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二年的北魏非常平静,而南方的刘宋却又出现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截止大明五年,孝武帝刘骏的十八个兄弟中已经死去了10个:刘劭(被杀)、刘浚(被杀)、刘铄(毒死)、刘绍(病死)、刘诞(被杀)、刘宏(病死)、刘浑(逼迫自杀)、刘休业(夭折)、刘休倩(夭折),刘夷父(夭折),只剩下了东海王刘褘(南豫州刺史、开府,26岁)、晋熙王刘昶(护军将军,26岁)、湘东王刘彧(都官尚书、卫尉,22岁)、建安王刘休仁(湘州刺史,19岁)、山阳王刘休祐(秘书监、领右军将军,17岁)、海陵王刘休茂(雍州刺史,17岁)、桂阳王刘休范(江州刺史,14岁)、巴陵王刘休若(徐州刺史,本年12月被王玄谟取代,入朝为散骑常侍,14岁)八个。
现在要说的就是孝武帝的14弟海陵王刘休茂。大明二年,时年14岁的刘休茂被孝武帝任命为使持节、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随二郡诸军事、北中郎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后来,又给其进号为左将军,食邑由原来的两千户增加到三千户。雍州刺史一职在孝建二年武昌王刘浑被逼迫自杀后,就由王玄谟担任,到大明元年,王玄谟在雍州实施土断,引发了将要谋反的传言,虽然孝武帝表面上对王玄谟说自己并不相信,但第二年四月,即将他召回朝廷,给他一个太常的闲职,而以刘休茂接替,这大约与次年收拾刘诞做准备。刘休茂担任雍州刺史后,司马庾深之全权负责全州事务,刘休茂是个急脾气,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想独断专行,可是每每总被庾深之和典签官压制,心中非常不满。刘休茂的左右亲随张伯超深受刘休茂的宠爱,而此人却时常犯错,经常受到典签官斥责,张伯超非常害怕,就跑到刘休茂跟前报告:“典签官已经秘密上书,汇报我的罪过,这样以来,恐怕是大事不好了。”刘休茂问:“那该怎么办?”张伯超说:“只有杀了司马和典签,举兵自卫,这里距离首都数千里之遥,纵然大事不成,我们北逃到北魏,也不失在魏国当上王爷。”刘休茂同意了。
四月二十日夜晚,刘休茂与张伯超率领亲随黄灵期、蔡捷世、滕穆之、王宝龙、来承道、彭叔儿、魏公子、陈伯儿、张驷奴、杨兴、刘保、余双等人,带着亲王卫队在城内诛杀了典签官杨庆,而后,又杀出襄阳内城,杀死司马庾深之、另一典签官戴双。刘休茂命令紧急调集部队,设置司令部,向全国发出檄文,让手下推举自己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黄钺。侍读博士荀铣劝谏被杀,刘休茂的亲随曹万期想突袭刘休茂,也被杀害。雍州军务全部由张伯超负责。刘休茂出城巡视军营,谘议参军沈暢之等人率众关闭城门,刘休茂闻讯,火速折返,却无法入城。义成太守薛继考为刘休茂尽力攻城,死伤很多,最终城破,斩沈暢之及同谋数十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当天,参军尹玄庆再次起义,率众进攻刘休茂,将其生擒,杀掉,其母亲、妻子都自杀身亡,同党全部被杀。当天,襄阳城内一片大乱,没有统领。当时尚书右仆射刘秀之弟刘恭之为刘休茂的中兵参军,大家一起推举他负责全州事务,薛继考威胁刘恭之,让他在奏章中注明是自己首先起义,然后,他亲自乘坐驿马车回京向孝武帝报告,孝武帝任命其为永嘉王刘子仁北中郎将谘议参军、河南太守,封冠军县侯,食邑四百户,但纸里包不住火,不久事发,即被杀掉,刘恭之也因从逆而下狱,孝武帝任命尹玄庆为射声校尉。有关部门请求比照刘诞将刘休茂的户口从皇室中清除出去,并贬为留姓,但孝武帝没有同意。刘休茂这次不成功的叛乱迅速被当地官员扑灭,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孝武帝起用寒人掌握机要、以典签官控制外镇诸王这一措施的成功,外镇诸王虽然地位尊崇,但并不掌握实权,就无法形成自己的力量,而典签、司马等低级官吏又由寒士充任,亦没有巨大的号召力,无法也不敢犯上作乱,只能共同对朝廷负责。
自从诛杀刘诞之后,孝武帝就打算进一步加强对宗室子弟的各种限制,侍中沈怀文建议说:“汉明帝不让自己的儿子超过父亲光武帝的儿子们,被前代的历史学家传为美谈,陛下既然已经诛杀了忤逆之人,也应该提高宗室子弟的地位,以巩固皇家的基础。”海陵王刘休茂事件发生后,见风使舵的太宰刘义恭为了迎合孝武帝,再次上书请求进一步限制宗室,他提出了诸如不得让宗室诸王出任边境州刺史、禁止诸王结交朋友宾客、解除诸王卫队的武装等等,沈怀文坚决劝谏,孝武帝也深知此时不可以矫枉过正,想想也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