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三伐柔然(3)
在拓跋焘北伐之前,史书专门留下一段非常搞笑又十分耐人寻味的对话。
说的是,“天师”寇谦之私下询问崔浩道:“此次北征,结果会怎么样?真的能成功么?”
崔浩回答:“根据天时和实际形势判断,肯定能够成功。只是我担心众将目光短浅,畏首畏尾,不敢乘胜深入,不会取得全胜。”身为天师,对于此行的吉凶竟然不知,却需要询问崔浩,的确有些奇怪。
宋文帝元嘉六年(公元429年)四月二十九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自率领大军从平城出发,北上讨伐柔然,他命令北平王长孙嵩、广陵公楼伏连驻守平城。楼伏连世代为拓跋鲜卑部落酋长,拓跋珪时代楼伏连被任命为晋兵将军、并州刺史,拓跋焘继位后,进为广陵公,转为卫尉,光禄勋,拓跋焘此次出征前,加封其为广陵王,加平南大将军。
魏军兵分两路,平阳王长孙翰率军从西路向大娥山(《读史方舆纪要》称:“大娥山,在故五原塞外北。亦曰大娥谷”)进发,而拓跋焘则率领东路大军直指黑山,约定两路大军东西并进,在分别消灭了东西柔然别部后,在柔然王庭会师。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山叫做黑山,晋义熙十年,北燕冯跋派遣部将万陵送柔然斛律归国,万陵即在黑山,将斛律杀死。而《读史方舆纪要》将那个黑山与拓跋焘这次北伐所经过的黑山,都记在榆林镇条下,在记载榆林黑山以后,又称还有一个黑山,“在中受降城正北稍东八十里。亦谓之杀狐山,亦谓之呼延谷。”《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东受降城在朔方北三百五十里,本汉定襄郡之盛乐县也。中受降城,本秦九原地。汉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西受降城在丰州西北八十里,盖汉朔方郡地,临河县故理也。”据学者考证,西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狼山口南,城东西宽280米、南北长420米,城墙大部分坍塌,只留北墙东南角楼;中受降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城墙平面呈方形,周长约1500米、残高1.5米;东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中滩乡、大黑河东岸。据此,该黑山当在内蒙古包头市东北。《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也称:“在内蒙古界内,……在振武北塞外,即杀虎山。”有学者考证,具体位置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一百华里处,也是与《木兰辞》中“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也非常吻合。从地理位置上讲,此地为北魏统治区内,万陵诛杀斛律之处当另有所指,有学者将彼处指为内蒙古巴林右旗境内,《读史方舆纪要》称是一处似乎是错误的。
柔然王庭的确切位置也很难考证,据《魏书·蠕蠕传》称,柔然“常所会庭则敦煌、张掖之北”,有学者称,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一带。个人认为,当在蒙古国巴彦洪戈尔东北、阿尔拜赫雷西北、臣赫尔、哈拉和林一带,即三音诺颜部(喀尔喀中路),它处于蒙古国中部,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称,此地“汉时匈奴,唐时突厥、回纥,皆以此为王庭,蒙古成吉思·窝阔台、古余克、蒙哥四汗,亦先后都此,称哈刺和林,后改为岭北行中书省。”
如果两军是这样配置的话,那么,魏军东西两军相距并不是很远,还能够完成协同作战的任务。从战役的进展来看,拓跋焘的计划是:以东路大军攻击柔然东部部落,将他们向西驱赶后,西路军如果能够歼灭柔然西部部落更好,如果不能完成任务,则可以截击西逃的东部部落,这里南有阿尔泰山名和戈壁大沙漠,居杭爱山余脉,被有唐努乌梁山,多条河流发源于此,水草丰美,境内还有很多湖泊。
五月十六日,北魏大军行至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拓跋焘下令抛弃掉所有的辎重,每人另外携带一匹备用马匹,然后,他亲自率领这支轻装骑兵,向柔然境内发起迅猛的突击,突然出现在柔然腹地的栗水(蒙古国翁金河,杭爱山南麓东南流经阿尔拜赫雷,是蒙古国南流的主要大河,全长六百里)流域。柔然毫无防备,牧民和牲畜布满草原,见到魏军到来,无不惊骇大乱,四处逃窜,大檀则率众西逃。
大檀的弟弟匹黎统领东部军区,闻讯率军西来,将救援大檀,途中,匹黎之军却正巧与魏西路军长孙翰所部遭遇,长孙翰率领骑兵发起猛烈攻击,临阵斩杀了柔然数百大人,几乎全歼了这支部队。西逃不远的大檀听到败报,更是胆战心惊,又带上自己的亲信、族人,焚烧大帐,再次远远西逃,不知所在。失去君主的柔然部众,再无任何抵抗能力,牧民为了逃命,远窜深山老林,牲畜漫山遍野,无人管理。于是,拓跋焘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四出,搜寻柔然部落,东到翰海(俄罗斯贝加尔湖) , 西接张掖水( 弱水, 今称黑河,流经甘肃省张掖市) , 北度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脉) ,在东西五千余里、南北三千里广袤的蒙古草原上,一场血腥的屠杀和抢掠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