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魏军无功而返,拓跋焘原本打算“以战养战”,通过掳掠柔然的人畜来补充军粮的计划,也化为泡影。在回师途中,魏军粮草吃完,饿死了大量士兵。一连串的阴谋都化为泡影,刘洁又心生一计,他暗中让人在军中制造混乱,然后,劝说拓跋焘弃军回到平城。一旦拓跋焘离开了军队,那么,乐平王拓跋丕以二弟和骠骑大将军之尊将接管军队,暗害一个成为孤家寡人的拓跋焘,那是易如反掌。

但冷静的拓跋焘并没有听从。

危机四伏的这次北伐就这样结束了,魏军不仅没有取得胜利,相反却因断粮而损失惨重,可以说是一次本该大胜却最终不战而惨败的战争,《宋书·索虏传》称,魏军“大败而还,死者十六七,不听死家发哀,犯者诛之。”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拓跋焘的这次出师之初就充满了杀机,拓跋焘虽然没有战胜敌人,但却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无声地化解了一个又一个危险,成功地保全了自己。

敏锐的拓跋焘在途中已经对刘洁的种种反常行为有所觉察,而刘洁又上奏这次出师无功,应追究崔浩的责任。拓跋焘回答:“诸将没有按时到达,临敌不积极进攻,罪过在诸将,岂在崔浩?”把刘洁顶了回去。不久,崔浩也揭发了刘洁擅自改动诏书的事,于是,在拓跋焘行至五原(内蒙古包头市境)的时候,他下令将刘洁抓了起来。

六十八、血雨腥风

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十一月底,拓跋焘回到国内,标志着这场历时三个月的北伐告终,也就在同月二十七日(甲子日),他突然发布了那道命令皇太子拓跋晃“副理万机,总统百揆”的诏书。

正如前述的那样,这道诏书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由太子拓跋晃接管部分政权;二是解除部分将领的兵权。“甲子诏书”出台时,刘洁已经被逮捕,而拓跋焘尚未回到平城,此时,他就迫不及待地颁布了这份诏书,也说明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拓跋焘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军事上遭到惨败,民心军心动摇,加剧了内部激烈的政治斗争,国内随时都面临一场巨大的动荡,一旦自己身遭不测,有太子监国则“国有成主,民有所归,则奸宄息望,旁无觊觎”(当初拓跋焘监国时,崔浩对其父拓跋嗣语),这应该是拓跋焘这份诏书出台的直接背景。冠冕堂皇的诏书上称,解除旧臣职务的原因在于要提拔年轻人,功臣们以后的任务是陪拓跋焘喝酒,拓跋焘说的稀松平常,然而,假如真的如此意定神闲,何必在途中就匆匆发布呢?实际上,也许真实的情况是:在逮捕刘洁后,拓跋焘即将军中异己势力控制了起来。

十二月一日,拓跋焘终于安全地回到了平城。

北伐的尘埃基本落定,而拓跋焘对付国内的一连串大举措才刚刚开始,不过,在叙述这场发生于元嘉二十一年(公元444年)中的大规模清洗之前,我们不能不再回过头来看看刚刚过去的这场奇怪的北伐:回顾这次北伐柔然,令人最为疑惑的是,这次北伐拓跋焘并没有象他公元432年第一次讨伐北燕、公元439年灭亡北凉那样,让太子拓跋晃留守京师监国,相反,他不仅让拓跋晃随军出征,而且还把他带在自己的身边!皇帝与太子同在军中本身,就不同寻常。拓跋焘讨伐北燕时,拓跋晃年仅5岁,讨伐北凉时,拓跋晃12岁,而此时的拓跋晃已经16岁了,是什么原因让拓跋焘感到留下拓跋晃在家不放心?一向谨慎的他怎么突然忘记了应该有人在家看守京师?假如拓跋焘对皇太子拓跋晃完全信任的话,即便是让拓跋晃一起北伐,为何不让已经16岁的他与他的叔父们单独率领一路军马呢?要知道拓跋焘本人12岁继位,当年即率军与柔然厮杀,第二年又大举北伐,难道16岁的自小就“明慧强识”的拓跋晃就没有统军的能力?

《南齐书·魏虏传》给出了答案,其上称:“宋元嘉中,伪太子晃与大臣崔氏、寇氏不睦,崔、寇谮之。玄高道人有道术,晃使祈福七日七夜,佛狸梦其祖父并怒,手刃向之曰:‘汝何故信谗欲害太子!’佛狸惊觉,下伪诏曰:‘王者大业,纂承为重,储宫嗣绍,百王旧例。自今已往,事无巨细,必经太子,然后上闻。’”这一说法在《高僧传·释玄高传》中得到印证:“时魏虏拓跋焘僭据平城,军侵凉境,焘舅阳平王杜超请高同还伪都。既达平城,大流禅化。伪太子事高为师,晃一时被谗,为父所疑,乃告高曰:‘空罗枉苦,何由得脱?’高令作金光明斋,七日恳忏。焘乃梦见其祖及父皆执剑烈威,问:‘汝何故信谗言,枉疑太子?’焘惊觉,大集群臣,告以所梦。诸臣咸言:太子无过,实如皇灵降诘。焘于太子无复疑焉,盖高诚感之力也。(以下为甲子诏书内容)……时崔浩、寇天师先得宠于焘,恐晃纂承之日夺其威柄,乃谮云:‘太子前事,实有谋心。但结高公道术,故令先帝降梦。如此物论,事迹稍形,若不诛除,以为巨害。’焘遂纳之,勃然大怒,即日收高。……至伪太平五年九月,高与崇公俱被幽絷。其月十五日就祸,卒于平城之东隅,春秋四十三。是岁宋元嘉二十一年也。”

也就是说,在太平真君四年拓跋焘北伐柔然之前,由于崔浩和寇谦之的谗言,拓跋焘对太子拓跋晃是怀疑的,这也是拓跋焘一反常态、将拓跋晃带到身边的原因。那么,为什么崔浩、寇谦之二人要离间拓跋焘父子之间的关系呢?这既是权力之争,又是意识形态之争:拓跋晃素来信佛,而崔寇二人一直致力于北魏的汉化,在某种程度上,信佛在当时的北魏政治氛围中就是一种胡化的表征,将阻碍汉化进程。北凉灭亡以后,大量僧众、信徒涌入平城,动摇着崔寇二人刚刚打下的以道教为国教的基础,太平真君初年拓跋焘即下达了让五十岁以下僧人还俗的诏书,下达这道诏书的背后,一定经过了崔浩、寇谦之与拓跋晃等人激烈的斗争。鹤蚌相争,渔翁得利。正是崔浩与拓跋晃之间的明争暗斗,促使拓跋焘将拓跋晃带在身边,也让刘洁、拓跋丕等人窥到了一丝机会,难怪刘洁在大军出发之前就说出“车驾不返,将立乐平王”的话来。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小说在线阅读_第96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第96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