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魏宫惊变(3)
宗爱,出身不详,因罪而被处以宫刑,成为一名宦官,一直做到中常侍,拓跋焘南下瓜步大封功臣时,宗爱被封为秦郡公。按照一般的说法,是宗爱担心被拓跋焘所杀,先下手为强,于元嘉二十九年(北魏正平二年,即公元452年、壬辰年)二月初五,将拓跋焘杀死了。(《魏书》则称拓跋焘死于“三月甲寅日”)。
一代雄猜之主拓跋焘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掉了,享年45岁。他虽然安全地渡过了卯年,但仅过去一个月零五天,距离他儿子拓跋晃的死也仅仅过去半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30年,是北魏实际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他雄才大略,在位期间,北伐柔然,西灭大夏、西秦、北凉,东并北燕,南抗刘宋,完成了统一北中国的大业;他生活节俭,“不好珍丽,食不二味”,爱惜民力,曾多次下诏与民休息,加大对贪污官吏的惩治力度,两次下令修订法律,并进行了12次大赦或曲赦(有地域范围的赦免),对内实施崇道灭佛的政策,镇压统治区内各族民众的反抗,也使得他开创的时代成为北魏帝国真正崛起的时代,《魏书》评价道:“世祖聪明雄断,威豪杰立,藉二世之资,奋征伐之气,遂戎轩四出,周旋险夷。扫统万,平秦陇,翦辽海,荡河源,南夷荷担,北蠕削迹,廓定四表,混一戎华,其为功也大矣。遂使有魏之业,光迈百王,岂非神睿经纶,事当命世?”《宋书》也这样说:“佛狸篡伪,弥煽雄威,英图武略,事驾前古,虽冒顿之鸷勇,檀石之骁强,亦不能及也。西吞河右,东举龙碣,总括戎荒,地兼万里,连骑百万。”
拓跋焘去世前并没有册立嗣君,如今,他还剩下四个儿子,即:第三子东平王拓跋翰、第四子临淮王拓跋谭、第五子广阳王拓跋建、第六子南安王拓跋余。从理论上说,这四个儿子都具有竞争皇位的资格,而那位前太子拓跋晃之子拓跋濬也有这个资格。
拓跋焘神秘驾崩以后,尚书左仆射兰延、侍中和疋(音:匹)、薛提等人秘不发丧,外廷重臣与内廷中常侍宗爱围绕着皇位继承人又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据《魏书·官氏志》和《崔浩传》的记载,兰延在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即为尚书顺阳公,与崔浩的地位相当,同为“都督行台中外诸军事”,兰延大约出自乌洛兰氏。和疋,当为北魏初年功臣和跋后人,出自素和氏,生平不详。薛提,《魏书》有传,为太原人,累迁散骑常侍、太子太保,赐爵历阳侯,加晋兵将军。出为镇东大将军、冀州刺史,进爵太原公。
尚书左仆射兰延、侍中和疋等人商议,认为皇孙拓跋濬年纪尚幼,应该迎立年长之君,于是,秘密征召秦王拓跋翰,将他偷偷藏了起来;而薛提则称:“皇孙拓跋濬是直系,为民心所向。周成王和汉昭帝年龄虽小,但美好的名声早已闻名天下,让周朝和汉朝达到了鼎盛。废黜应当册立的人选,去册立他人,这肯定不行。”说得兰延等人也犹豫不决。
然而,时间不等人,外廷重臣们就嗣君人选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间一长,没有不透风的墙,内廷的中常侍宗爱也风闻了外廷重臣们的打算。
宗爱与东平王拓跋翰素来关系不和,同时,他还担心自己已经因拓跋晃一案得罪了其子拓跋濬,因此,无论外廷重臣们册立何人,对于宗爱而言都是凶多吉少。宗爱与拓跋焘最小的儿子南安王拓跋余关系密切,于是,他决定册立拓跋余为帝,派人秘密将拓跋余从中宫便门迎入皇宫大内,然后,他假借拓跋焘皇后赫连氏的命令征召兰延等人入宫。兰延等人平素从来都看不起宗爱,认为他不过是一个低贱的阉人而已,根本没有怀疑,都放心大胆地应召进入了皇宫(也许他们不知宗爱杀死拓跋焘?还是宗爱本没有弑君?如果他们知道宗爱弑君,还会如此放心前去?)。他们谁也没有料到,宗爱已经提前命令三十名宦官手持武器埋伏在宫中,当兰延等人鱼贯而入后,一一被拿下,全部被斩杀在殿堂之上,并把东平王拓跋翰搜了出来,在宫廷监狱里予以诛杀。接着,宗爱遂以赫连皇后之命拥立拓跋余为帝,宣布大赦,改元承平(《魏书·拓跋余传》称“永平”),尊赫连皇后为皇太后,以宗爱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领中秘书,封冯翊王。三月十三日,北魏将太武帝拓跋焘安葬在盛乐(内蒙古和林格尔)的金陵,庙号世祖。
对此,《宋书》有着不同的记载,(拓跋焘)“以乌弈肝(拓跋翰)有武用,以为太子。会焘死,使嬖人宗爱立博真(拓跋余)为后,宗爱、博真恐为弈肝所危,矫杀之而自立,年号承平。”说的是:在拓跋焘诛杀拓跋晃之后,即打算册立拓跋翰为太子,但等拓跋焘去世时,指令宗爱册立拓跋余为帝,宗爱和拓跋余担心拓跋翰作乱,就将其诛杀。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一是东平王拓跋翰原本镇守枹罕,《魏书》并没有交代他是什么时候被征召入京的,但拓跋翰入京肯定不是在拓跋焘死后,被兰延等人秘密征召的,这是因为,时间来不及。拓跋翰入京极有可能是在上年十二月拓跋焘将四个儿子改封之前,而拓跋焘在诛杀了太子拓跋晃之后,拓跋翰作为年龄最大且有丰富的治国经验的皇子,拓跋焘立为继承人的可能性最大。二是拓跋焘死后,外廷大臣兰延、和疋等人本来打算遵循拓跋焘生前的遗愿,立拓跋翰为帝,但却遭到了薛提的反对,作为汉族士大夫的薛提本着“立嫡立长”的儒家传统,不愿执行拓跋焘的“乱命”,争执不决中,被宗爱趁虚而入,立了拓跋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