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那问题是:刘义符为何与徐羡之等人有如此深的矛盾,以至于非得刀兵相见呢?史书对此讳莫如深,我们仅仅只能揣测一二,从史书中透露出的只言片语中,我们也许能够得出:双方的矛盾由来已久。《南史·宋宗室诸王武帝诸子传》记载:“初,少帝之居东宫,多狎群小,谢晦尝言于武帝曰:‘陛下春秋既高,宜思存万代。神器至重,不可使负荷非才。’帝曰:‘庐陵何如?’晦曰:‘臣请观焉。’晦造义真,义真盛欲与谈,晦不甚答,还曰:‘德轻于才,非人主也。’由是出居于外。”在刘裕生前曾有废长立幼的打算,这个打算是刘裕自生,抑或是徐羡之等人运作的结果,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一向精明的谢晦直接向刘裕建议要废黜储君,这的确不同寻常,仔细品味谢晦的话,他的语气是非常重的,直接说出刘义符的德才不堪作为人主,谢晦岂不知仅凭此话弄不好将遭杀身之祸?在他建议之前,应该是与徐羡之、傅亮等人达成了共识,而刘裕听到以后,也没有表示异议,似乎也反证了刘义符在东宫的时候的确是很荒唐的。谢晦的这些话,不可能不会传到刘义符的耳中,刘义符岂能不耿耿于怀?谢晦等人弄巧成拙,他们的运作因为刘裕的突然死亡而夭折,在刘裕死前,他们没有看到太子刘义符被废黜,而刘义符的顺利继位,又将谢晦等人置于一种异常危险的境地!一旦刘义符掌握大权,岂能善罢甘休?

要想探究徐羡之等人的心路历程,我们首先要还原出宋少帝刘义符的真实面目。《南史·宋本纪第一》的史论中称:“然武皇将涉知命,弱嗣方育,顾有慈顔,前无严训。少帝体易染之质,禀可下之姿,外物莫犯其心,所欲必从其志,嶮纵非学而能,危亡不期而集,其至颠沛,非不幸也。悲哉!”宋武帝老来得子,溺爱诸子,《建康实录》称“恣其志欲”,孩子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因此,宋少帝刘义符小错不断,当是可信的。刘裕去世的第二年,他的继母萧太后也去世了,国家连遭大丧,而刘义符却“居丧无礼,好与左右狎,游戏无度”,这些指责大约也是可信的。《宋书·傅亮传》和《谢晦传》均称“少帝失德”,但是,从以后朝廷描述刘义符罪行的诏书中,我们看出,刘义符的所作所为不过是贪玩而已,勉强说成是糊涂,但也说不上非常残暴,且当谢晦建议刘裕废黜太子刘义符的时候,刘义符的罪名仅仅是“多狎群小”,对于一个年少的太子,谢晦等人难道不能尽心辅佐、劝谏,反而甘愿冒“废长立幼”的常规、置身家性命于不顾,无视刘宋刚刚建立轻动国本的危险,贸然劝说刘裕废掉现任太子,这就让我们有理由怀疑事情并非那么简单。

那么,双方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其根源又在哪里呢?我们遍翻史书,如坠云雾之中,全然没有头绪,勉强提出一点线索供大家思考:也许刘义符与辅政大臣们之间的矛盾肇始于刘裕北伐之时,当时,刘义符作为总留后,由刘穆之辅佐着镇守建康,谢晦、傅亮则跟随刘裕大军北伐,据《宋书·谢晦传》记载:“刘穆之遣使陈事,晦往往措异同,穆之怒曰:‘公复有还时否?’”刘穆之与谢晦之间关系非常恶劣,而刘穆之身边的刘义符是否会受到刘穆之的影响,进而对谢晦有很深的偏见呢?另据《宋书·刘穆之传》记载:刘穆之死后,刘裕“以司马徐羡之代管留任,而朝廷大事常决穆之者,并悉北谘。穆之前军府文武二万人,以三千配羡之建威府,余悉配世子中军府。”这当然体现了刘裕对徐羡之没有对刘穆之那般信任,其中是否也透露出世子刘义符与徐羡之之间并非亲密无间呢?大约有一点吧?

十四、废黜少帝(1)

《宋书·傅亮传》称:“少帝失德,内怀忧惧,作《感物赋》以寄意焉。”《宋书·谢晦传》谢晦在后来给宋文帝刘义隆的上表中也称,当时是“逮营阳(少帝被废后的称号)失德,自绝宗庙,朝野岌岌,忧及祸难”。心机甚深的徐羡之却没有表现出什么,但他的内心当与傅亮、谢晦二人一样,那么,他们为何要心怀忧惧,惶惶不可终日,担心大难临头呢?

盘点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担心宋少帝刘义符的报复。辅政大臣集团的主要人物与少帝早已矛盾重重,除了少帝登基前的固有矛盾以外,在少帝登基以后,皇权与相权之间固有的矛盾又让原本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一言以蔽之,是权力之争。

二是内忧外患,帝国遭遇建立以来最为艰难的时期。一代枭雄刘裕的陨落,让刚刚建立起来的刘宋政权陡然显得危机四伏,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年初,也就是在北魏大举南伐的同时,刘宋国内出现了动荡:富阳县的孙氏一门发动叛乱,孙法亮号称冠军大将军,与孙道庆等攻陷富阳(浙江省富阳县),即用富阳令顾粲为令,加辅国将军;又派遣建威将军孙道仲、孙公喜、法杀攻陷了永兴(浙江省萧山县),接着直扑山阴(浙江省绍兴市)而来。晋恭帝司马德文的内弟褚淡之,此时是会稽太守,他命令部队西渡浦阳江(钱塘江支流)迎战,结果战败,后在柯亭(绍兴市西南40里)大破叛军,这才稳定了局势,不久,刘宋军队平定了这场叛乱,将数百家分别迁往彭城、寿阳、青州等地。外患方面,就是北魏拓跋嗣又趁机发兵南下,让刘宋帝国失去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国土,也令辅政大臣们的威信降到了最低点。

三是刘宋根基不牢。刘裕出身低微,他依靠自己的能力,代晋自立,结束了东晋门阀士族把持朝权的历史,不论是从政治上抑或是经济上,刘裕都对门阀士族采取了诸多压制政策,对刘宋皇室侧目而视的门阀士族随时都有复辟晋室、重新夺回权力的可能;且刘宋政权仅仅建立数年,诸王年少,根基不牢,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四是首席辅政大臣徐羡之的地位并不稳固。据《建康实录》记载,景平元年四月,也就是檀道济率军解救青州的时候,御史中丞孙琳因事直接弹劾司空徐羡之,要求将其罢免,这当然不是一件寻常的事情;结合朝廷征召蔡廓为吏部尚书,而蔡廓却耻于自己在文书上的签名排在徐羡之之后,拒绝上任,这都可以看出,高门士族从骨子里对出身寒门的徐羡之等人的轻视和不满。

五是辅政大臣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不同的阶层决定了不同的立场,徐羡之、傅亮、檀道济等出身相似,立场比较接近,步调也比较一致,而谢晦就比较特殊。谢晦出身高贵,当徐羡之等人贬谪谢灵运、颜延之的时候,谢晦就小心谨慎地表示出了一定的不满;他与徐羡之等的隔阂主要还是不同阶层之间天然的隔阂,这一点不仅徐羡之等人心知肚明,而且谢晦及其亲属也都了如指掌。还是在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的时候,谢晦的三哥、豫章太守谢瞻生病了,谢晦离开建康前去探望,谢瞻见到弟弟以后,第一句话不是感谢而是说:“你身为大臣,又身兼军职,你来到这里,肯定会有谣言。”果然就有人告发谢晦阴谋叛乱;少帝继位后,徐羡之的侄儿、丹阳尹徐佩之成为徐羡之集团的得力干将,他网罗了侍中王韶之、程道惠(后为江夏内史)、中书舍人(负责传达诏命)邢安泰、潘盛等人,我们说过,王韶之是王导堂弟王廙的曾孙,与王弘、王华等人为族兄弟关系,因他在撰写《晋史》的时候对王弘之父王珣、王华之父王廞颇有微词,所以才死心塌地地投靠了徐羡之集团。当时,谢晦久病不能接见客人,徐佩之等人就怀疑他图谋不轨,与王韶之、程道慧一同找到傅亮,称是徐羡之的意思,要求傅亮写下诛杀谢晦的诏书。傅亮回答:“我们三人同为顾命大臣,岂能自相残杀!如果你们执意如此,我现在就脱下朝服,换上便装离开朝廷。”此事虽说是徐佩之等人所为,但如此大事,肯定是得到徐羡之的许可的。这件事起码说明了几个问题:1、谢晦与徐羡之之间隔阂很深;2、当时的朝廷上下风声鹤唳,徐羡之的神经高度紧张;3、徐羡之就象一个表面沉默、内心焦灼的猛兽,残忍、阴毒。

原本出身低微的徐羡之等人就已经让门阀士族侧目而视了,如今,境外丧师失地,境内又矛盾重重,新生的帝国将何去何从?徐羡之等人的身家性命又将遭遇什么样的不测?历史让原本没有多大欲望的徐羡之、傅亮等人登上了权力的顶峰,然而,高处不胜寒,在这危机四伏的特殊时期,随时都有从云端跌下,摔得粉身碎骨的危险,每当想到这些,徐羡之等人能不惊出一身冷汗?

于是,一场废黜宋少帝的阴谋在徐羡之的脑海开始酝酿。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小说在线阅读_第88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第88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