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五十二、灭亡北凉(2)

灭亡北燕后,拓跋焘立即下令关中之军占领上邽,已经剑指北凉,但柔然突然反叛却打乱了拓跋焘的计划。

元嘉六年(公元429年)拓跋焘第三次讨伐柔然,给予柔然以致命的打击,当年大檀去世,儿子吴提继位,元嘉八年(公元431年),吴提提出与北魏实现和解,在随后的数年里,魏国北部边境恢复了和平,也使得拓跋焘得以发兵连连讨伐北燕。元嘉十一年(北魏太武帝延和三年,公元434年),拓跋焘将西海公主嫁给吴提,他自己又娶吴提的妹妹为夫人,派年仅16岁的颍川王拓跋提前去迎亲。拓跋提是拓跋焘的叔叔拓跋曜的儿子,以骁勇闻名。二月四日,吴提派自己的异母兄长秃鹿傀将妹妹送到平城,一同前来的还有数百名柔然的近臣,并献上两千匹马作为嫁妆。拓跋焘大喜,将柔然公主又晋升为左昭仪,对柔然群臣赏赐非常优厚。

然而,即便是这样,双方之间的关系也是貌合神离,基础并不牢固。就在元嘉九年(公元432年)拓跋焘下令第一次讨伐北燕之时,就曾命令安原等人专门驻屯漠南,防备柔然的偷袭。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随着北燕的亡国,北魏与柔然之间持续六年的和平也突然被打破了。史书没有告诉我们柔然背叛的原因,《魏书·蠕蠕传》仅仅说“绝和犯塞”,是北魏打击北燕,让柔然感到唇亡齿寒?

柔然的骚扰,让拓跋焘不得不改变计划,元嘉十四年,在他娶了沮渠牧犍妹妹为右昭仪四年后,主动将自己的妹妹武威公主嫁给北凉主沮渠牧犍为妻。拓跋焘将武威公主嫁给沮渠牧犍用意起码有二:一是体现两国亲善。当时北魏实力最强,这有目共睹,因此,柔然与北凉等小国为了能够自保,逐渐加强联系,以免被北魏各个击破。拓跋焘将其妹嫁给沮渠牧犍,一方面是麻痹对方,另一方面是为了瓦解柔然与北凉之间的关系。二是让武威公主做内应。《魏书·外戚传·李惠传》称,“世祖平凉州,颇以公主通密计助之”,这说明,武威公主嫁给沮渠牧犍是身负作为间谍的重任的。也许是昙无谶一案,让拓跋焘顿生灵感,这才派出武威公主深入北凉宫廷挖掘曾经存在的丑事吧。这是因为,沮渠牧犍继位以后,一直对北魏非常恭敬,拓跋焘实在是发愁找不到一个讨伐北凉的合适借口,我们从沮渠牧犍继位以后一系列举动就可以得出这个结论:他刚刚继位,就称是父亲的“遗愿”,赶紧将妹妹兴平公主嫁给了拓跋焘;拓跋焘册拜沮渠牧犍为车骑将军,但沮渠牧犍却非常谦虚,表示只要一个安西将军或者平西将军的名号即可。沮渠牧犍娶了武威公主以后,仍然非常谦恭地派人前往平城,征求北魏方面的意见,看对公主怎么称呼,北魏群臣经过讨论后,认为武威公主在北魏仍称公主,在河西国称王后。

为什么说武威公主是拓跋焘强行塞给沮渠牧犍的呢?这是因为,如果是别国求婚,《魏书》照例会一一注明,但这桩婚事却没有特别的记载。沮渠牧犍已经有了正室夫人,就是西凉李暠的女儿李氏,等到武威公主来了以后,李氏与她的母亲尹氏一起迁居酒泉,不久,李氏就去世了,尹氏抚摸着女儿的尸体,却不哭一声,说:“你国破家亡,早该死了啊!”沮渠牧犍的弟弟沮渠无讳镇守酒泉,他对尹氏说:“你的儿孙们都住在伊吾(新疆哈密),你也想去么?”尹氏谎称自己就甘心死在此地,但不久,老太太脱身西去,沮渠无讳派兵追赶,尹氏对追兵说:“沮渠无讳已经答应我离去,不要再追了,要么你们把我的头砍下拿去,我是决不会回去的。”追兵听了也不再追赶,最终尹氏死在了伊吾。尹氏,也是一个奇女子,她原本是个寡妇,被李暠娶为继室后,三年不开口说话,嫁给李暠后,抚养李暠前妻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一样亲,李暠建立西凉尹氏也有一半的功劳,因此当时西凉就有一句谚语称:“李、尹王敦煌。”李氏死因不明,但她的死未必不是沮渠牧犍为了封堵武威公主之口而提前做出的预防措施,然而,弱国无外交,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拓跋焘得寸进尺。刚与武威公主结婚,沮渠牧犍就派遣将军沮渠旁周前往北魏进贡,而拓跋焘则派遣侍中古弼、尚书李顺前往姑臧,赏赐给北凉群臣衣服,并征召沮渠牧犍的世子沮渠封坛到平城。谁都知道,沮渠封坛此行就是去做人质,但沮渠牧犍无奈,只好从命,乖乖地将儿子送到了平城。让称臣就称臣,让纳贡就纳贡,让娶你妹妹就娶你妹妹,让嫁给妹妹就嫁给你妹妹,让儿子去你那里做人质就送上儿子,迄今为止,沮渠牧犍做得仁至义尽,拓跋焘有些郁闷:这人咋这样呢?

除去沮渠牧犍做得毫无挑剔,古弼和李顺的反对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古弼身为领兵大将,这次与李顺一起前往姑臧本身就耐人寻味,然而,到姑臧以后,在沮渠牧犍的一番金钱美女攻势之下,二人均缴械投降。回到平城后,拓跋焘询问李顺说:“你昔日给我献上的夺取凉州之策,朕当时因为集中精力对付北燕,所以没有采纳,如今和龙已经平定,我今年即计划西征,你看如何?”李顺回答:“臣下昔日之言,以今天的形势看,当时说的还不错。但是,我国连年征战,军队已经很疲劳了,西征之事还是再等一等。”古弼也是诺诺连声,于是,拓跋焘就放弃了立即西征的计划。

在这段时间里,一直闲不住的拓跋焘还想出兵打击高句丽。元嘉十三年他灭掉北燕后,即向高句丽派出使者要求其将冯弘送上,但却遭到了拒绝,并表示将与冯弘一起接受您拓跋焘的教化,说得拓跋焘顿时火冒三丈。当时,陇西军队刚刚占领上邽,拓跋焘即打算征召陇西之民组成骑兵部队东进,打击高句丽。尚书令刘洁说:“秦陇百姓刚刚归附,应当优先免除他们的差役,等到这里的百姓富足以后,再使用比较好。”乐平王拓跋丕也说:“和龙刚刚平定,应该鼓励农业生产,等到辽西地区物资丰富以后,再对高句丽实施打击,就可以一举平定。”拓跋焘采纳了二人的意见,这才作罢。不过,一年以后,到元嘉十五年三月,北燕冯弘却被高句丽王高琏杀了!原来,冯弘的死与三国袁尚兄弟的死几乎如出一辙,冯弘被高句丽军队护送到辽东(辽宁省辽阳市)以后,高句丽王高琏派人慰问冯弘说:“龙城王冯君,你来到敝国,一定很劳累吧?”冯弘对高琏将自己作为平等对待的流亡国君感到非常不满,他以皇帝的名义下诏斥责高琏。高琏将他安置在平郭(辽宁省熊岳),不久又将他迁往北丰(辽宁省瓦房店)。冯弘一向瞧不起高句丽,如今,他一个亡国之君寄人篱下,却仍然如同在自己的国中,生杀予夺,自行其是,惹得高琏十分不满,将他身边的人全部夺走,并把他的太子冯王仁留作了人质。冯弘怨恨高句丽,就偷偷向刘宋派出使者请求派兵迎接,宋文帝即派遣使者王白驹等人率领七千多人马前往高句丽迎接。高琏不愿冯弘南下,就派遣部将孙漱、高仇等人就地将冯弘及其十几个儿孙全部诛杀。王白驹等人来到以后,得知此情,反应非常强烈,他率领七千宋军掩袭高句丽军队,斩杀了高仇,活捉了孙漱。高句丽王高琏以王白驹等人擅自诛杀高句丽大将,将王白驹等人逮捕,送交江南,请求宋文帝严惩。宋文帝只愿息事宁人,就将王白驹等人投入监狱,但不久又无罪释放了。

在这种情况下,拓跋焘只好把卯足的劲用到了柔然身上。

元嘉十五年(公元438年)五月二十七日,拓跋焘来到了五原(内蒙古包头市西北)。

七月,魏军从五原出发分三道北进,开始了拓跋焘的第四次对柔然的讨伐。拓跋焘命令: 东路军由乐平王拓跋丕、河东公贺多罗督率十五将出东道, 太武帝拓跋焘出中道, 永昌王拓跋健、宜都王丘穆陵寿(即穆寿)督率十五将出西道。

魏军推进至浚稽山(在蒙古戈壁阿尔泰山东段),在这里,中路军又一分为二:陈留王拓跋崇率领一部分军队沿着大泽(今蒙古鄂罗克湖)西进,翻越涿邪山(又称涿涂山,今蒙古国尼赤金山,在满达勒戈壁以南一带),一路搜索前进,而太武拓跋焘则另外率领一部分军队从浚稽山北上,一直前进到天山(今杭爱山),登上西登白阜( 杭爱山脉鄂特岗腾格里山, 海拔4301米),并未发现柔然军队,于是,在那里刻石记行, 回师。

这次北伐,正值七八月间,漠北大旱,赤地千里,魏军人马没有水草,死伤惨重。另外,敕连可汗听说魏军将要北伐,采取了坚壁清野、后发制人的策略,在魏军撤退过程中,即对魏军展开了追击。据《魏书·明元六王·永昌王健传》记载:拓跋焘命令西路军拓跋健率军担任殿后,柔然一万多骑兵穷追猛赶,拓跋健与几十名骑兵英勇奋击,箭无虚发,柔然追兵这才退去。

显然,拓跋焘的这次北伐是以失败而告终。《魏书》所称因天旱而人马多死,可能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似乎也是在掩饰魏军战败。敕连可汗采取诱敌深入、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等方针,应该是取得了成功。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小说在线阅读_第94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第94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