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宋魏大战让宋魏双方两败俱伤,魏国国内各种矛盾逐渐激化,而非常迷信的拓跋焘在北归的途中,大约也对流传于南北两地内容非常接近的两种谶言忧惧不已。南方谶言为“虏马饮江水,佛狸死卯年。”北方谶言为:“轺车北来如穿雉,不意虏马饮江水。虏主北归石济死,虏欲渡江天不徙。”他让高允详细整理历代灾异,试图寻找到其中的规律,高允依据《洪范传》、《天文志》写成了八篇,拓跋焘后来看到后赞赏地说:“高允对灾异的明察能力,与崔浩相比差不多。”

二月二十九日,当拓跋焘北渡黄河,来到鲁口(河北省饶阳县南),他命令拓跋晃前往鲁口迎接,这可能也是拓跋焘对拓跋晃不放心的一个信号。

拓跋焘与拓跋晃之间矛盾激化,发生在拓跋焘回到平城后不久。我们无法知道,在拓跋焘南下这八个月期间,远处北方的太子拓跋晃究竟做了些什么,但从南方史书上,我们起码可以得出以下几点:一是私自将扩充东宫禁卫军。《宋书·索虏传》称,“焘至汝南瓜步,晃私遣取诸营,卤获甚众。”拓跋晃趁着拓跋焘南下,偷偷扩充东宫军队,其用意昭然。二是与拓跋焘妻妾淫乱。裴子野《宋略》“焘既南侵,晃淫于内,谋欲杀焘,焘知之,归而诈死,招晃迎丧,晃至,执之,罩以铁笼,捶之三百,曳于从棘以杀焉。”拓跋焘南下之前,命令拓跋晃率军离开平城,屯军漠南,以防备柔然。但是,柔然经过打击后,一直不敢再度南下,拓跋晃在此期间,擅自回到平城也是可能。三是拓跋晃密谋杀死拓跋焘,取而代之。《南齐书·魏虏传》“晃后谋杀焘见杀。”

不过,北方史书却将拓跋晃的被杀归结于他与拓跋焘近臣、宦官宗爱之间的矛盾。《魏书·宗爱传》记载:“恭宗之监国也,每事精察。爱天性险暴,行多非法,恭宗每衔之。给事仇尼道盛、侍郎任平城等任事东宫,微为权势,世祖颇闻之。二人与爱并不睦。为惧道盛等案其事,遂构告其罪。诏斩道盛等于都街。时世祖震怒,恭宗遂以忧薨。”说的是,宗爱与拓跋晃的近臣仇尼道盛、任平城等人有矛盾,而东宫的这些人又都依靠拓跋晃作威作福,宗爱担心这些人会告发自己的罪过,于是,先发制人,向拓跋焘告发,于是,拓跋焘震怒,将拓跋晃及东宫官属一网打尽。北魏史书将拓跋焘与太子拓跋晃之间的矛盾,归结于东宫官属与宗爱之间的矛盾,这是因为,北魏后世君主大多是拓跋晃的直系后代,还是出于“为尊者讳”的意思。

透过史书的字里行间,我们也许能够得出这一判断:一是拓跋晃不是自然死亡;二是拓跋晃在策划一场政变!

九十七、魏宫惊变(2)

回到平城的拓跋焘很快就发现了拓跋晃的种种不法行为,他大为恼火,开始计划清除拓跋晃集团。

五月十九日,北魏宣布大赦,这自然是拓跋焘在试图缓和国内矛盾,消除宋魏大战后的不良影响,与此同时,在他的心中,清除拓跋晃一党的计划已经酝酿成熟……

《魏书·天象志》记载“六月,帝纳宗爱之言,皇太子以强死。”“强”,是强壮的意思,也是实力坐大的隐晦表示。拓跋晃私自扩充东宫军队,已经超出了拓跋焘的容忍范围,他下令进行大规模的调查,这让拓跋晃非常恐惧,于是,他开始密谋发动政变,而他的这一政变阴谋却被拓跋焘发现……

六月九日,拓跋焘又宣布将太平真君改为正平,同日,他下令将宗室略阳王拓跋羯儿、高凉王拓跋那同时赐死。接着,他又命令太子少傅游雅、中书侍郎胡方回等人重新修订法律,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改,定下了391条。拓跋羯儿和拓跋那的死,肯定与拓跋晃的阴谋有关,也是拓跋焘处理拓跋晃一党的开始,而拓跋焘下令修订法律,也许也与此有关。

《魏书》记载,拓跋晃死于六月十五日,但这并不代表着拓跋晃就是这一天被逮捕的,相反,逮捕拓跋晃也许就在诛杀拓跋羯儿和拓跋那同日甚至之前。按照南方史书的记载,拓跋焘假装驾崩,让亲信将拓跋晃骗来,逮捕,装到铁笼之中,并鞭打三百下,然后杀死。

与拓跋晃一起被处死的还有大量东宫的官属,据《魏书·卢鲁元传》记载,“少子内,给侍东宫,恭宗深昵之,常与卧起同衣。父子有宠两宫,势倾天下。内性宽厚,有父风,而恭顺不及。正平初,宫臣伏诛,世祖以鲁元故,唯杀内而厚抚其兄弟。”卢鲁元是拓跋焘的亲信旧臣,卢鲁元的小儿子卢内因与拓跋晃关系密切,也在这次事变中被杀,拓跋焘只是考虑到卢鲁元的缘故,才没有株连卢内的其他兄弟。

拓跋晃于六月十五日被杀,三天后,拓跋焘命令张黎为兼太尉、窦谨为兼司徒,前往太子宫给其加谥号为景穆,第五天,就将他埋葬在云中金陵。

拓跋晃被杀后,高允很长时间都没有进见,一次,拓跋焘召见高允,高允一进门,就悲不自胜,泪流满面,拓跋焘见此情形,也留下了眼泪,让人将高允扶出。拓跋焘身边的人私下相互说道:“高允无故悲泣,让陛下伤心,是怎么回事?”拓跋焘听说后,对他们说:“你们不知到高允悲伤的原因吗?崔浩被杀时,高允理应被处死,东宫苦苦劝谏,才被免死,如今,东宫已死,高允因此见到朕悲伤。”

据《资治通鉴》记载,稍后,拓跋焘知道拓跋晃并没有罪过,心中非常懊悔。至于拓跋焘是否真的后悔过,只有天知道!我们知道,崔浩是北魏汉族士大夫的代表,而拓跋晃则是北魏鲜卑贵族的代表,二人可以说是拓跋焘的左膀右臂,在短短的两年里,拓跋焘相继诛杀了崔浩和拓跋晃,如今,他还能依靠谁呢?正如他曾经懊悔过诛杀崔浩一样,大约他也会后悔在盛怒之下杀了自己的太子吧?在诛杀崔浩和拓跋晃的同时,拓跋焘是否想到他也击垮了自己?

诛杀拓跋晃之后,拓跋焘还做了三件事情:一是分别于七月和十月,前去阴山行宫;二是于十月派遣使者前往刘宋请和;三是在十二月,改封拓跋晃之子拓跋濬为高阳王,不久,又认为拓跋濬是嫡长孙,不应为藩王,又撤销了任命;同时,拓跋焘改封第三子秦王拓跋翰为东平王,第四子燕王拓跋谭为临淮王,第五子楚王拓跋建为广阳王,第六子吴王拓跋余为南安王。《资治通鉴》称,这一年拓跋濬四岁,深得拓跋焘的喜爱等等,但《魏书》明确记载拓跋濬生于太平真君元年,即公元440年,《资治通鉴》记载是错误的;另外,在皇太子拓跋濬死后,拓跋焘在处理继承人的问题上,似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摇摆:他将自己喜爱的时年12岁的拓跋濬封为高阳王,但紧接着,又撤销了封号。理由似乎冠冕堂皇,说拓跋濬是嫡长孙,不应位列藩王,然而,这个理由是十分勉强的,拓跋濬很小的时候,就因其父皇太子的特殊地位而被称为嫡皇孙,如果拓跋焘意欲册立拓跋濬为嗣君的话,可以直接册立其为皇太孙,而不用这样做。从一般情理推断,杀其父而立其子,拓跋焘内心肯定不会册立拓跋濬为嗣君,这样做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掩盖拓跋晃不正常死亡的真相,同时,也是将拓跋濬排斥出权力核心的一项举措:因为,除了过去人们曾经称呼的嫡皇孙外,拓跋濬既不是皇太孙,又不是王爷,似乎已经与未来的王位无缘了——但是,拓跋焘还没有急于确定继承人。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小说在线阅读_第101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第101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