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三月八日,宋文帝刘义隆任命前任广平太守尹冲为司州刺史,以长沙王刘义欣出京镇守彭城(江苏省徐州市),作为各路军队的声援;又派游击将军胡藩镇守广陵(江苏省扬州市),全权负责当地的军政事务。

北魏南方各路将领纷纷上书拓跋焘,称:“宋国人已经戒严,即将大举入侵,请求派来三万部队,等敌人尚未进攻,先发制人,打他个措手不及,让他们不敢深入。”并请求将流亡到边境一带谋生的来自黄河以北的流民全部诛杀,以免他们成为宋军的向导。

拓跋焘召集群臣商议,北魏大臣都认为适当,只有崔浩反对,他说:“这个主意不能听从。去年,我们大破柔然,马匹众多,刘宋震恐,坐卧不安,常常担心我们的骑兵会突然南下,所以,才放出话来,要发动进攻,其实只是防备我们的进攻,而不敢先进攻我们。况且,南方土地潮湿,夏天酷热,雨水增多,草木茂盛,传染病将会发生,这不是出兵的良机。而且,敌人既然已经戒严了,就肯定有了准备,我军南下,敌人肯定会坚守城池,我军驻扎在那里强攻,军粮就不足;分兵抢掠,则应敌的部队又不够,我看不出有什么好处。即便是宋军胆敢前来,等他们疲惫之后,到了秋天天气转凉,战马肥壮,然后夺取敌人的粮食,慢慢再发起进攻,这是万全之策,一战必能成功。朝廷群臣和西北方面的诸将跟从陛下西灭赫连,北破柔然,获得了大量的美女珍宝,马匹牲畜成群,南方诸将看了眼馋,也想去南方抢掠财物,他们说的都是言过其实,不过是故意虚张声势,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既没有被陛下许可,所以才屡屡说敌人将要出动,来要挟朝廷,这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利,为国家生事,不是忠臣。”

拓跋焘听从了崔浩的意见。

北魏南方诸将再次上书称,宋军已经到来,而所部兵力很少,请求挑选幽州以南地区的地方部队前来协防,并在漳河建造战舰,做好防御准备。

北魏群臣也都表示同意,打算派遣五千骑兵,并给予司马楚之、鲁轨、韩延之等人官爵,让他们招诱刘宋的边民。

崔浩再次提出不同意见,他说:“这不是上策。刘宋听说我幽州以南之军全部南下,还大造战舰,骑兵随即出发,打算册立司马氏之后,诛灭刘姓,肯定会全国惊骇,害怕有亡国之祸,一定会将全国的精锐部队都调往北方。不久,他们确知我军有声无实,肯定会自恃他们的部队先聚集,会趁虚前进,一直进抵黄河岸边,而我南方守将却没有办法抵御。如果对方有善战之人,施展阴谋诡计,趁虚深入我黄河以北,这就坏了。现在诸位大人们试图用威力来抵挡敌人,而这种办法恰恰是在招致敌人。常言说的‘张虚声而招实害’,就是指这,对此不可不深思。我国的使者还在他们那里,预想四月以前就会回来,可以等使者回来以后,了解到南方的真实情况后,再做出决定不迟。况且,司马楚之这些人都是对方素来忌惮的,将要夺取他们的国家,他们岂能坐视?因此,司马楚之等人南下,宋军就要北上,司马楚之等人没有行动,宋军也就停止了进攻,这是时势造成的。司马楚之等人不过是些小才,能召来些轻薄无赖之人罢了,而不能建立大的功业,给国家惹是生非,让两国兵连祸结,肯定就是这些个人。臣下听说当初鲁轨曾请求后秦主姚兴让其率众南下荆州,然而,鲁轨到了荆州就失败了,士兵们被蛮人抢掠卖为奴隶,还给后秦带来了亡国之祸,这就是前车之鉴啊。”

这次,拓跋焘不以为然。

看拓跋焘不从,崔浩又开始陈说天时不利南方:“今年的恶气在扬州,不宜先发兵,这是其一;其二,今年是庚午年,天干地支相克,先出兵的要有损害;三,日食让太阳失去了光辉,白天星星出现,飞鸟落地,太阳运行到斗牛星域,国家有危亡之忧;四是火星藏在翼轸星域,警惕大乱和国丧;五是金星没有出现,发起进攻一方将要失败。欲让国家强盛的君主,要先搞好人事,再思索地利,最后再观察天时,这才能百战百胜,国家安定。如今,刘义隆刚刚登上帝位,人事尚未做好;灾异屡屡出现,这是天时不对,船行而河水干涸,这是地利不合,从这三个方面看,他自守不暇,怎么能先发起进攻呢?他肯定是听到我们的虚张声势而戒严,我们呢,也随着他戒严而行动,双方都以为是在应敌,兵法上将应该将灾祸、害气分给对方,因此,不能轻举妄动。”

其实,此时宋军已经发动了攻击,如果北魏毫无戒备,当然是不可能的,这次,拓跋焘没再听崔浩的话,而是听从了群臣的建议,崔浩反复争论,但拓跋焘还是不从,于是,他加封舅舅阳平王杜超为代理征南大将军、太宰,镇守邺城(河北省临漳县),晋封司马楚之为安南大将军、琅邪王、荆州刺史,令其驻守颍川(河南省禹州市),并下诏命令冀州(治所河北省冀州市)、定州(治所河北省定州市)、相州(治所河北省临漳县)三州建造三千艘战舰,又命令平南大将军、丹阳王拓跋大毗选拔幽州以南的地方部队驻守在黄河沿岸。

三十八、元嘉七年(3)

元嘉七年宋魏之间的这次对决,是24岁的宋文帝刘义隆与23岁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间的第一次较量。

刘宋并非没有名将,而刘义隆为何单单任用到彦之,而将征南大将军、江州刺史檀道济弃之不用呢?《南史·到彦之传》内的一句话透露出了一点端倪:“上于彦之恩厚,将加开府,欲先令立功。”也就是说,到彦之作为宋文帝刘义隆担任荆州刺史时的旧人,刘义隆以其为这次北伐的总前锋官,其目的就是为了想让他建功立业,然后晋升为开府仪同三司。遍观刘宋朝廷中,文臣悉数掌握在了刘义隆的手上,而顶尖武将却是檀道济一支独秀,为封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虽然宋文帝刘义隆对弟弟刘义恭嘱咐得是头头是道,但是,他本人的心胸却并非象他说的那样开阔,对于檀道济这位曾经参与政变的名将,他始终心存芥蒂,让到彦之立功,就是为了在军界培植自己的势力,也有暗中与檀道济抗衡的意味。

不过,战争是真刀真枪来事的事,容不得半点虚夸。回顾到彦之生平,在刘裕时代一直不曾作为领兵主将,虽说在荆州将近二十年,树立了很高的威信,但在战场上,到彦之似乎未曾有过胜绩:义熙六年,与檀道济一起掩袭卢循的辎重,被击败;元嘉三年讨伐谢晦,在彭城洲又被荆州军队击败。刘义隆以这位屡战屡败的将军作为统兵主将,除了任人唯亲这个私心作怪,再无别的理由。刘义隆对到彦之寄予厚望,在军队出发之前,他下令将武库中最精良的武器都配发给了到彦之所部,然而,假如没有一个灵活的脑袋,再精良的武器,也是没有用处的。

宋军从元嘉七年四月开始,自淮河进入泗水北上。由于这一年天旱泗水很浅,宋军的这支主力舰队每天才能向前蠕动十华里,从四月一直走了三个月,直到七月份,这支宋军才到达东平郡的须昌县(山东省东平县西北),然后,再从清水逆流而上,进入黄河。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小说在线阅读_第92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第92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