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基于上述分析,崔浩一案更有可能是崔浩在宋文帝的诱使下,企图在北魏后方发起叛乱,瓦解北魏统治未果而产生的。至于拓跋焘之所以果断处置崔浩,勉强归纳起崔浩可杀的其他理由,大致还有以下几点:1、不可否认,民族矛盾是潜在的因素。拓跋鲜卑是征服者,而原河北汉民是被征服者,这一点不容回避,崔浩之父崔宏在仕魏前曾南逃,打算投奔江南,崔氏父子与拓跋鲜卑的合作本身就是被迫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征服者自居的鲜卑贵族们越来越发现昔日的被征服者竟然骑到了自己的头上,这当然让他们心生不满。以崔浩为代表的汉族士大夫拥有文化优越感,当权势加身以后,这种文化优越感就变得更为突出:崔浩赞叹“南人”,推崇王慧龙、分明姓族、大力推荐汉族士大夫等等,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与鲜卑贵族发生利益冲突,为鲜卑贵族集团所嫉恨;2、崔浩个性过于张扬,树敌过多。纵观崔浩所为,他是一个学识渊博、思路清晰、口才极好的人,但却过于自傲,总是瞧不起别人,或者得理不让人,把人驳得体无完肤。常言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位高权重者,即使夹着尾巴做人尚且担心招致他人的妒忌,何况如崔浩般如此张扬呢?长孙嵩活着的时候,崔浩与长孙嵩斗;后又与刘洁有过节;他还与李顺矛盾重重,并最终导致李顺被杀;最终还因灭佛和任用征士为郡守而与太子拓跋晃产生冲突。在拓跋焘的历次重大行动,崔浩总是力排众议,独树一帜,北魏皇帝不听崔浩的建议,往往失利,而听从崔浩建议,大多取得了胜利,这让北魏群臣情何以堪。3、崔浩也存在专权纳贿,任用私人的问题。《魏书·李欣传》记载:拓跋焘对李欣非常赏识,将舅舅杜超的女儿嫁给了他,后来,拓跋焘下诏选拔中书优等生担任助教,崔浩推荐自己的侄儿崔箱子、外甥卢度世(卢玄之子)、李敷(李顺长子),给事高谠的儿子高祐、尚书段霸的子侄们都向拓跋晃指控崔浩任用自己的亲戚。拓跋晃认为崔浩不公平,就向拓跋焘汇报了,拓跋焘打算用李欣,他说:“为什么不使用李欣?”崔浩回答:“开始也说李欣合适,正巧他出外了,所以没有选。”拓跋焘又说:“等李欣回来再说,崔箱子等人就算了吧。”把崔浩给顶了回去。当崔浩的权势威胁到皇权的时候,也是他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4、当南北即将对决的时候,对于拓跋焘而言,可能是打击一下汉族势力的时候了,《魏书·旧本<魏书>目录序》称:“拓跋氏乘后燕之衰,蚕食并、冀,暴师喋血三十余年,而中国略定。其始也,公卿方镇皆故部落酋大,虽参用赵魏旧族,往往以猜忌夷灭”《崔浩传》传论也说:“(崔浩)谋虽盖世,威未震主,末途邂逅,遂不自全。岂鸟尽弓藏,民恶其上?将器盈必概,阴害贻祸?何斯人而遭斯酷,悲夫!”

崔浩被杀后,重用李顺的堂弟李孝伯,他对李孝伯说:“你的堂兄李顺虽然误国,但朕本意并不想杀他,崔浩恶意中伤,致使朕非常恼火。杀你堂兄的,就是崔浩。”李孝伯的性格与崔浩相反,他忠厚谨慎,遇到有人前来讨论事情,即使对方说得有错误的地方,李孝伯也从不正面争辩,对拓跋焘汇报的时候,总是说人家正确的一面;军国大事,他必定亲自起草表疏,草稿销毁,即使家人也不可看到,北魏群臣不论职位高低,都对他的娴雅正直口服心服。太子拓跋晃曾请求拓跋焘要广纳贤才,但拓跋焘却说:“朕有一个孝伯就足以治理天下,要那么多人干什么?即使再寻访,象这样的人也不可多得。”

崔浩死了,后世的人们却对他给予了种种评价,无疑,崔浩是一位博学洽闻的学者,就经学而言,颜之推认为北魏的崔浩、张伟、刘芳和北齐的邢子才,为北朝四大儒,他在《颜氏家训》中称“如此诸贤,故为上品”;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唐人对其推崇备至,《文苑英华》唐名臣朱敬则将崔浩称为秦汉至隋朝之间十大军事家之一,宋人邵雍也曾将崔浩与南朝的谢安相提并论。崔浩生前自比为汉高祖刘邦的智囊张良,从学识上看,两人的确不分伯仲,但两人的结局却迥然有异,因此,秦观在《崔浩论》中指责崔浩“欲为子房而不知所以为子房”。崔浩的悲剧下场当然与崔浩张扬的个性不无关系,但同时,也与他为异族统治者服务、内心隐秘的政治抱负有关,这与张良服务汉高祖刘邦不可同日而语,张良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即完成了历史使命,功成身退,而崔浩帮助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中国后,崔浩还要艰难地促使北中国的汉化,从这一点来说,崔浩所处的外部环境更为险恶,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小说在线阅读_第99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第99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