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原本臣服于柔然的高车各部(居住于贝加尔湖以南)也趁火打劫,斩杀抢掠了很多柔然部众,柔然部众归降北魏的就有三十余万帐篷,魏军缴获的牲畜、车辆等财物高达数百万,战马一百万多匹。

经过一个月的烧杀抢掠,拓跋焘又率领魏军沿着弱水(弱水名称很多,《魏书·蠕蠕传》、《北史·蠕蠕传》称是沿着栗水西行,《魏书·崔浩传》、《资治通鉴》、《北史·崔浩传》则称弱水,似误)继续西进,途径汉代将军窦宪讨伐匈奴时修建的汉军堡垒(当在今蒙古国杭爱山麓)。魏军一直西进至菟园水(蒙古国图音河,在蒙古国巴彦洪戈尔西南)流域,此地已经距离北魏首都平城有三千七百华里了。

六月底到七月初,拓跋焘所部进抵涿邪山(又称涿涂山,今蒙古国尼赤金山,在满达勒戈壁以南一带)。众将看到这里山势险恶,担心会遇到柔然的伏兵,纷纷劝说拓跋焘班师。拓跋焘征询寇谦之的意见,因为在出发之前,寇谦之曾问过崔浩,他心中有底了,就坚决劝说拓跋焘继续前进,搜捕大檀。但此时魏军已经出征两个多月了,后方的赫连定蠢蠢欲动,在拓跋焘出发的五月,驻守在平凉的赫连定就打算趁虚夺回统万城,他率军东进,一直推进到侯尼城(平凉以东),不敢继续前进而回师,南方刘义隆也不容小觑,要回黄河以南之地,当是刘义隆的既定国策,于是,七月,拓跋焘终于下令凯旋而归。

后来,魏军抓到投降的柔然官员,向拓跋焘报告了当时大檀的实际情况:大檀在魏军发起进攻之前就已经得病了,魏军突然进攻后,大檀方寸大乱,狼狈西逃,身边仅有数百人跟随,一行人进入杭爱山以后,折往南方。(《资治通鉴》称“将数百人入南山”,而《魏书·崔浩传》则称“将数百人入山南走”,意思是不相同的,暂从《魏书》)大檀的最终落脚地仅仅与拓跋焘率领的魏军相距一百二十华里,方圆六十里以内的民众和牲畜,也无人统领,听说魏军没有继续西进,这才缓缓西去逃脱。又听凉州的商人们说,魏军如果再前行两天的话,就能将柔然残余部众全部歼灭,拓跋焘听了,心中非常懊悔。

七月,拓跋焘回到了黑山,在那里,他将战利品赏赐给从军的将领们。这次北伐柔然的行动魏军由东南而西北,东部高车由东北而西南,将柔然打得七零八落,此时,可以说魏军已经取得了全胜,魏军主力也都撤回到了国境。但心有不甘的拓跋焘听说东部高车主要聚居在巳尼陂(俄罗斯贝加尔湖)一带,距离魏军大部队有一千多里地,部众牲畜非常多,更重要的是,他决不允许有人趁乱去分他的猎物,他打算再次派军深入北方偷袭东部高车,而众将都感到为难,于是,到了八月,拓跋焘派尚书仆射安原和侍中古弼率领一万骑兵北上,承担这次偷袭高车的任务。

果然不出拓跋焘的所料,东部高车与柔然一样毫无防备,已经威风大振的魏军到来后,高车各部投降的就有数十万帐篷,魏军缴获了一百多万牲畜。

十月,拓跋焘这才回到了平城,也彻底结束了这次北伐柔然和高车的战役。他将投降的柔然和高车部众全部安置在蒙古高原大沙漠的南部,在东起濡源(河北省东北部滦河源头)、西迄五原阴山(内蒙古包头市)长达三千里的范围内,设立农垦区,让他们改变生存模式,进行农业生产,北魏政府则征收他们的赋税,拓跋焘还命令司徒平阳王长孙翰、尚书令刘洁、尚书左仆射安原、侍中古弼四人负责镇抚。

史书称,自从这次战役后,北魏民间的马匹、牛羊以及皮货的价格都大幅度下降。

为了表彰崔浩的谋划之功,拓跋焘加封其为侍中、特进、抚军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对他更为亲近。这是因为,正如崔浩事前所料的那样,等到拓跋焘率军从北伐前线回来,刘宋王朝的军队并没有对北魏南方边境发起大规模的进攻,自此以后,拓跋焘甚至允许崔浩出入自己的卧室,拓跋焘也是经常驾临崔浩的家中,询问一些异常之事,有时候,提前没有得到通知,仓促之间,崔浩甚至来不及穿戴整齐,供奉给皇帝的水果或者食物,也不甚精美,但拓跋焘也总是勉为其难,看在崔浩的面子上勉强吃下,或者尝一口就回宫了。一次,拓跋焘从容对崔浩说:“爱卿的才智非常渊博,侍奉朕祖父、父亲和朕,忠诚也著称于三代,因此,朕才如此亲近你。希望你要多多提出建议,来辅佐我,不要有什么藏着掖着的。朕虽然有时候会发火,甚至没有采纳你的建议,但过后朕会深刻反思爱卿曾说过的话的。”拓跋焘还让作曲家制作歌颂诸位重臣的歌曲,其中对崔浩和长孙道生的颂辞是:“智如崔浩,廉如道生。”他还将数百名刚刚投降的高车部落酋长请来参加宴会,在宴会上,他指着崔浩说:“你们大家看看这个人,别看他又瘦又小,弱不禁风,双手不能弯弓持枪,但他的胸怀之中的见识,却比全副武装的战士强多了。我虽然有四处征伐的志向,但总是难以决断,前前后后,之所以能够建立这些功业,都是来自此人所教。”于是,他下令各位尚书说:“以后,凡是你们不能决断的军国大计,都要提前向崔浩咨询,然后再施行。”虽然拓跋焘给予崔浩如此尊崇的地位,但这些名号也都是一些虚号,拓跋焘并没有给予崔浩什么实权,他不过是在利用崔浩的智谋而已。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当初,拓跋珪曾命令尚书郎邓渊撰写《国记》十余卷,没有完成,拓跋珪就处死了他,后来,拓跋焘下令崔浩以《国记》为蓝本,主持续写北魏早期历史。大约崔浩并没有跟随拓跋焘这次北伐,而是在平城与他的弟弟崔览及高谠、邓颖、晃继、范亨、黄辅等一班文人,奉命撰《国书》三十卷,而恰恰正是这次编纂《国书》,为崔浩的死埋下了伏笔……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小说在线阅读_第91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第91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