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时,又传来了谢晦的第二篇檄文,谢晦在檄文中称:“王弘在武帝之时深受恩遇,但元嘉之初却屡屡上书说自己‘任遇浮浅’,一方面是对先帝的诬陷,另一方面不过是为了‘长嫌隙异同’。王华秉性凶狠猜忌,常常叹息有数个宰相,愤愤不平,意欲总揽大权,不顾国法。”在声讨了王弘兄弟以后,谢晦称自己已经做出如下部署:
一是派遣庾登之率领建武将军、建平太守安泰,宣威将军昭弘宗,宣威将军王绍之等人,带领一万精锐军队为先锋。
二是派遣南蛮校尉参军、振武将军魏像率领参军、宣威将军陈珍带上二千虎旅;参军、建威将军、新兴太守贺愔率领甲卒三千;南蛮校尉参军、振威将军郭卓率领铁骑二千,水陆并发,三万大军,也已经络绎上路。
三是代理冠军将军、竟陵内史河东太守谢遯,建威将军、南平太守谢世猷率领一万部队,留守江陵。
四是已经命令参军、长宁(湖北省荆门市西北)太守窦应期率领步骑五千,直出义阳(湖北省孝感市北);司马、建威将军、代理南义阳太守周超之率领司马、振武将军胡崇之精悍一万,北出高阳(疑为高阳池,在湖北省襄阳市);参军、宁远将军朱澹之率领步骑五千,西出雁塞,同讨刘粹,并趋襄阳。雁塞,即湖北省房县的景山。南朝刘澄之《梁州记》称:“梁州县界有雁塞山,传云此山有大池,水雁栖集之故,因名曰雁塞。”《山海经》称:“荆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其木多杼檀。雎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多文鱼。”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沮水出汶阳郡沮阳县西北景山,即荆山首也,高峰霞举,峻竦层云。”北宋《太平御览·卷四十九》称:“盛弘之《荆州记》曰:景山,在上洛县西南二百里,东与荆山连接,有沮水源出焉。其山一名雁浮山,荆山之首曰景山,雁南翔北归遍经其上,土人由兹改名为雁山,又为雁塞山。”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称:“景山在县(房县)西南二百里。郦道元以为即《禹贡》荆山之首。一名雁山,又名雁塞山。《山海经》:荆山之首曰景山。《寰宇记》:房陵有三十五溪,三十四山,景山其发源处也。”
谢晦大军来到江口(湖南省岳阳市北洞庭湖入江口)的时候,到彦之率领的朝廷军队已经进抵彭城洲(湖南省临湘县西北长江南岸)。谢晦的长史庾登之领兵驻守在巴陵(湖南省岳阳市),胆怯不敢前进,正巧当时连日天降大雨,参军刘和之对庾登之说:“我们这里下雨,敌人那里同样也在下雨,征北将军檀道济所率的后继部队即将到来,政府军将更加强盛,如今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迅速出战,先将到彦之的军队解决掉。”庾登之素来胆小,他命令帐下小将陈祐制造大型的口袋,里面装满数千斛的稻草,悬挂在桅杆上,声称用于烧毁敌人的战舰。用火攻必须要等到天晴之后,以此拖延会战的日期,谢晦也同意了庾登之的计划,于是,荆州军队在巴陵白白停留了十五天之久,毫无动作。十五日过后,谢晦指挥荆州军队进攻彭城洲的政府军萧欣所部,荆州军队中兵参军孔延秀率领三千人勇猛直前进战,政府军将领萧欣吓得躲在阵后,又弃军回到船上,于是,政府军大败。孔延秀乘胜继续进攻洲口栅,又将其攻破。政府军将领们都劝说到彦之退回到夏口(湖北省武汉市),前锋主帅到彦之没有答应,率军撤退到隐圻(湖南省临湘县西北)。
二十六、清除旧臣(4)
初战告捷,谢晦再次上书宋文帝刘义隆表明心迹。
他在上表中除了继续指斥王弘兄弟外,还说道:“虽未知征北将军臣道济存亡,不容独免。”并为自己申辩:“是以去年送女遣儿,阖家俱下,血诚如此,未知所愧。而凶狡无端,妄生衅祸,羡之内诛,臣受外伐,顾省诸怀,不识何罪?……若令臣等颇欲执权,不专为国,初废营阳,陛下在远,武皇之子,尚有童幼,拥以号令,谁敢非之。而溯流三千,虚馆三月,奉迎銮驾,以遵下武,血心若斯,易为可鉴。”最后,他表示,假如陛下能够将王弘三兄弟诛杀,仅用派遣一介之使,我立即回军。
谢晦尚不知檀道济早已暗中与王弘勾结,将徐羡之、傅亮等人出卖了,而檀道济也已经领军西上,即将来到荆州战场!等到听说檀道济亲自率军也赶到了前线,谢晦大吃一惊,无计可施。
檀道济的军队来到隐圻以后,与到彦之的部队会师,军舰整齐地排列在长江岸边。刚开始的时候,谢晦观察政府军的战舰不多,心中毫不在意,没有立即发起攻击,等到傍晚时分,江面上突然刮起了东北大风,从下游而来的政府军战舰借着风势,陆续抵达,前后相连,多得数不胜数,一会儿就塞满了江面。看到如此多的战舰,谢晦的荆州军队无不胆寒,再无斗志。
二月十九日,政府军的战舰一齐朝巴陵的忌置洲尾(湖南省岳阳市以北)开来,直冲荆州军的战舰,谢晦大军霎时溃散。战败以后,谢晦趁夜弃军逃回巴陵,在那里找到一艘小船,仓皇逃归江陵。
在此之前,宋文帝刘义隆也知道雍州刺史刘粹与谢晦关系很好,对刘粹的立场也深感怀疑,王弘却说:“刘粹没有什么私心,我敢保证他没事。”于是,刘义隆命令刘粹出兵从北面威胁江陵,刘粹派遣弟弟竟陵太守刘道济与政府军将领沈敞之率军从陆路偷袭江陵,行至沙桥(江陵以北)时,驻守江陵的周超率领一万多荆州留守部队,与之交战,大破政府军,雍州军队伤亡过半。不久,谢晦战败的消息就传到了江陵城,谢晦回到江陵以后,得知刘粹派军进攻自己,他也没有迁怒于在自己身边当参军的刘粹之子刘旷,而是将刘旷放归襄阳。
逃回江陵的谢晦突然之间变得六神无主,没有做出任何部署,只是惭愧地向周超道歉而已。看到大势已去,周超当夜弃军乘坐一只小船投奔到彦之投降。此时,江陵城内守军也已经溃散将尽,谢晦也知道已经无力回天,只好带着弟弟谢遯、侄儿谢世基等共计7人骑马北逃,谢遯肥胖,不堪骑马,一行人就这样走走停停,一直到二月三十日,他们才跑到安陆延头(湖北省大悟县东南),被当地的民兵头领光顺之抓获,用囚车送到了建康。
谢晦起兵以后,曾联络北魏的南蛮校尉王慧龙(自称为太原王愉之孙)为援,王慧龙与他的司马灵寿一起率领一万军队,南下攻陷刘宋思陵堡垒(河南省淮阳县西北),进而包围了项城(河南省项城)。后来,听说谢晦兵败,魏军这才撤退。
到彦之进抵马头(湖北省公丨安丨县西北),何承天投降。到彦之遂暂时主持荆州军政事务,任命周超为参军。雍州刺史刘粹派遣参军沈敞之前往江陵,对到彦之报告沙桥之败全是周超所为,于是,到彦之又将周超逮捕。
从延头到建康的路上,谢晦写下了《悲人道》,叹息自己的遭遇,三月初一,宋文帝刘义隆下诏将谢氏子弟及同党诛杀,一起被斩杀的有谢晦、谢皭、谢遯三兄弟、谢晦的侄儿谢世基、谢世绍、谢世猷、谢晦的两个儿子谢世祥、谢世平,同党有孔延秀、周超、贺愔、窦应期、蒋虔、严千斯等人。临死之时,谢世基作诗道:“伟哉横海鳞,壮矣垂天翼。一旦失风水,翻为蝼蚁食。”谢晦联句:“功遂侔昔人,保退无智力。既涉太行险,斯路信难陟。”谢晦死时年仅三十七岁。谢晦的女儿、彭城王刘义康妃谢氏有才有貌,披散着头发,光着脚来到刑场,与父亲诀别,她哭着说:“父亲啊父亲!大丈夫当横尸沙场,为何被人拖到刑场被斩杀啊!”说完就昏厥过去,路人听了无不落泪。
谢晦被杀后,谢晦家的妇女都被籍没在尚方(御库房)做苦工,范泰的女儿嫁给了谢晦的叔叔谢述,同时,谢述的哥哥谢裕之女又是庐陵王刘义真的妻子,谢氏与范家、与皇室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范泰对宋文帝刘义隆说:“女子三从四德,没有自作主张的道理,如今,谢晦家的妇女尚被羁押在尚方,请陛下考虑考虑。”于是,刘义隆赦免了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