上说,李峻是献文帝的舅舅,他们从刘宋辖境的家乡梁国来到北魏,在北魏上层并无多少根基,以其为太宰,更多的是荣誉上的。从史料的记载上看,李峻亦无多少事迹,由此也说明了这一点——另一值得注意的是:当冯太后清除了乙浑之后,即将原太宰常英调出中枢,调任平州刺史,这似乎也意味着昭太后常氏家族影响力的减弱。陆叡是陆丽的次子,继承了陆丽的抚军大将军、平原王爵位,但此时年纪才十几岁,谈不上有左右朝局的能力。李惠,皇太子拓跋宏的外祖父,亦在地方任职,处于冯太后打压的人物。高允基本上是秘书长的角色,虽能建言献策,但并非朝中举足轻重的势力。刘昶刚从刘宋叛逃过来,虽受到尊重,但却无足轻重。由此可知,到皇兴四年献文帝的势力虽有所上升,但冯太后在朝中依然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皇兴三年东阳城被魏军占领后,到了第二年,北魏又发生了三件大事:一是讨伐吐谷浑;二是讨伐柔然;三是诛杀慕容白曜、李敷等人。
如今的吐谷浑王是十二任王拾寅,他是八任王树洛干的儿子,他继位后,对北魏并不友好。皇兴三年十一月,吐谷浑的别帅白杨提度汗率领部众归附了北魏,大约向北魏朝廷透露了吐谷浑的内情,于是,三个月后,皇兴四年二月,献文帝即以吐谷浑“不供职贡”为由,命令使持节、征西大将军、上党王长孙观率军前去讨伐。四月十五日,魏军与吐谷浑军在曼头山(青海省共和县西南一带)展开了一场大战,魏军获胜,拾寅与麾下数百骑兵狼狈逃走,他的堂弟豆勿来、部将匹娄拔累等人率部投降。接着,拾寅派遣别驾康盘龙前往平城朝贡,但献文帝下令将其关押了起来,拒绝回复。
自太武帝太平真君十年(公元449年)对柔然进行大规模战争后,双方恢复了二十年的和平,皇兴三年二月、七月,柔然两次向北魏朝贡,这是这二十年间柔然n次朝贡了。然而,这两次的朝贡却与以往不同,因为,到了第二年八月,柔然即发兵南下,骚扰北魏了。此时在位的是柔然第十三任可汗予成,他是十二任可汗吐贺真的儿子。公元464年其父死后,他继位为可汗,号称受罗部真可汗,即“惠王”之意,还仿效中原王朝,建立年号,称永康元年。予成继位后,柔然实力逐渐增强,控制了西域一些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