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文帝登基(3)
公元424年,因为宋文帝刘义隆的改元而由宋少帝的景平二年变成元嘉元年。
刘义隆继位后,刘宋王朝表面上非常平静。他对原顾命大臣尊崇有加,一再给他们加官晋爵,而旧臣们也都表示坚决推辞,君臣之间似乎都很谦让有礼;新君的亲信与旧臣们似乎也建立了友谊:中领军到彦之与荆州刺史谢晦成了好朋友;傅亮极力拉拢王华、到彦之等人等等。然而,这都是表面现象,新旧人物之间围绕权力的斗争不可避免地会逐渐显现:
元嘉二年正月,徐羡之、傅亮上表归政,奏表上报三次,刘义隆才表示同意,正月十日开始亲政。徐羡之随即提出辞职,回到了自己的私宅,徐佩之、程道慧及吴兴太守王韶之等都认为徐羡之一旦丢掉权力,辞职退休,这非常不合适,一齐苦苦劝说,在这些人的反复劝说下,徐羡之无奈才奉诏重新履行职权。《资治通鉴》胡三省注称,这些人正加速了徐羡之的死亡。
徐羡之等人继续盘踞要津,难道不是挡住了新贵们的道了么?象王华,那是把权力看得比命还重的人,想当初他在荆州的时候就把刘义隆的司马张邵排挤掉,取而代之;还有会稽的孔宁子,原是刘义隆的谘议参军,如今被任命为黄门侍郎、步兵校尉,这个孔宁子与王华一样,都是有富贵之愿,早就想取徐羡之、傅亮而代之,两人辞职未果,让他们的希望落了空。因此,自从徐羡之等重新履职以后,二人即日夜向刘义隆打两人的小报告,说他们的坏话。孔宁子一次回家探亲,路过金昌亭,身边的人将在此停靠,孔宁子却说:“此处是弑君之亭,不可停靠在此。”而王华平素也经常把王粲《登楼赋》中的“冀王道之一平,假高衢而骋力”两句,挂在嘴边,每次出入宫廷,遇到徐羡之等人的时候,总是咬牙切齿,愤愤叹息:“还能见到太平盛世么?”
傅亮已经预感到旧臣集团的覆灭是早晚的事。这源于他对宋文帝刘义隆的观察、蔡廓作为旁观者对自己的警醒、当前局势的分析,然而,明知如此,却求退无门:旧臣集团是一个团体,徐羡之不退,傅亮自己无法单独退去。苦闷中的他,又写下了对前代隐士辛有、穆生、董仲道的赞美词,以称赞他们能够见微知著的美德。宋文帝继位后,不仅给旧臣们加官了,而且也都进爵了,但大家都坚决推辞了,其他人推辞的是进爵,理由史书没有记载,但王弘不仅推辞司空的官职,而且对加封的建安郡公也一并推辞,且他的理由却非常耐人寻味,他说:“假如上天提前开启我愚钝之心,预先参与了当时的策划,功劳如果不被有关部门记录,我自然会请求追究有关部门不给我赏赐的责任。”“进缺君子劳心之谋,退微小人劳力之效,”因此,坚决推辞。王弘的理由概括起来,就是说,自己当初侧身政变,只是胁从,不是主谋,所以,不应该被赏赐。王弘的推辞书连续上了将近一年,他始终不接受宋文帝对自己的加官,在这长达一年的时间里,王弘是在向刘义隆表明自己与旧臣集团脱离的立场,而刘义隆是在考验王弘的真心,终于,在元嘉二年八月,刘义隆接纳了王弘,同意了他的推辞请求,另外改任他为使持节、侍中、改原来他的监江州豫州之西阳新蔡二郡诸军事,为都督江州豫州之西阳新蔡二郡诸军事,进他的军号卫将军为车骑大将军,开府,江州刺史如故。
据万斯同《宋将相大臣年表》称,截止元嘉二年,刘宋朝廷重臣分别如下:司徒徐羡之,骠骑将军刘义恭(八月,加开府仪同三司),车骑大将军王弘(八月,由卫将军进),卫将军谢晦(八月,由领军将军进),录尚书事徐羡之,尚书令傅亮,吏部尚书王惠,侍中程道慧、殷景仁(领左卫将军)、王昙首、王华、王准之,领军将军到彦之,护军将军赵伦之,扬州刺史徐羡之。另据他的《宋方镇年表》称,在该年,刘宋朝廷各大军区司令分别为:荆州谢晦(加卫将军、散骑常侍),南徐州刘义康(加开府),南兖州檀道济,南豫州刘义恭(进抚军将军),江州王弘,湘州张邵,徐州王懿(即王仲德,进安北将军),青州竺夔,豫州管义之,雍州刘粹,梁州、南秦州吉翰,益州张裕(张邵之兄),宁州应袭,广州刘湛(刘湛服丧,八月任命江恒为刺史),交州杜弘文(原交州刺史杜慧度之子)。上述两表涉及的人物,有我们熟悉的,也有比较陌生的,对陌生的人物予以补叙:王惠,字令明,他的爷爷是王导的第五子王邵,与王弘为从祖兄弟,宋国刚建立的时候,刘裕对傅亮说:“如今要选一个担任郎中令的合适人选,不能比曹魏的郎中令袁涣差。”等一会儿,刘裕说:“我找到此人了。”就选拔了王惠。少帝继位之初,蔡廓谢绝担任吏部尚书,朝廷改任王惠为吏部尚书,王惠性格恬淡,在吏部尚书位置上,请托的人很多,王惠接到求官的书信全都不开封,堆积到橱柜里,临去职的时候,还是原封不动。王惠的哥哥王鉴非常爱财,王惠曾说:“你买那么田地做什么?”王鉴大怒说:“没有田地你咋来吃饭?”王惠又说:“吃饭又有什么用?”不过,王惠到元嘉三年就去世了。
殷景仁,是殷融的曾孙,殷浩的侄孙,殷仲堪的侄儿。陈郡殷氏与桓氏、谢氏、琅邪王氏都有着密切的婚姻关系,殷景仁就是琅邪王谧的女婿。王谧与刘裕为布衣之交,因此,刘裕对王谧的三个儿子王瓘、王球、王琇都很照顾,王瓘、王琇史书均无传,生平不详,但据《宋书·文帝本纪》记载的群臣上表中记载的“侍中臣琇、散骑常侍臣嶷之、中书监尚书令护军将军建城县公臣亮、左卫将军臣景仁……”云云,此处的“侍中臣琇”就是指王琇;而王琇的哥哥王球,在刘义隆登基之前则是“宜都王友”。“友”是诸侯王下属的一种官职,诸侯王下属分别设立“师”、“友”、“文学”各一人。身为王谧女婿的殷景仁此时也是侍中、兼左卫将军,根据上面的引文可知,殷景仁在刘义隆登基以前就已经是左卫将军了,此时,由于他与琅邪王家特殊的关系,刘义隆不仅没有排斥他,相反对他非常信任,晋升他为侍中。
王准之,是王弘、王华等人的族侄,出自王导堂兄弟王彬一支,刘裕接受宋公爵位、建立宋国后,任命王准之为御史中丞,不久,谢灵运擅自杀死与自己的小妾通奸的门生,王准之没有处理而被同族伯父王弘弹劾免官。刘裕代晋后,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后为始兴太守、江夏王刘义恭长史、历阳太守,不久任命为侍中。
赵伦之,在东晋卷我们也介绍过他,他是刘裕的亲生舅舅,于少帝、文帝为舅爷。他原为雍州刺史,在永初三年刘裕去世前后,被召为护军将军,赵伦之性格很逗,对人情世故不懂,在雍州的时候,呼风唤雨的,感觉很不错,一旦到了京师,虽说是担任护军将军,但各方面的进项明显少了许多,他就认为自己是被贬了。范泰喜欢给他开玩笑,当时徐羡之还没有被拜为司徒,范泰就说:“我看司徒这个职位还空着,肯定会用你这老家伙。我倒不是说你资格,而是按你是外戚、爵位上该轮到你了。”赵伦之根本不考虑可能不可能,听范泰这么一说,是不禁大喜,经常带着酒肉去找范泰吃喝。
益州刺史张裕和湘州刺史张邵是亲兄弟,他们两人又都是张伟的兄弟。我们还记得,刘裕即位以后,曾派张伟携带一壶毒酒要他毒死已经退位的晋恭帝司马德文,张伟拿着毒酒不忍毒死故主,将毒酒自己喝下自杀。张裕兄弟都是汉代张良的后代,我们知道,张氏家族与刘裕搭上关系,还是在刘裕起义之时,张邵建议时任桓玄廷尉卿的父亲张敞主动投靠刘裕,刘裕大喜,进入建康后,命人在张家大门上题下“有胆敢冒犯张廷尉家的,以军法论处”的字样。张裕在刘裕北伐的时候,就已经是广州刺史了,而张邵则被刘裕委任为刘穆之的助手,宋文帝刘义隆为荆州刺史,刘裕命张邵为刘义隆的司马、南郡相,后张邵被王华排挤,担任了湘州刺史,到元嘉元年,宋文帝又任命张裕为益州刺史。
吉翰,一直是刘裕二弟刘道怜的部下,至此被刘义隆任命为都督梁州、南秦州二州诸军事,龙骧将军,西戎校尉,梁州、南秦州刺史,镇守南郑(陕西省南郑县)。
应袭与管义之生平不详。
刘湛,我们在东晋卷也说过。不过,在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刘湛做刘义真的长史时间不长,即在宋少帝景平元年被征召到京城,担任尚书吏部郎,这大约是因为二人不和。刘义真在居丧期间喝酒吃海鲜的事,大概也是在刘湛入京以后才传到了徐羡之等人的耳朵里了,在这种情况下,刘湛不久又被晋升为右卫将军,但很快的,刘湛又被任命为都督交州、广州诸军事,建威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接替张裕了。其间的原因大约是:刘湛回京以后,徐羡之等人看出其与刘义真不和,想将其拉拢到自己的集团里,将其晋升为右卫将军,以便更好地实施废黜宋少帝的计划,但是,刘湛却并不赞同徐羡之等人废黜少帝的阴谋,于是,他又被踢出京城。刘湛肯定不是徐羡之一党,这从以后宋文帝仍然重用刘湛即可见一斑,而他在景平元年的职务上的起起落落,似乎也让我们看出了一点史书背后的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