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二十三、清除旧臣(1)

“阿柴折箭”的故事,告诉人们团结力量大这一浅显的道理,据说,700年后的成吉思汗也曾以折箭教育子弟,一千多年后的日本战国时代,大名毛利元就也曾做过“三矢之训”,说明同样的道理。

然而,就象刘义隆不知道阿柴死讯一样,他同样不知道阿柴折箭的故事,摆在他面前的是要彻底搬掉徐羡之、傅亮等人,只有这样,似乎他才安心一点。

史书给我们留下来的印象是:宋少帝刘义符“多狎群小”、庐陵王刘义真则“德轻于才”,似乎二人被执政大臣徐羡之等人废杀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徐羡之等人的这一非同寻常的举动并没有多少私心,不少人也是这一观点,但是,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二人仅仅如此的话,按照常理推断,尚不至于落到被废杀的下场。“反常即为妖。”徐羡之等人做出上述举动,当然是有私心的,这是因为:

一是,从史书透露出的点滴讯息来看,宋少帝刘义符和庐陵王刘义真在被废杀之前,已经与徐羡之等人的矛盾很深了,刘义真之所以能够说出得志以后安排谢灵运等人的话,当然不是空穴来风,徐羡之等人出于自保决心痛下杀手,这是不争的事实。

二是,从废杀刘义符和刘义真以及对谢晦等人的安排上来看,徐羡之等人除了取悦刘义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自身着想,而这一系列安排却恰恰变成了对刘义隆的君权的威胁和挟制。

三是,徐羡之在刘裕北伐之初的确说过“二千石本非所望”的话、在刘义隆继位后提出辞职;傅亮也写下了诸多谦退的文字等,姑且不说“听其言而观其行”、世间存在数不胜数的言行不一致的现象,单就人性而言,此一时彼一时,人有七情六欲,随着环境的改变,欲望、想法、个性等都会变化,决非因一时的片言只语就能断定二人素来谦退,无权位之心,废杀少帝和庐陵王就是出于公心。

因此,《宋书》传论中也称:“若以社稷为存亡,则义异于此。” 王夫之《读通鉴论》指斥道:“若夫身为顾命之大臣,以谋国自任,既无篡夺之势,抑无攀立之主,身极尊荣,君无猜忌,而背憎翕訿,晨揣夕谋,相与协比而行弥天之巨恶,此则不可以意测,不可以情求者矣。而徐羡之、傅亮、谢晦以之。营阳王狎群小而耽嬉游……范泰谏而羡之、亮、晦寂无一言……视枭獍之行如儿戏,视先君之子如孤豚,呜呼!至此极矣。”

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所说的那样:“羡之、亮、晦杀君,威震朝野,民且不知有天子”,对于宋文帝刘义隆而言,一帮大权在握、废杀过先帝的旧臣集团,无论如何都会让他坐卧不安的,再加上徐羡之等人并没有急流勇退、王华等新贵的一再诬陷,因此,要想重树皇权的绝对权威,彻底消灭旧臣集团就成了一件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那么,接下来,刘义隆将如何实施这一计划呢?

年轻的宋文帝在处理此事上显示了高超的政治艺术。旧臣集团大致可以分为三:一是核心徐羡之、傅亮,二人出身相似,一个是中才寒士,一个是布衣书生(王华语),又是政变的主谋;二是谢晦,谢晦身份非常特殊,他与徐羡之和傅亮出身不同,也曾为徐羡之一党猜忌,只是基于担心宋少帝和庐陵王的报复而与徐羡之、傅亮结合在一起,成为政变的积极参与者,并充当政变的主导力量(当时他任领军将军,政变军队正是将他的领军府作为大本营,政变所使用的军队大抵也是他的手下);三是王弘和檀道济。王弘作为琅邪王氏的代表,虽然受到刘裕的尊崇,但并未将他列入顾命大臣之列,显示了刘裕对高门大族的猜忌之心;檀道济性格忠厚谨慎,虽然是一员武将,但并无多少政治野心,对朝中之事也并不想过多插手,王弘和檀道济二人均是被动地被拉入到政变集团中来的,在徐羡之等人看来,王氏为官的除了王弘之外,还有王昙首、王华、王琨、王惠、王球、王敬弘、王准之等人,不仅如此,王氏家族作为一等高门潜在的影响力也不可小视,因此,琅邪王氏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而檀道济作为顾命大臣唯一的武将,他的向背也对政变的成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将二人拉入政变集团,二人背负弑君之命,就由不得他俩骑上虎背,中途而下,这当然是徐羡之等人的如意算盘。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小说在线阅读_第89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第89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